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认证 退出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解锁公卫人才教育”这道大题 扩招远不是答案的全部

原创 2020-03-09 13:55 杨雪 / 健康界

在公卫专业的教育专家看来,填上这个“大坑”是个系统性问题,它需要一整套教育体系的升级,来适配公卫人才培养的需求。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公卫专业人才培养的短板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扩大人才培养的规模和力度,已在教育部门的规划中迅速体现。

在公卫专业的教育专家看来,填上这个“大坑”是个系统性问题,它需要一整套教育体系的升级,来适配公卫人才培养的需求。

别让学生没有真正的领路人

对于公卫工作者而言,经常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既需要扎实的专业功底,也需要良好的应急能力,能够在现场处置复杂多变的问题。

然而,我国公共卫生教育深受前苏联模式影响,依赖教材理论,忽视实践培养,学生疲于应付考试,课堂教学难以与校外实习相结合。面对飞速发展的新科技和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书本概念也存在脱离现实的问题。

为此,上海交通大学与上海市疾控中心(下称“上海 CDC”)合作,在课堂教育阶段,引入资深公卫人员为学生授课,强化以问题为导向的案例教学。CDC老师走进大学课堂,带来大量一手资料和案例细节,既能将理论知识与鲜活的实践案例相结合,又能帮助学生深入了解疾控工作。

据上海交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蔡泳介绍,目前共有20多位上海CDC人员在该学院担任授课师资,有的还担任硕导、博导。同时,该校公卫学院的学生进入大二后,即可参与“卓越公共卫生人才培养”计划,每名学生匹配一位理论导师和一位业界实践导师。

蔡泳表示,理论导师每年都在学院内部进行遴选,各系主任组织向学生宣讲,介绍系里的研究工作,随后学生与导师对接报名,进行双向选择。为了保证教学效果,学院规定在同一年级内,每位导师一年只能带一位学生。

其后,理论老师要与校外实习基地对接,帮弟子找一位实践导师。校外实习基地包括上海市及各区疾控中心、附属医院、卫健委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学生可以通过实践导师尽早了解一线工作情况,也能在未来毕业实习阶段获得指导。

别让本科生太晚与专业“谈恋爱”

目前,国内5年制预防医学专业的培养模式,大多在第四年才真正进入到公共卫生专业领域,学习流行病学、统计学、劳动卫生、职业安全、职业健康、营养、妇幼健康等内容。

“很多人并不是第一志愿报考,而是被调剂到预防医学专业,他们对这个专业的认可度其实不太稳定。”蔡泳说,目前预防医学专业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够强,且北大、复旦等国内名校的公共卫生学院招生名额普遍较少,优秀人才储备不足的同时是人员流失严重,“毕业后真正能留在疾病预防控制系统的,有学者统计不到 10%”。

而即便留在疾控机构,也可能因为待遇等原因选择离开。蔡泳直言,仅中国疾控中心每年就流失 100 多位高级人才:“想想看,这对于国内整个疾病防控来讲是多大的损失。”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扩招,公卫,解锁,学生,人才培养,专业,蔡泳
VIP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发表

相关推荐

赞+1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海报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领取解决方案 您还可以去留言您想解决的问题
去留言
立即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