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疫启示录 | 赵长久:哈医大一院“三零”佳绩背后的独到出击

2020
04/09

+
分享
评论
白雪 / 健康界
A-
A+
救治黑龙江省和武汉市两地的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哈医大一院有套“治身”又“治心”的应战逻辑。

比国内多数援鄂医疗队回家要晚一些,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下称哈医大一院)第二批支援医疗队终于在3月31日踏上了返程之路。

在武汉的50天里,他们先后转战两个“重症”战场——武汉市第一医院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累计收治患者110名患者,出院92人,危重症转轻症12人,因基础病严重的危重病人转相关学科治疗6人,实现了患者“零死亡”、入院“零回头”、医护“零感染”的“三零”佳绩。

而在援鄂之前,哈医大一院在黑龙江省内实施了独有的救治措施——在党委书记赵长久及领导层带领下,医院迅速建立标准、改院救人,实现了分布在各市的危重症患者向一处集中的顺利转运。目前,除多例境外输入确诊病例外,黑龙江现存确诊病例已全部归零。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党委书记赵长久(图片来源:院方提供,下同)

【迎战:编防控手册,理救治思路】

1月20日晚,当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表明“新冠肺炎肯定存在人传人现象”时,疫情形势走向严峻。彼时,京、沪、粤三地均曝出首例确诊病例的新闻,武汉死亡病例明显增加,全国累计报告病例突破200且分散在各省。

抗“疫”战斗即将打响,哈医大一院迅速进入备战状态——立即部署全院医护人员进行防控知识培训,各科室根据自身工作特点,制定了在新冠病毒感染肺炎的情况下,本科室、本专业的工作流程预案。

值得注意的是,如何做好疫情期间手术室的防控工作,也是医院管理者需要直面的重要问题。接收疑似或确诊患者虽在内科诊疗范畴,但手术室作为医院重要的平台科室,参与手术的各类工作人员众多,职业暴露风险同样很大,注意事项同样繁琐。

正是认识到这一点,哈医大一院领导层组织手术室根据疫情,立即制定防控预案《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手术流程及防控措施》。其中,文件对围手术期的患者转运中的防范措施、消毒、医护穿戴防护服的规范、手术间的处理、手术后的器械处理、医疗废物的处理等一系列措施,建立标准预防流程,同时建立手术人员隔离规范等改进措施。

赵长久介绍,此举有两个目的,一为尽快地梳理并形成救治思路,二为系统地完成相关人员再培训。随着疫情发展,各科室预案不断更新,并作为学习资料,免费给黑龙江全省医务人员传阅。

与此同时,医院快速安排相关部门规范发热病房格局——建立门诊测温防控体系,规划出符合条件的8个发热门诊,解封备用状态下的隔离病房,配置临时科主任和护士长。

1月23日,国家卫健委确认黑龙江省首例输入性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时隔两天,黑龙江省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机制。此时,哈医大一院各方已全面做好准备,应对前方还不知会有多荆棘的抗“疫”之路。

【应战:全省患者大转运】

2月11日,哈医大一院接到了省委的最新指令——群力院区需成立省新冠肺炎危重症救治中心,接治省内来自四面八方的危重症患者。

这一指令事出有因。在此之前,院长于凯江曾对省内8个地市进行了巡诊。他在调查过程中发现,黑龙江省整体的新冠病例情况与其他省市有三点不同之处。

第一,重症、危重症病例数占比为22%,比全国平均的12%几乎高出一倍,并远高于吉、辽两个邻省地区。

据院长于凯江介绍,疫情暴发初期正赶上春节假期,冬天的哈尔滨又是全国重要的旅游城市,游客量较大;此外,2003年的“非典”并未大面积蔓延至黑龙江,本地人民并未有太多深刻的印象,以致多数人对此次新冠病毒的传染严重性不太重视,省内因聚集性发病的案例高达45起。

第二,黑龙江新冠肺炎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3岁,相比国内很多省份上报的40岁左右,平均年龄高出近20岁。

第三,黑龙江90%的新冠肺炎患者均伴有基础疾病,且基础疾病不止高血压、糖尿病等,还伴有其他呼吸道疾病。

患者转运刻不容缓。哈医大一院立即启动群力院区作为省级危重症集中救治中心的改造工作。

接治新冠肺炎患者的病房,须有“三区两通道”的严格空间要求。“一般人看来,‘两通道’是指医患进出的通道,这也没错,但其特点就在于医生、患者必须做到不能回头。”赵长久总结“三区两通道”为“三流”——人流、物流和气流,“这三者都绝不能走回头路!”

改造工作在省委发出指令的第二天便迅速完成。2月12日0时30分,淋浴间改造完成;2时,所有封堵工作完成;8时,CT检查区域医护人员缓冲区改造完成;10时,院区所有改建任务全部完成。等到紧急调用的呼吸机、ECMO等监护仪器和医用防护物资配置完毕,当晚,群力院区集中救治中心便迎来了来自绥化、七台河等4名危重症转运患者。

对此,公众也有担心:院区收治患者后是否会影响周边居民的生活。黑龙江省卫健委医政医管处二级调研员赵昱辉在2月13日的新闻发布会上给了公众一颗定心丸:哈医大一院群力院区在建设之初就严格执行了医院感染防控的各项规定,绝不会造成污染泄露。院区主要用来收治重症患者,所有重症患者均收治在ICU负压隔离病房,病房空气也不会外泄。

【转战:一人一策,死看死守】

2月13日,赵长久带领本院40名医生、120名护士和6台呼吸机、5台监护仪和够用10天的防护物资连夜启程,飞赴武汉。

就在队员们还没从上飞机时同仇敌忾的悲壮情绪中缓过神来,到达武汉后的一系列困难便扑面而至。2月14凌晨,医疗队一行落脚到武汉一家快捷酒店后才发现,连同哈医大二院共320人的医疗队员被分别安排在5家酒店;房间空调全部关闭,每人只有一盒已经凉了的盒饭;服务人员也在隔离,床单被褥没有换新,防护用品、消毒用品全无。

当时武汉气温仅有5℃左右,所有人的行李还没有运到,赵长久见状,让大家裹着衣服赶紧睡觉。而他则和几位年轻的男同事等着接行李和物资,全部安置妥当已是早上6点。两小时后,赵长久又急忙赶去武汉市第一医院了解情况。

当时,支援的武汉市第一医院刚刚被确定为重症定点医院,硬件条件十分有限。

在进入病区前,领队赵长久对所有队员做了最后一次战前培训——穿脱防护服。“一切条件都不要再讲,唯一要求就是把自己裹严实了,做不到就不要上战场!”

战前培训

医疗队分成若干小组,组内每个人都在其他组员的监督和点评下,逐一演练脱穿防护服的流程——手应该摸哪里、不应该摸哪里,穿到什么程序需要戴护目镜,脱到哪一层需要洗手一次……“我相信,只要参与过援鄂的医护人员永远都会记得,只脱一次防护服就要手消30多次。”正是这样一条“铁律”,才有了医护的“零感染”。

2月14日晚,团队整建接管了武汉市第一医院的两个病区。

当时,病区内的患者情况各有不同:多数重症的血氧饱和度只有70%-80%,且伴有基本疾病,有些轻症的看到邻床情况,恐惧感激增。此时,赵长久和队员们都明白,用有效的行动及时掐断病人“不想活”的念头至关重要。

在武汉市第一医院一医一护的配合下,医疗队快速熟悉了有关电子病历录入、CT检查、血项化验等操作,在施治方面实施了一套组合拳——建立重症病例讨论制,尽最大努力提高治愈率;建立组长例会制,每日晚由各组长汇报当日工作;制定交接班制,以优化各项工作流程;制定哈医大一院版本的诊疗方案;实施三级联动模式,即队管组、组管人,严格按照半军事化要求进行管理。

一人一策、分类分治是医疗队的救治原则,针对的患者大致分为两类:一是向危重症转化可能性大的患者,二是新冠肺炎不太重但伴有多种基础病的患者。

“患者病情一旦呈不利的发展趋势就很难回头,所以,适时制定出临床诊断非常关键。”赵长久回忆,曾有一位危重症患者,男性,50多岁,身材消瘦,多日以俯卧位、高流量的方式也维持不住血氧饱和度,不仅出现半小时一次的波动,且稍作运动就会影响呼吸,后用上无创呼吸机发现患者肌体有自身抵抗现象,多次病危。赵长久和队员们立即决定“插管”,并做支气管镜肺泡灌洗。在为他治疗的第一周,总共22位护士轮流坐在他的病床头,经过7个昼夜的“死看死守”,终于让他的体征趋于平稳。

“死看死守”虽是笨办法,却非常好用。在哈医大一院支援武汉市第一医院的35天里,还有4位极危重的患者也是被他们用这一方式从死神手里抢回了生命。

“医护做支气管镜肺泡灌洗更需要严密的防护措施。”赵长久介绍,这一操作会直接深入到患者肺部,刺激咳嗽,对医护人员来说,比插管的感染风险还大。这一治疗方法对一些机械通气后血氧饱和度仍上不去的患者,有一定的效果。因此,赵长久并不同意网传“处理粘液应该用吸痰机”的言论。驰援期间,哈医大一院团队共成功实施了12例支气管镜肺泡灌洗。

为减少高危操作接触风险范围,提高采样合格率和准确率,医疗队还创立采样标准化体制,成立核酸检测采样专业组,规定采样要固定人员、固定时间、统一采集、立即送检,有效提升了护理工作效率,显著降低咽拭子结果的假阴性率。医疗队根据现实情况制定的采样方法得到各支国家医疗队的纷纷“效仿”,得到了《湖北省新冠肺炎重症患者医疗救治医务工作简报》的通报表扬。

【决战:拉歌斗诗,凯歌以还】

多年从事医院管理工作的赵长久,敏锐地察觉到了一些年轻队员的心理变化。工作之余,他经常在微信群里发起“拉歌”和“斗诗”的PK,鼓舞团队士气。

在他看来,只有让医护人员心理健康,患者才能有阳光的心态。这是赵长久开创性提出的“阳光传导法”的做法,基础理念就是“医护不能倒下、患者才能站起”。

在电话的另一端,赵长久一边翻着聊天记录,一边情不自禁地朗读起医生们的诗作:

《汉东湖畔》(作者系医疗队宋涛医生)

汉东湖畔云崖暖,樱花园里青草香。

直待白衣凯旋日,挥别两水返三江。

……

赵长久在鼓励患者

“阳光传导法”的具体形式就是医疗队迅速成立心理干预组,首先评估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若发现问题通知到各小组联络员,再组织上报;同时,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问卷调查也在同步进行,内容包括统计患者的睡眠及心理状况,针对高危人群进行评估、干预,消除他们的焦虑。

3月22日,结束了在武汉市第一医院两个ICU的救治工作,站在门诊楼前合唱完《我和我的祖国》后,赵长久率领的医疗队又接到新的指令,转战至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与李兰娟院士团队并肩作战,与新冠病毒做最后的抗争。

再度上“战场”前,赵长久与队员们在东院区绿地上种下了桂树。“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天使来武汉,必奏凯歌还。”赵长久道出希望,当桂树枝叶再繁茂一些,即为归期。

哈医大一院医疗队欢送治愈患者出院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本文为健康界原创,任何机构或个人未经授权均不得转载和使用,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关键词:
三零,哈医大,启示录,患者,医疗队,赵长久,危重症

人点赞

收藏

人收藏

打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我有话说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评论

为你推荐

相关文章

推荐课程


社群

  • 第九季擂台赛官方群 加入
  • 手术室精益管理联盟 加入
  • 健康界VIP专属优惠 加入
  • 健康界药学专业社群 加入
  • 医健企业伴飞计划 加入

精彩视频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5秒后自动关闭

您已认证成功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忽略 去看看
×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
打赏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领取解决方案 您还可以去留言您想解决的问题
去留言
立即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