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实战丨驰援院长牛远杰:为患者解除不安也是救援重点
3月10日下午,武昌方舱医院最后一批患者康复出舱,至此武汉16家方舱医院全部休舱。
从开建到休舱的37个日夜里,方舱医院成为一座座生命之舱。全国94支医疗队、8000多名医护人员累计收治1.2万余名患者,实现了“零感染、零死亡、零回头”。
“方舱医院的创举,在此次疫情抗击中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院长牛远杰在接受健康界采访时表示。
作为天津市第五批援鄂医疗队领队,牛远杰日前向健康界分享了他们所在生命之舱——江岸方舱医院的救援经验。
点击图片,跳转查看《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医院应急与危机管理系列课程》
战前分组分工,建章立制
2月初,疫情阻击战正值关键时期,全国各地已派出多批医疗队应援武汉。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在接到指令后,12小时内集结53人,外加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52人以及各区县医护人员组成303人的队伍作为天津市第五批援鄂医疗队,于2月9日晚抵达武汉。
按照抗疫指挥部的任务分配,牛远杰带领的医疗队负责江岸方舱医院的465张床位。然而,在抵达武汉后的第一时间,牛远杰没有立刻带着队员开展救援工作,因为当时的江岸方舱医院并未“完全建好”。
在建的江岸方舱医院仍有多个问题未解决,包括医护和患者的进出口等流程设计。作为支援队伍,牛远杰带领队员立即参与到这些设计活动中,从医学专业角度提供建议和想法。
牛远杰(左二)在江岸方舱医院部署工作
牛远杰一边忙着参与江岸方舱医院的合理化设置,一边带领着队伍进行救援前的准备。
首先是分组成立党支部。除了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和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的医护人员外,其他医护人员大部分来自天津市的区县卫生院,专业水平相对而言有所差别。于是,牛远杰决定将区县的医护人员划分至这两家医院队伍中,之后再根据工作分工进行细分,最终303人的队伍被分成16个小组。为严格纪律,方便布置工作,每个小组又成立党支部,每个小组设置负责人,就此完成整个医疗队的架构建设。
其次是明确分工。16个小组负责事务不一,医务、宣传、排班、护理、后勤保障等,各个小组既分工又合作。据牛远杰介绍,303人里护士达到200人,因此他们特意成立了护理部,由副领队作为专职负责人。
最后是统一思想,做战前培训。“到达以后,我们连续召开了好几次党支部会议,强调纪律、统一思想。”牛远杰说,统一思想后,随即开展培训,包括如何做好自身防护、关于新冠肺炎的相关知识等。但他认为,这样“口头交代”不够,还组织医疗、护理和院感等专业人员制定了在方舱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保证医护人员工作的有章可循。
在严谨、细致的部署下,2月12日,江岸方舱医院正式开舱收治患者。
做到零投诉,提升患者满意度
然而,一切并没有想象得那么顺利。
即便自己带领的医疗队已经做好了十足准备,但在牛远杰看来,刚开始进舱接收病人时“非常匆忙”。“前一小时江岸方舱医院还在钉木板,后一小时病人就进来了,因为病人等不起,一分钟都不能等,”牛远杰告诉健康界。
当时,江岸方舱医院内供医护人员所用的设备等物资,无法第一时间做到完全到位。比如,可记录的纸和笔也没有,医护人员只能临时出招,用马克笔找能写的东西记下每名患者的信息,之后有了计算机系统才慢慢录入了患者信息。
面对诸如此类的大小困难,牛远杰及其队员没有丝毫退缩,忙却不乱。按照“应收尽收、提高救治率、降低死亡率”的原则,江岸方舱医院第一天晚上就收治了100多例患者,前80个病人中,天津医疗队收治了78个。2月20日,第一批收治的患者中5名顺利康复出院。截至3月5日,天津医疗队共接收473名患者,治愈出院300人。
这样的“战绩”与牛远杰秉承的工作原则分不开:“两个零,两个有,三个及时、一个加强”。即“零感染、零投诉”,“有感情、有温度”,“患者病情变化发现的及时、护理宣教工作及时、心理安抚工作及时”以及“加强病区文化建设”。除了第一个“零感染”与医护切身相关,其他几项都与患者密切相关。
由于方舱医院接收的都是轻症患者,牛远杰认为,除了常规诊治,更重要的是关爱患者,因此他带领着医疗队不仅负责了患者的医疗诊治,还负责了患者生活起居的方方面面。
牛远杰在江岸方舱医院查房
除了日常白班、夜班医护的查房,检查患者病情,及时发现变化外,牛远杰还定期开展院长查房,查阅患者病历,了解患者病情,记录每位患者需求。2月底,牛远杰带领队员为2月份生日的48名患者策划了一场特别的生日会,一下拉近了医患的距离。
牛远杰在患者生日会上切蛋糕
随着收治的患者越来越多,牛远杰发现部分患者出现焦躁、消极情绪,还有部分因为长时间“关在”舱里而焦虑不安。牛远杰对队员们表示,为患者解除内心的不安也是医疗队救援工作的重点,要充分理解患者的处境。
除了心理安抚,天津医疗队的医护们变着法儿给患者带去欢乐,例如给患者表演舞蹈;带着患者打太极拳、练八段锦;和患者一起做手工、画画等。为了让患者释放情绪,书写自己的心愿,天津医疗队还用废旧展板为患者做了一面特殊的“心愿墙”,成了江岸方舱医院一道亮丽的风景。
江岸方舱医院的心愿墙一角
他们的努力没有白费,有患者主动找到医疗队担当志愿者,有患者写诗、感谢信给医疗队,真正做到了“零投诉”。在国家卫生健康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关于表彰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决定》中,牛远杰带领的天津医疗队荣获先进集体。
多细节入手保障医护零感染
除了关注患者,作为医疗队的“大家长”,让牛远杰最为牵挂的还是队员们的身心健康。
首要的是防感染。在出发前,牛远杰就承诺要将队伍一个都不少地带回天津,刚开始部署工作时,他就强调队伍要做到零感染。
据牛远杰介绍,他们做了大量规范化培训工作,特别是每天进舱人员穿脱防护衣的正确步骤、防止被感染的方法等,还着重培训了如果出现接触如何处理,强调让医护遇到问题不崩溃、不慌张。此外,他在每支进舱队伍里都设了一位院感员,专门负责盯着每位医护穿脱防护衣是否规范。
在驻地,牛远杰也想到了每一个细节。首先是安排每天的值日生,负责登记从方舱医院回来的医护人员体温,询问有没有任何症状,有没有在工作环境中暴露等。其次,驻地楼道由队员每天负责消杀,从方舱医院回来的队员乘专用电梯。第三,队员的房间都设置三个区,分别为污染区、相对污染区和安全区,即红区、黄区和绿区。最后,杜绝队员之间相互串门和与外界接触。
在近一个月的抗疫期间,有些队员也出现过心理上的问题如紧张、失眠、恐惧等,甚至出现了由于劳累或工作原因导致的晕倒、呕吐、缺氧和心律失常等身体问题。对此,牛远杰的应对之策除了安慰、安抚外,还及时对出现心理问题的队员进行心理疏导和咨询;而对于出现身体问题的队员,多半是因为长期穿防护服导致缺氧所致,为此,他根据实际情况降低每个班次的进舱人数,以保证队员的休息时间。
救援不忘搞科研。牛远杰还组织护理部对缺氧医护开展调查,针对长期缺氧工作条件下对医务人员身心健康以及疾病的影响开展研究,进行对照试验,期望将临床问题深入化。
在刚刚过去的3·8妇女节那天,江岸方舱医院最后30余名患者乘车前往隔离点,该方舱医院正式休舱。这也意味着,天津市第五批援鄂医疗队已经圆满完成支援江岸方舱医院的任务。
方舱医院救援任务完成后,牛远杰及其队员并没有停下。3月9日,牛远杰派出队里的11名医生、32名护士,共43名医护人员前往武汉协和医院西院重症进行支援,其余人员则原地待命,随时继续加入战斗。
人物名片:
牛远杰,1968年出生,医学博士,毕业于天津医科大学,留学美国罗彻斯特大学做博士后研究;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国家卫生计生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家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天津市杰出津门学者,天津市特聘教授。
现任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院长、天津市泌尿外科研究所所长、天津市泌尿外科基础医学重点实验室主任。主要从事前列腺癌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工作,先后承担国家级及省部级课题18项,发表SCI论文90余篇,获国家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各1项,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天津市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3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2项。培育博士研究生26人,硕士研究生61人。
感谢再鼎医药(上海)有限公司特别支持!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