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实战 | 广东队长姚麟:在汉口医院51天的工作报告
3月18日,汉口医院呼吸七病区关闭。至此,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副院长姚麟已经在这里待了51天。
面对被求助时的心酸、患者出院时的自豪、同事辛劳工作的感动……各种情绪伴着画面,在这位即将踏上返程的广东省第二批援助湖北医疗队(下称医疗队)队长的脑海里闪回。这段特殊的经历,有太多东西值得铭记。
点击图片,跳转查看《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医院应急与危机管理系列课程》
三个难题
1月28日大年初四,广东省第二批援助湖北医疗队集结出发。他们来自广东省5个地市的18家医院,共147人。其中137人被分派到汉口医院,该院是武汉最早的三家新冠肺炎定点医院之一。
疫情的严重程度超过预期,也给医疗队带来了极大挑战。
姚麟回忆,医疗队前期主要面临三个困难:一是较难获得后勤支持,因为汉口医院的后勤是外包的,很多人员为了安全选择了离职;二是重症患者较多,第二批医疗队负责的病区当时共收治76名患者,其中重症患者超过60%;三是缺少传染病管理的相关制度和流程,当时汉口医院还处于从综合医院向传染病医院改造的过程中,分区、通道、流程等方面都不成熟。
困难重重,医疗队如何开展工作?
四项工作
针对存在的问题,在患者救治方面,医疗队主要开展了四方面的工作。
首先是严格按照国家发布的诊疗指南进行诊治。每次新版指南发布,医疗队就安排学习,并严格遵守指南操作。
其次是通过各种方式安抚患者的情绪。严重的疫情造成了患者的恐慌情绪,医疗队通过举办元宵节活动,把自己的营养制剂发给患者,在查房时嘘寒问暖,耐心沟通等多种方式安抚患者,加上疫情后期不断有患者好转、出院,这种恐慌情绪得到了有效缓解。“患者情绪的好转,对睡眠、免疫力、耗氧、康复都是非常有帮助的。”姚麟说。
第三是改善供氧。血氧饱和度是新冠肺炎重症与否的重要衡量指标,由于病区重症患者较多,加上恐慌情绪造成的耗氧加剧,医疗队负责的病区一天甚至要用60~80钢瓶氧气,峰值流量高达40~50升/分钟。而汉口医院的中心供氧管道过细,不能同时满足多位重症患者吸氧,医疗队不得不通过各种办法解决供氧问题。比如为轻症患者采用供氧机、氧瓶等多种供氧方式,而把中心供氧节约出来给重症患者使用。多管齐下,缺口基本得以填补。
第四是营养支持。由于目前还没有抗新冠病毒特效药,需要等患者自身产生抗体来战胜病毒,所以对患者的营养支持、水电解质平衡、内环境稳定等方面维持非常关键。“新冠肺炎患者的一个特点是食欲下降非常明显,而康复的一个标志是食欲明显提升。”姚麟介绍,对于普通型和轻症患者采用膳食和营养教育;对于可进食的老年患者或者营养不良患者采用口服营养补充;对于吞咽功能异常或机械通气的患者采用管饲等五阶梯法实施营养治疗,取得良好的效果。
截至3月13日,医疗队累计收治175例患者,出院129人。
“年龄最大的出院患者94岁;还有一对网红的老爷爷和老奶奶,分别是88岁和84岁,在同一天出院了,老奶奶此前卧床一个多月,出院的时候是借助助步器自己走出病区门口的……”说起这些,姚麟语速明显加快,患者出院的消息最能给身处抗议最前线的医者以安慰。
患者出院的消息最能给身处抗议最前线的医者以安慰,图为被治愈出院的90岁老奶奶
三大措施
有些重症患者没能战胜病毒的进攻,他们的生命在医院划上了休止符。
医疗队负责的患者中,有12人去世,包括与大多数医疗队员同龄的30多岁的年轻人,“这对队员的冲击会更大。”姚麟说。
暴露感染的风险、超强的工作强度、不时发生的生命的消逝……都刺激着医疗队员的神经,威胁着他们的健康。如何保证医疗队员的安全和心理健康?
“我们来自不同的医院,但是我们即将战斗在一起,互相拥抱吧!”在1月28日晚从北京飞往武汉的飞机上,姚麟通过广播向队员喊话。他说,因为面对的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病毒,任何一个人的受伤和感染都会给全队造成伤害,所以大家要成为彼此可以交托后背的战友,团队的目标是“一个都不能少”。
周全的措施和科学的流程是达成目标的保障。
刚到武汉,姚麟就牵头制定《医疗队员个人及酒店驻地管理指引》(下称),保护队员安全。《指引》涵盖房间设置、聚会管理、戴脱口罩管理、电梯消毒、饮食管理等,事无巨细。
《指引》规定,在入住酒店设置清洁区和缓冲区(潜在污染区),队员只有进入该区域后才能脱口罩和防护服。明确穿脱防护服以及护目镜、防护面具洗消流程,规定穿脱防护服必须两人同时进行,以便进行协助、提醒和监督,早期甚至要求两个人在做动作之前必须先把动作讲出来,“因为讲出来之后如果做错了,伙伴还可以提醒,修正”。姚麟专门安排了一名院感护士对酒店清洁区和缓冲区随时进行消毒。
之所以对酒店驻地的管理如此严格,姚麟解释,主要是为了保证队员们良好的休息,“一回到酒店,就像回到了安全、舒适的家”。
为了舒缓队员们的情绪,姚麟每晚定时和不同的医院队伍散步、谈心,并鼓励大家以小组的形式运动锻炼,以放松心情。
除了建章立制、团队建设,姚麟还要求每家医院的组长每天报告每个组员的身体和心理状况,如果真有身体不适的,坚决要求其休息,“强调对大家的关爱要做到每个细节上,让他们体会到家的温暖。”
让姚麟欣慰的是,得益于严格的感控措施和细致的关爱,队员们无一人感染,也没有出现大的心理问题。
病区防护服各式各样,被队员们戏称“防护服的时尚芭莎”(中为姚麟)
三条经验
姚麟曾任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医务科科长,该院以传染病著称,他本人也参与过SARS的防控,在传染病防控方面经验丰富。他认为,医院在面对传染病时要重视如下三点。
第一,标准预防非常重要。碰到一名患者,在不能判断他是不是得了传染病的情况下,要把其当成传染病的患者,并进行手卫生等标准流程操作。
第二,医院必须有严格的分区管理的概念。医院必须清晰地知道清洁区、污染区、潜在污染区分别在哪里,只有分区清楚了,才能有流程、有动线,知道患者、医务人员、疑似患者、需要标准防护的患者等各种角色该怎么动。“如果这些都不清楚,就容易产生交叉污染,就会带来传染病流行特别是院内感染的可能性。”
第三,要定期给医务人员开展传染病防控、传染病院内感染和救治等的相关培训。姚麟说:“有的经验可能很长时间都用不到,但是一旦发生就会产生严重的后果。我们不能每次都是从教训中吸取经验,而不是从书本上和常规化培训中学习,医疗行业的管理者在这方面可以多做一些工作。”
编辑后记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动情处。身为医生,见过了太多的生死离别,但在武汉前线,姚麟还是哭了——当时他看到一条求助短信,祖孙三代都被感染,妈妈去世,老两口说不用管他们俩,但请把13岁的外孙女收住院。
“武汉人民这一次真的是受难了,”他停顿了3秒,面色肃然,“很难。”
医疗队队员们的付出也让姚麟深受触动。有一名女队员,体重只有78斤,却要抱着比自己还重的氧瓶给患者换氧;早期人员缺乏,换尿片、擦屎抹尿、遗体处理、打扫卫生等原本不是医务人员该干的工作,他们都做了。
姚麟在武汉疫情早期“每天能睡三个小时就不错了”,因为作为队长,有太多的工作需要他去统筹安排。好在家人给了他很大的支持。他基本每天都会跟夫人通电话,分享前线救治的情况,“有时候你说出来了,心里可能就会更好一点”。
姚麟已经迫不及待准备返程了,他已经快两个月没有见到今年即将中考的女儿。
感谢再鼎医药(上海)有限公司特别支持!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