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不下的透析室:与院感暴发从未如此之近
这是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一条特殊的“战线”。
他们并不直面病毒,却在非常容易被病毒入侵的场所,如履薄冰地坚守、堤防。然而无论多么小心翼翼,仍然感觉“院感暴发是很近的事情”。
对于透析室而言,无论疫情如何汹涌,都无法按下暂停键。
据悉,全国近80万名尿毒症患者。透析之于这些人,就如同吃饭、睡觉,是生命的一部分。他们每周往来三次透析室,一次都不能少。
特殊时期,这里上演着医护患之间的艰难与共。
停不下的透析室
阳光洒进北京市海淀医院(下称“海淀医院)透析室,悬挂着的盐水袋折射出晶莹光线。
护士们身着蓝色隔离衣,穿梭于机位之间调试透析机,消毒透析床的护栏。
这是第一批患者透析完毕后的中场准备。这项原本半小时的工作,疫情暴发之后变成了一个小时。
一切准备就绪后,第二批患者陆续进入透析室,走到自己床位旁躺下。血液顺着他们的管道缓缓流出,透析室里渐渐安静下来。
新冠疫情期间的北京海淀医院透析室
这原本是透析室无比寻常的一幕,日复一日不知上演了多少遍。然而如今,在海淀医院肾内科护士长肖光辉眼中,这样的平静有序如此可贵。
自从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肖光辉就被一股无形的压力笼罩。舍弃假期已是必然,她还面临着一场“硬仗”。
透析室一向是院感洼地,而疫情的不断加剧,“挑衅”着原本脆弱的感控防线,稍有异常就会人心惶惶。
这里人群集中、流动性大,属于交叉治疗区域;前来透析的多为老年人,基础病多,抵抗力差,是易感人群。海淀医院透析室180名患者背后,还有180个家庭。
患者及其家属、医护、保洁人员,这时候成了命运共同体。如果一人有问题,很可能牵连众多。
“那种压力就是,你什么都得想,还得想在前头,不能等着别人告诉你怎么做。”肖光辉说。
每天早上六点到办公室是她的常态,晚上下班后她的大脑也没有停止运转。“再想想还有什么细节,”是她这段时间的口头禅。
绷太紧总有扛不住的时候。一回,因为防护物资紧张引发的小插曲,肖光辉控制不住了,回到自己办公室大哭了一场。“压力太大了。”
煎熬中的升华
2月20日,肖光辉通过网络直播和同行进行了一场交流。令她没想到的是,全国同行收看人数近8万人,反响之激烈超乎预期。
她有些感动,原来所有的同行都在战斗,甚至要艰难很多。有的出现发烧患者,致使科室人员隔离;有的防护用品不足,只得赤膊上阵。
纷纷有人加她微信,表达听完课之后的共鸣。贵州六盘水市水矿总医院肾内科血透室护士长陈颖就是其中一位。
最触动她的是从肖光辉的身上,感受到特殊时期的血透护理同行的高度,以及制度之外的人性。“有理性责任的思考,也有感性柔软的坚定。”
新冠疫情期间的贵州六盘水市水矿总医院透析室
陈颖所在的血透室有200多名患者,30多名工作人员。保障他们的安危在于己身,这让她一直处在一种恐惧的状态。
“无孔不入的病毒,不知道会从哪里袭来;穿梭于透析床之间,不知道患者们接触过什么人,有没有携带病毒……”
她仔细地研读各级管理部门的规范,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和管理经验去做。然而,不论多么小心翼翼,仍然感到不在自己的掌控之中。“觉得院感暴发是离我们很近的事情。”
2月3日那天,水矿总医院一位68岁的常规透析患者,在上机后出现发热,温度达到37.8。
科室给予这位患者提前下机,并陪伴他抽血、做CT。
这时,患者家属却透露了一个信息:他们合租的邻居中有一家是湖北人,且有位年轻人刚从外地回来,不知从何处归来。再看这位患者的检测结果,疑似新冠肺炎病例。
一股恐惧笼罩在透析室乃至医院的上空。
医院要求相关人员全部隔离。然而令陈颖感到为难的是,透析室24名工作人员,有9人和其密切接触。如果他们都被隔离,科室工作将无法正常开展。
与此同时,医院也迅速和患者所在社区进行协调,并将CT和核酸检验结果转至市定点医院进行鉴定。最终查明:外地归来的邻居是从杭州回来,而上级医院的诊断结果也排除了新冠肺炎。虚惊一场!
当晚凌晨2点,透析室9名工作人员的隔离被解除。陈颖说,在这漫长的10个小时等待中,对每一位科室成员来讲,都是一种内心的极大煎熬。
然而解除隔离的时候,大家却有一种很深的职业自豪感。因为,透析患者是“求生的逆行者”,而他们也在属于自己的战场上,守护着一方血透患者。
隔离解除时的合影
狙击看不见的敌人
更加珍视这一切的,是年复一年、日复一日进行透析的患者。
“得了这个病,感染新冠病毒是死,不透析也是死,刚开始心里也是害怕呀。”在海淀医院透析了11年的周阿姨说。
看到武汉患者透析艰难的新闻,很容易联想到自己的处境。然而没过多久,她的内心就踏实了下来。“他们把能想到的都想了,能做的都做了,我们还有什么不满意的?”
“大环境令我们感到紧张,但是来到透析室这个小环境,我们就放心下来了。”张叔叔告诉健康界,如今透析室多了一道道流程,一次次叮嘱,严格中让他们感受到的是爱。
北京海淀医院透析室护士检查患者口罩佩戴
张叔叔说的一道道流程,是他们来到海淀医院透析室时要度过的一道道“关卡”。
去透析室有专用的通道和电梯,一楼入口处有分诊小组护士为他们测量体温,询问并记录患者流行病学接触史,排查相关症状,这是第一道“关卡”;
在二楼候诊室等待的时候,有分检护士一遍遍地进行健康宣教,维持秩序避免扎堆聊天,并与六层护士协调大家错峰进入六层透析室;
轮到自己进透析室的时候,六层护士会帮助患者擦拭轮椅,进行手消毒,并为患者发放口罩;
患者透前、透中、透后,会经历三次体温监测。
而这些,还只是各项应对措施的冰山一角。
据了解,通过一次次地改进和完善,透析室最终新冠期间应对措施,包含4大维度、10大项、62小项,基本涵盖各个维度。
而这些改变的背后,是透析室工作者,尤其是护士工作量的增加。原本上班时长是10个小时,现在11个小时都不止。
一项项的措施,彻底的执行,也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不要扎堆说话”“直接回家,不要去别的地方”“口罩戴严实些”……这些话护士们反反复复不知说了多少遍。
疫情之下,患者们普遍地恐惧和紧张。如何让大家既重视和配合,又不至太过于紧张,也是肖光辉要把握的度。
透析室工作的开展离不开医院领导和肾内科主任王玉柱的支持。肖光辉介绍,考虑到透析室的特殊情况,医院还特批了每次为患者免费发放口罩。此举对他们无异于雪中送炭。
北京海淀医院透析室患者写给医护人员的字
“危难彰显担当,细节更见真情。”正如一位透析患者写给海淀医院透析室的一副字,一项项细小的改变,一位位医护人员的付出,患者们都看在眼里,医患关系在这个特殊时期达到了高度融合。
写在后面:
在海淀医院透析室采访的时候,笔者看到了肖光辉口中的“高度融合”:那是流程的严谨有序,护患间叫得出名字的温暖问候。
肖光辉说,每位患者内心都有晦暗的地方,来到透析室我们就要给他一点光亮。平日如此,现在更是如此。
尽管疫情肆虐令人恐惧,尽管繁琐流程需要执行,透析室依旧是带给患者微光的地方,带给他们前行的勇气。
致敬有温度的逆行血透人!
愿所有透析医务人员和患者平安。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