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市场供给侧改革有竞争优势,不应缺席新医改进程
一、化药市好价廉,中药被动改革
化药一致性评价,渐入可持续发展的佳境。带量采购、国谈也接连取得了预期效果。展望后续工作,以化药为先锋队的药价腾笼换鸟。化药市场价格改革,越改价格越实,并能与国际接轨、与竞争衔接。在新医改以前,因化药价格虚高,一些处方里即便不用西药,中成药价格也水涨船高。既客观促进中药供给大扩张及乱象,也掩盖了中成药价格的虚高。
过去这一两年,化药市场价格开始调整,且趋势不可阻止,药品市场价格犹如海水落潮:每一个带量采购的竞争品种,对相近类别有直接的经济性比较和影响,如果这种影响的合理释放还存在人为牵制和抵抗,就会附加扩地区、扩终端、扩品种,甚至是扩适应症的手段。化药反而更廉价可及么?这必然令中药感到紧迫并采取改革来应对,而中药供给改革有哪些自信?
中药市场的供给侧改革有三大竞争优势:一是中药服务性。首谈有效性,中医药从来不是安慰剂。再谈药事服务水平,要求最高。二是中药安全性。中医药被一些观点质疑一部分、被另一些观点全盘妖魔化,中药安全其实有数的。三是中药可及性。土生土长、随用随取,中药从来不缺少拥趸,反而是个性化的需求不够满足。从这些背景出发,改革大有可为。
中药全行业都需要拥抱变革。在照顾患者用药需求上,对产品设计、产能利用要“适度匹配”,不能再胡乱生产、买卖,不能再只看供给不看需求。在保证患者用药安全上,要遵守成份、遵照工艺、声明信誉、改良组方,不做“神药”,只做真正好药。在药理药性价值上,要使学术推广与知识辩论在行业中盛行,运用中医理论与中药循证为临床上的客观信誉加码。
二、中西医结合用药的适应症考量
化药在临床上尽力抢位一线、二线、三线的用药位置,不断展现创新力。对症用猛药、用新药,中药传承几千年,难道不是这样的一段发展历史么?手术历史两百年,化药随现代医药工业快速发展,成主流的历史还更短。当年化药逐步进入中国之时,便自然出现、实现了中西医用药结合。化药的冲击很快、很充分、必要,中药直到退为辅助用药了,才又扭头找潜力。
在一线、二线、三线,中西医结合并非中药只能做辅助用药。一些病种、病情的诊疗方案里,中医药为主,效果更好。而那些西医为主的诊疗方案里:要么坚持与中医药划清分界,中药是辅助用药,可用可免;要么坚持请中医药证明功能,中药必须有循证证据,必不可少。以我观察,说抗癌的中药品种首当其冲,要么真有用,就留下;要么撤下,不耽误工夫。
部分化药正热衷于申请扩大适应症,这个趋势从舆论与客观性上看,中药不适合模仿。中药适合在战略上做些适应症收缩。这样一来,砍掉一部分适应症以后,药品说明书更准确、便于循证,把复杂回归简单。可对组方再进行细分,开发出针对性更强的多个产品序列,使联合用药更有效。在这个过程中,中药研发和生产要控制成本,中药销售也要扩充终端可及性。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