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疫情加速发展,中国如何推动抗“疫”国际合作?
当前,国际新冠肺炎疫情呈加速发展趋势。全球报告首个10万确诊病例用了67天,至20万用了11天,至30万用了4天,而达到40万病例仅仅用了2天时间。
3月26日,国新办就中国关于抗击疫情的国际合作情况举行发布会。外交部副部长罗照辉在发布会上表示:“过去两个多月的抗疫实践已经清楚表明,只有团结合作、互帮互助才是应对疫情最有力的武器,只有同舟共济、患难与共才是走向人类美好未来的唯一正途。”
中国政府对外援助国家已达89个
据国际发展合作署副署长邓波清介绍,目前,我国已分4批组织实施对89个国家和4个国际组织的抗疫援助,现正在制订第5批援助实施方案。
从援助对象看,既包括疫情较为严重的国家,也包括公共卫生体系和防疫能力较为薄弱的国家,还包括欧盟、非盟、东盟、世卫组织。从地域分布看,包括28个亚洲国家、16个欧洲国家、26个非洲国家、9个美洲国家、10个南太国家。
从援助方式看,包括医疗物资援助和医疗技术援助两种:援助物资主要包括检测试剂、口罩、防护服、隔离眼罩、额温枪、医用手套鞋套以及呼吸机等诊疗设备;医疗技术援助主要采取派遣医疗专家组的形式。自2月27日向伊朗派出首支医疗专家组以来,中国已向伊朗、伊拉克、意大利、塞尔维亚、柬埔寨5个国家派出7批医疗专家组。此外,许多中国地方政府、企业、民间机构和个人也参与到了对外援助行动。
对于中方如何确定援助国家问题,邓波清表示,我国在确定提供抗疫援助方案时,主要考虑3方面因素:第一,当地疫情的严重程度,当地医疗卫生条件和医疗物资缺乏程度;第二,有关国家向中方提出的具体援助需求;第三,中国政府自身所具备的能力。“我们在充分保障国内抗疫工作需要的前提下,本着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的原则,妥善制订援助工作方案,”邓波清说,具体援助方案,包括物资的品种、数量、双方职责、任务分工等,由两国政府协商确定。
及时分享基因组信息,搭建信息交流平台
科技部副部长徐南平介绍,疫情发生后,中国科技界成立了科研攻关组,围绕临床救治和药物、疫苗研发、病毒溯源和传播、检测试剂与设备、动物模型构建五大方向,加快推进科技攻关。
为推进全球科学数据和信息共享,我国主要采取了以下方法。
一、分享基因组信息。1月11日,我国就向世界分享了第一个基因组信息,为全球科学家展开药物、疫苗、诊断研究提供了重要基础。在共享数据方面,我国搭建了两个平台,一是国家微生物科学数据中心的“全球冠状病毒组学数据共享与分析系统”,二是国家生物信息中心发布的“2019新型冠状病毒资源库”。其中,第二个平台已经为152个国家和地区的7.6万余访客提供了数据服务,下载文件超过400万份。国内外专家运用数据库提供的数据对病毒进行了分析,发表了很多高水平的文章。
二、搭建学术共享平台。目前,《中华医学杂志》上搭建了“防控新冠肺炎科研成果共享交流平台”,已有99种期刊上线,论文和报告共700余篇,浏览量已超过230万次。在柳叶刀、新英格兰杂志等四大主流医学杂志,及综合性杂志SCIENCE、Nature、CELL等共七大期刊,中国科学家已发表了54篇论文供同行交流。
三、构建交流机制。徐南平表示,中国科学家全部参与了WHO框架下的10个工作组;我国驻外科技参赞和各个政府、非政府组织建立了很好的交流机制,可开展视频会议和学术交流等;非政府机构之间,很多科学家也正在通过视频进行交流。
据罗照辉介绍,我国同世界卫生组织、东盟、非盟、欧盟、加勒比共同体、上合组织,以及南太岛国、欧洲、南亚、非洲、拉美地区等110多个国家举行了近20场专家视频会议,从新冠肺炎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防控策略、临床诊治、密接追踪等各个方面分享中方的经验做法,为外国同行提出建议,答疑解惑。
此外,我国还形成了新冠肺炎防控方案、诊疗方案、病例监测方案、流行病学调查方案、密切接触者管理方案、实验室检测技术指南等诸多文件,翻译成多种语言上传至外交部英文官方网站及驻外使领馆网站,并实时更新。
四、开展技术合作研究和技术服务工作。徐南平表示,五大研究方向中,每一个方向都有国际合作的内容。同时,我国还为疫情严重的地区提供援助和技术服务。
合作研发、全球共享药物、疫苗等治疗方案
新冠病毒是一个全新的病毒,中国科技界在这次抗击疫情过程中,围绕有效药物的研发和临床救治做了大量工作。
据徐南平介绍,目前形成的方案概括来说主要包括3方面:一是在控制轻型、普通型方面,我国研发的系列中医药和治疗方案,能够有效缓解症状,提升治愈率,例如,江夏方舱医院的轻型患者,通过中医药治疗,无一例转为重型;二是在抗病毒治疗方面,我国筛选的磷酸氯喹、法匹拉韦、可利霉素等药物,在临床研究中显示出了一定的治疗效果,减少了普通型向重型和危重型的转化;三是对于重型和危重型患者的救治,我国研发的恢复期血浆、干细胞、托珠单抗、人工肝等一系列的治疗药物和治疗方案,有效降低了病亡率。
“我们面对共同的问题,我们取得共同的成果,这个成果应该毫无保留地与其他国家分享,用于治病救人,这个态度是非常明确的。”徐南平说。
疫苗研发难度很大,但对全球抗疫至关重要,徐南平表示,我国第一时间与全球共享病毒和病毒基因组序列,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希望各个国家更早开展疫苗的研发工作。同步推进的五条技术路线,都有国际合作且对外开放。“汇聚全球力量,全球共享成果,是我们基本的态度。”
据介绍,目前我国已开展国际合作的案例包括:DNA疫苗,中国有关企业正与美国Inovio公司合作;mRNA疫苗,中国有关企业正与与德国BioNTech公司合作;重组蛋白疫苗,中国有关企业正与英国GSK公司合作。此外,还有更多合作在进一步洽谈中。重组腺病毒载体疫苗已于3月16日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下一步,继续推进交流共享,开展国际联合攻关
对于下一步的全球合作重点,徐南平提出3个方向。
一是继续推进成果共享。目前,中国已经进行了大量的临床试验,一些药物被证明是有效的,一些药物效果不显著,一些药物是无效的,“无论研究结果如何,都弥足珍贵,因为这样可以少走弯路,节约时间,现在时间就是生命。”徐南平说,近日,WHO公布的临床试验建议和一些国家的药物临床应用和筛选计划,都能看到我国科学界前期努力的成果,“我们一定要把前期临床试验结果尽快发表出来,与国际同行交流,让大家少走弯路,汲取这方面的经验。”
二是开展联合攻关。徐南平说,法匹拉韦、氯喹等前期临床效果较好的药物,目前各国都在进行大规模临床试验。一些国家的科技工作者还筛选出了新的药物,这对我们以后的工作会有很好的帮助。徐南平希望各国同行积极合作,参与国际多中心的临床研究。
三是要加大沟通力度。涉及药物方面,各国都有自己的法律法规,各国人民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徐南平表示,他们现在正在与多国沟通,推动成果共享。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