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疫启示录| 李为民:“华西经验”百炼成钢
1月28日,2020农历新年的大年初四,作为四川省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院长李为民在四川省政府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掷地有声地宣布:“请全省民众放心,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肺炎是可治的。”一语既出,连日来一直为疫情蔓延而忧心忡忡的广大民众如同吃到了一颗定心丸。
事实上,这一天之前的一周,每一天李为民都感觉自己的心如箭在弦。
从1月16日四川省卫健委医政会议通报了国家卫健委对此次疫情的防控要求后,医院立即制定了《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防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应急预案》,同一天成立了新冠肺炎防治小组及医疗救治专家组,对疫情监测、预检分诊、应急处置、医疗救治、院外会诊、人员培训、物资储备等各个方面进行了全面的部署。
华西经验之一
【疫情第一时间:全球筹集物资,全院动员培训】
近年来,自然灾害与公卫事件频发,每次灾难疫情,华西医院都冲在一线,成为中国西南地区一道防灾抗疫的国之屏障。新冠肺炎大疫当前,华西医院首当其冲地担当起了三个角色:
作为四川省省级新冠肺炎定点收治医院,承担所有来院病人的筛查、确诊及治疗,同时负责全省危急重症患者的技术支撑;
接管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的重症病房,从华西医院派出69名医护人员,负责成都市危重症患者的集中救治;
组建驰援武汉的医疗队,分5批次共派出175名医护员工,这也是华西医院历史上外派规模最大的救援医疗队。而主动请缨参加抗疫的医院员工更是多达3700多人。医疗队队员主要涵盖重症医学科、传染科、呼吸内科等专业,同时根据疫情和患者人群分布特点,特别配置了呼吸治疗师、老年医学科、肾脏内科、心血管内科、风湿免疫科、中西医结合科及心理、营养、医院感染、医学气体工程师等人员。
“疫情发生后,我们第一时间进行了全院动员和全员培训,同时我们最先想到的就是准备抗疫的防护物资。我们深知,疫情当前,华西人义不容辞,但是救援别人的前提是要先武装好自己。我们对防疫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如院感防控等进行了系统的培训,要让所有参与到防疫中的人员可以招之能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李为民说,这正是华西人在经历过大风大浪之后的经验提炼。
当第一批医疗队员从全国各地集结到武汉时,每个人都深深感受到了防护物资的匮乏。不过,让很多同行羡慕的是,华西的医疗队做了相当充分的准备。
“华西医院多次抗震救灾的经验告诉我们,疫情之下,物资保障是重中之重。我们预料到武汉的物资肯定非常紧缺,所以在刚刚有外省报告新冠肺炎病例的时候,我们就开始通过多方渠道筹集防护物资,先是在成都,后到全省、全国甚至全球去募集。我们的标准是,随队带去武汉的防护物资至少要满足医疗队员一周的用度,因为最初的几天正是最艰难的时刻。”李为民动情地谈道,“尽管我们的物资储备比较充足,但考虑到后面同志的物资需要,很多一线员工为了节省防护服,还是穿着尿不湿,尽量不喝水,在极限的条件下艰难应对。”言语间难掩他对一线队员的心疼与爱惜。
1月27日晚,华西医院启用中国国际应急队(四川)医疗帐篷用于发热病人的初筛和分诊。帐篷内配备有水、电、网络,可满足相应需求,有效分流发热病人,降低交叉感染风险
华西经验之二
【针对疫情特点:多学科精准救治】
华西医院能够在第一时间筹集物资、征集队伍驰援武汉,正是他们近年来在一系列自然灾害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医疗救援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2018年,经过世界卫生组织的认证,华西医院拥有了全球首支最高级别的非军方国际应急医疗队。这支队伍平时会响应国家号召,选派临床经验丰富的医护团队组建国家医疗队参与援藏、援疆、援助非洲等行动,在重大灾难疫情发生时,则在第一时间整装出发,充分体现医院作为“国家队”的社会担当。
相比以往的自然灾害事件,此次新冠肺炎的医疗救援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李为民院长侃侃而谈:“无论是自然灾害还是突发公卫事件,其共同的特点都是要求医疗团队的快速反应和专业救治能力。如果面对的是地震或创伤性急救,要求有创伤急救的专业训练;而这次新冠肺炎,则要求我们有重症救治及传染病防治方面的专业技能。”
另一方面,他也坦言,此次疫情与其他疫情有完全不同的特点。“首先,它的传染性很强,这就要求我们在医护人员的个人防护和院感控制两方面必须加强,要严格避免院内交叉感染。另外,此次疫情中的危重症病例常常是高龄患者,同时伴有多种并发症,所以这次作战需要多学科团队的协同,针对每个重症病例提供精准的治疗方案。”
李为民院长带领专家团队倾力救治每一位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
让李为民院长印象最深刻的一个病例就是他带领专家团队进行多学科会诊的第一例病人。这是一位81岁的老年男性患者,被确诊为新冠肺炎,收入院时还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肾功能不全等多种疾病,情况非常危急,甚至出现了多器官的功能衰竭。
“我们组合了呼吸、重症、感染、心脏、肾脏、内分泌6个方面的专家,形成一个团队,我们不是采取简单的会诊方式,而是采取团队医疗服务的模式,6位专家都必须对这个病人的救治负责。经过多方位的抢救治疗,终于将他从危重症转成了重症,再转为普通,直到顺利出院。他的治疗过程如同过山车一般惊险曲折,而他只是我们救治的众多重症病人的一个缩影。”
华西经验之三
【个人防护和院感防控,怎么强调都不为过!】
“保护医护人员是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主要做法就是两点:一是全力保障一线人员的防护物资,二是严格规范防护流程和操作流程。”
无论身处武汉还是成都,每个身在一线的医护人员都要进行全面的培训。比如穿戴防护服,看起来似乎挺简单,但实际上如果不是传染科的医生护士,或未经过严格训练的人,往往会穿错。
医疗队员初到武汉时,也会发现个别病人甚至医护人员在个人防护方面的警惕性不够,比如有人在户外抽烟,不戴口罩。所以队员们在加强自我防护的同时,还要在治疗病患的过程中不断宣介防护的重要性。
早在1月17日,华西医院开设24小时发热门诊的当天,便开始实行三级分诊制度,在门诊和急诊设置发热预检分诊台,预检分诊台、门诊各护士站以及门急诊的接诊医生,三级接诊人员都要对病人及家属进行体温监测、询问流行病学史,一旦发现发热病人,立即给病人及其陪同人员换上医用外科口罩,由诊区护士或分诊护士陪送到发热门诊,进行进一步治疗。
即便再严格的监测也难免百密一疏。李为民院长提起一例院内发生的确诊病例,病人是一位一岁多脑积水患儿的妈妈,孩子晚上急诊入院,收入科室前两人都进行了急诊筛查,没有发烧,也没有流行病学史,但到了第三天早晨,这位妈妈开始发烧,并确诊为新冠肺炎。“这一病例再次提醒我们,即使是陪护人员也绝不能掉以轻心,必须做好每个人的防护。也正是因为我院的院感防控做得比较到位,即使陪护家属也要求全天戴口罩,所以她所在的科室,其他病人及医护人员无一例感染。不过,这个例子也再次告诫我们,医院随时有院感发生的风险,我们一定要提高警惕,把院感防控作为医院管理的重中之重。”
华西经验之四
【利用5G技术,全省远程会诊形成“一张网”】
在危重症病例最集中的那段时间,每天下午,李为民院长会定时来到医院的远程会诊中心,带领多学科的专家团队,通过5G平台对四川省全省的危重患者进行会诊评估,为每个病人制定一人一案的诊疗方案。“那时候每天大概会诊5~10例重症患者,每天会观察他们的病情变化,不断调整方案。我们亲身见证着一个个病人从危重症转回重症,再从重症转为普通。”李为民院长感叹到,“每个重症病人都能得到全省顶级专家为其定制治疗方案,如果没有5G技术,真的无法实现!”
相较其他地区,四川省地域广,山区多,交通较为不便,同时医疗水平和医疗资源发展不均衡,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和边远山区,医疗条件、设备相对而言都比较落后。5G技术高带宽、低时延等特性恰好解决了时间、空间以及传染性等问题,让专家看到的影像更清晰,看到的病人更真实,让救治更高效。
四川省的5G远程会诊系统以华西医院为中心节点,首批接入了包括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绵阳四零四医院、广安市人民医院、乐山市人民医院、雅安市人民医院等在内的27家收治确诊(疑似)患者的医院。下一步还将建成覆盖省、市、县三级的5G远程会诊系统,实现全省及驰援武汉的前线医院新冠肺炎的远程会诊“一张网”。
5G远程会诊,让每个危重症病人都能得到全省顶级专家为其定制治疗方案
华西经验之五
【将华西经验乃至中国经验带给国际同行】
就在中国新冠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之际,全球却并未幸免于难。3月11日,中国专家组启程赴意大利展开国际救援,华西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梁宗安、重症医学科ICU护士长唐梦琳作为专家同行。
“这一次我们华西医院的专家远赴意大利,应该说是把我们华西医院乃至中国在新冠肺炎的救治和防控经验带到了意大利。”李为民院长介绍说,华西医院经过实践的检验,向国际同行分享了几方面的经验:
首先是院感防控的经验,华西医院发热门诊共接诊了超过9200名发热病人,医院累计救治了超过340名重症患者,却做到了医护人员零感染,其个人防护及院感防控的经验都毫无保留地分享给国际同行,甚至包括华西医院在实践中汲取的经验教训。
其次,将华西医院重建诊疗流程的举措与国际同行进行了交流。华西医院在第一时间创建发热病人、普通病人和医护人员“三通道”的诊疗流程,通道分开,有利于避免交叉感染和有效筛查病人。他们还对所有病人实行三级分诊及首诊负责制,无论医生、护士,都有责任对首诊的病人进行流行病学筛查,实行有效防控。
此外,华西医院的专家与国际同行分享了对危重症病人的救治经验。意大利和中国的情况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他们国家的重症患者也是老年人较多,合并症也比较复杂,所以多学科团队协同救治的经验对他们来说非常及时有效。
与此同时,李为民院长也坦言,意大利的医疗同行也有很多优势值得我们学习,比如他们在呼吸治疗方面的技术水平很高,医疗体系和医疗规范都比较完善,其创新能力也居于世界前列。
【李为民卫生建言】
如果这场疫情发生在成都或四川,我们遭遇的也会是与武汉、湖北相似的挑战。虽然我们国家的公共卫生体系在SARS之后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但还未能真正达到应对如此大规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水平。
在我看来,未来一定要在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方面下功夫,把日常的防控工作做好是关键。它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硬件建设,二是软件建设,包括机制的建立、人才队伍的培养等。
具体而言,我有以下四方面的建议:
第一,全国各省、市、县,都应该有一家由综合性医院提供支撑的标准化的公共卫生医疗中心,它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传染病医院,而是不仅传染病救治能力更强,还要兼具一定的综合救治能力。这样的综合性公共卫生医疗中心,一定要有当地大型的综合性医院作为支撑。
第二,这样的公共卫生医疗中心要实现平战结合,平时可以收治一般病人,而一旦发生疫情,所有病人立刻转移到其他医院,医疗中心可以全面收治传染病病人或危重患者。
第三,这个医疗中心要不断加强研究能力,医生要有科研创新的能力,一旦发生不明原因的传染病,可以迅速从病原学层面去挖掘和探究。
第四,要改善我国新发传染病的报告流程,最好能实现基于云平台的直报系统。一旦发现不明原因的病例,通过这个系统可以直接上报,不会受到任何限制。而这个云平台的背后,应有专门的研究人员,通过大数据实行实时的监测与研究。
所以,未来的公共卫生体系应具备综合性的职能,既有医疗服务、人才培养的职能,同时还要具备全国范围内病例直报、数据监测及科学研究的职能。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