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苗开始人体试验 中美领先了几个身位?
疫苗是消灭病毒感染性疾病的最有效的方法。随着新冠疫情在全球不断蔓延,沿着“从根本性解决问题”的思路,中、美、德、英、法、日等国的科研机构和公司先后加入了疫苗研制的行列。
早在2020年1月底,中国就联合其他国家科学家完成了新冠病毒的测序,并成功分离出了高滴度的病毒毒株(即病毒能大量生长的毒株),为疫苗的研发打下了基础。
截止3月17日,美国一家公司已经开始进行1期临床试验,以陈薇院士领衔的中国科研机构也获得了进行1期临床试验的批准,率先拿到了进行临床试验“门票”,而其他国家仍处于临床试验前阶段。
寻找并制备有效抗原是第一步
从实验室研究,到工艺开发和生产,到动物试验,再到人体1-3期试验……疫苗的研发从来都是一个耗时耗力的系统工程。
其中,首先需要做的就是确认疫苗靶点,选择抗原。所谓抗原,就是病毒上的某个分子或多个分子,或基因片段(RNA/DNA等),用它们制成疫苗注射到人体,可以刺激人体免疫系统产生抗体来中和(抑制、抗御和灭活)病毒,从而起到避免感染和发病的目的。
生产出正确的靶抗原后,需要在动物模型中进行测试以证明其有效性和安全性。经过验证后就可以进入人体临床试验,如果同样能证明其有效和安全,就可以大量生产以用于人群的疫苗进行接种。
由于抗原的选择和制备方法不同,目前新冠肺炎病毒疫苗的研发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灭活、减毒疫苗:即从新冠病毒中提取一部分制成疫苗,如新冠病毒中的S-蛋白,这个蛋白与人体肺泡和呼吸道细胞上的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ACE2)蛋白(受体)结合,然后入侵人体。目前全病毒灭活疫苗依然是很重要的迅速生产和制备流感疫苗的重要方式。据媒体报道,中国工程院李兰娟院士团队就在朝着这个方向去研发疫苗。
重组蛋白疫苗:即将一个病原体中最有效的成分基因拿出来,进行体外重组,表达蛋白,然后制成疫苗,又称为基因工程疫苗。与灭活和减毒疫苗相比,纯度高,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安全性更高,效果更可靠,而且生产过程快,可进行大规模生产。
目前,法国赛诺菲、国内的智飞生物、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等机构都在开发重组蛋白质疫苗。其中,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陈薇院士领衔的科研团队研制的重组新冠疫苗,已于3月15日获批启动展开临床试验,是全球进展最快的。
上述疫苗研究方法均需要完整的病毒株(包括病毒的基因和外壳蛋白),在此基础上才能选择抗原,是相对传统的疫苗研制方法。
与此不同的是,mRNA疫苗与DNA疫苗等核酸疫苗研制方法,可以根据病毒的基因序列直接开发疫苗,效率更高速度更快。
所谓DNA疫苗,即将新冠病毒中的一小段环状DNA片段注射到人体,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应答。目前,美国生物制药公司Invio、上海康泰生物等机构都致力于研发新冠DNA疫苗。
mRNA是DNA单链转录而来,和DNA一样也携带遗传信息,能够指导蛋白合成,从新冠病病毒中提取具有遗传密码的mRNA注射到人体,即mRNA疫苗。
据介绍,mRNA疫苗技术是将病毒的遗传信息直接导入体内,人体以自身细胞为工厂(体内工厂)生产相应蛋白,达到治疗或预防疾病的目的。与传统的疫苗制备方法不同,mRNA疫苗不具有与感染相关的风险,可以提高接种安全性,是本轮疫苗研发的助推剂。
美国公司CureVac、Moderna、德国公司BioNTech及国内公司斯微生物均使用该技术开发新冠疫苗。目前,Moderna公司的研究最领先,已经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开始进行1期临床试验,这也是全球首例进行人体测试的试验性疫苗。
FDA开启的快速审批程序是Moderna公司首先开展人体试验的原因。据报道,Moderna目前只在小鼠身上完成免疫原性试验,没有进行大动物实验验证。
而国内的斯微生物则是与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转化医学平台一起在开展mRNA疫苗的研究。据报道,他们的第一批病原小样已送达国家有关部门开展药效实验,预计最快于4月中下旬开始进入人体试验。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实践该技术方向的企业,还没有产生出任何一种被批准上市的人类疫苗,因此这种药物是否有效还不能确定,临床试验的效果有待观察。
不确定性仍然很高
即便目前已经有一些公司通过动物试验,进入人体试验阶段,但离成功研发出疫苗也还有很大距离。特别是1-3期临床试验,过程较长且充满了变数。
1期临床试验是初步考察疫苗对人是否安全,一般需要几十至百位受试者;2期临床试验主要是进行疫苗剂量的探索研究,以及进行初步的有效性评价和考察,一般需要几百到上千位受试者;3期临床试验是为了全面评价疫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需要千到几万例受试者。整个1-3期试验完成,常规情况下需要5-10年。
在这个过程中,存在志愿者招募和临床反应变化等诸多因素,流程很难加速。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3月18日接受央视采访时表示,即使特事特办,在一切都非常顺利的情况下,完成临床3期试验并证明疫苗有效,最短也需要六个月的时间。
而美国国家过敏症和传染病研究所所长安东尼·福奇曾早就指出,疫苗的上市不会少于一年到一年半的时间。
所以,中美的研究团队目前虽率先进入临床试验阶段,但距离达到疫苗投入使用的目标,还有很长的周期,这其中也有诸多可能导致失败的“难关”要过。与其他国家相比,目前也只能算领先了半个身位。
此外,如果新冠疫情提前结束,到时很可能不会再有充足的研究经费,且没有感染者可以继续进行临床试验,也将造成新冠疫苗的研发无疾而终。或许正如英国《泰晤士报》3月16日的报道所言,新疫苗的研制不是竞赛,而是抽彩票。
这也就不难理解,目前在谈及“欧美一些国家的防疫政策是为了削平发病高峰,以应对相对和缓而长周期的感染速度来等待疫苗”时候,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明确表示,不要太寄希望于疫苗,等疫苗出来什么事情都不做,肯定是很危险的。
(本文综编自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虎嗅网、环球时报等)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