后疫情时期,互联网医疗如何突围?
通过疫情的防控考察一个国家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能够客观体现出社会治理能力。我国目前在应对本次新冠肺炎疫情中,积极应对,科学防控,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并为全世界积累了诸多防控经验,为人类应对COVID-19疫情实践出了科学的范本。
我国在应对COVID-9疫情期间,多家机构采用线上义诊的形式,进行了互联网诊疗服务,有效解决了诸多问诊患者的需求,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不必要的就诊行为,也减少了临床收治压力,降低聚集性感染风险。
长期看,中国临床医疗在应对疫情与后期发展中采用医疗机构+互联网服务将成为一种必选项。许多地方也逐步开通了医保线上支付功能,支持医疗机构举办互联网诊疗活动,减少聚集的同时,更便于广大患者通过首诊检查后高效地获取后续医疗卫生服务。但是本次+互联网医疗的特点值得大家思考,怎样通过互联网增强体系性防控疾病能力,增强居民健康福祉将是一道现实命题,不论在各级公立医疗机构还是民营医疗机构,都需要思考+互联网后该如何生存与发展,如何更好匹配国家战略建设以预防为主,以健康为中心的医疗健康服务模式的问题。
从2018年出台的《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可以看出,互联网医疗是传统为主的医疗卫生服务的补充项,通过互联网+将各项资源选项和服务选项进行融通,达到医疗卫生资源的优势配比,以及对传染病防治等公共卫生服务的有效支持。
同时,要通过互联网医疗的建设打通分级诊疗,实现各级医疗机构以及医保支付+监管数据平台间的互联互通;通过有效核验的医保ID认证,患者可以便捷的获取医疗卫生服务,以此促进百姓疾病服务获得感的提升以及实现公共卫生与临床医学体系的融合,实现传染病人群精准防控的严密布局。
针对国家的健康战略进行匹配,需要注重几方面的建设,首先是医保支付制度建设,从病有所医到促进全民健康是体系性的转变,落地的场景离不开医疗机构,互联网+的服务变革更应该体现出国家对健康人群的建设目标性要求,例如降低与生活方式高度相关的代谢性疾病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的患病率、降低传染病风险、从医保单纯地支付诊疗(包含药品+耗材+器械+检查)到支付以生活方式干预(临床营养+科学运动+心理健康)、健康教育、健康促进,并依托+互联网的数据寻证建设,将诊疗质量与健康促进对医保的节约能力对各级医疗卫生机构进行绩效考核,从而为各级医疗机构的服务,打造:多做预防、早做筛查、精准诊断、及时救治、连续健康管理的模式做好支付支撑。
其次是政策探索,互联网+是技术属性,一切的目的都是提高效率,减少成本,不能将互联网的服务成本变为“增长点”用医保去全额买单或者变相买单,应该鼓励互联网建设向服务国家医疗医药卫生制度建设的框架上倾斜与配套。
例如近几年我国医改采取的“医药分开”、“医耗联动”、“4+7联合采购”、“国家谈判”等,进一步压低流通成本带来的医保损耗,将真正的服务思维从过程逐利向促健结余控费的结果逐利的方向上变革,利用医保筹资盘子资源,打通国家人口健康的获得与健康绿色GDP建设,引发健康正贡献的科研、管理、服务与人才等产业生长发育。
再次,互联网+医疗健康应该突破医疗机构的思维套路,以健康为中心的医疗卫生服务必须融合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在本次新冠肺炎疫情中,我们可寻求的宝贵经验,并不是通过临床医疗的倾其全力,而是通过社区排查与核酸+抗体试剂检测,将人群分类收治,实现有效隔离,有力控制了社区传播,也有效阻断了家庭传播,真正在上游阻断了对临床医疗体系的压力,从而为临床救治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和人群防控经验的获得。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