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中心“战场”之外:外科医生“赋闲”了,管理者并不轻松

2020
02/21

+
分享
评论
刘文阳 李子君 / 健康界
A-
A+

抗疫中心“战场”之外的医院百态。

过去一个月,新冠肺炎疫情几乎成了全社会的唯一话题。人们将注意力投向武汉。一线抗疫的医护人员,一言一行也备受关注。

然而,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让医院还要继续承担正常的诊疗救治工作。只是,由于医疗机构的环境和特点,决定了在全国抗疫大局之下,其正常运行必然受到不小的影响。

疫情之下,抗疫中心“战场”之外的医院里,管理者、医护如何调整日常运作,目前又处于什么样的工作状态?来看他们对健康界的讲述。

讲述者:北京一家三甲医院外科医生

“明天我就可以彻底休息了”

我们医院地处北京的市中心,最近一个月,医院陆续有几名呼吸和危重症的医生去支援北京佑安医院和北京地坛医院,因为这两家医院是收治新冠肺炎的定点医院。我这个外科医生也帮不上什么忙,关键是,我们科现在基本“歇菜”(北京话,指“停摆”)。

过去,我们科一天大约能收治几十名急诊患者,现在每天还不到十个,门诊患者也从过去的一两百下降到现在的一二十人。等明天我把手头负责的唯一的住院病人开出院,我就可以彻底休息了。

门诊没什么病人,医院也禁止我们外出做手术。现在收新病人也很慎重,要科主任签字,万一有病人住院期间发热还被确诊为感染者,就会影响更大。

讲述者:黑龙江一家三甲专科医院医政工作者

“遇到职业生涯中从没有过的状态”

我所在的医院,是一家专科医院,不承担主要的抗疫任务。医院原本设置了发热门诊,后来因为不合格被取消了。除了一些必做的危急重症手术,我院的其他外科手术基本上停做了。大多数临床外科医生,可能遇到了职业生涯中从没有过的“赋闲”状态。

现在,我院不少同事想去湖北支援,医院正在一批一批地集结人员,随时准备出发。我现在主要负责为一线抗疫的同事做好物资保障,然后就是守在自己岗位上,等待疫情结束。

这种状态下,我们医院每月同比收入下降以“千万”记。医院不是盈利机构,但是需要资金维持正常运转。这样下去,领导压力肯定很大。

讲述者:北京一家三甲医院消化内科医生

“我和别人的差距,就体现在赋闲期间的状态上”

我们医院消化内科在全北京也是数一数二的,连挂普通号都需要患者在网上“秒杀”的那种,但是如今在减少号源的前提下,我们主任的号也很容易挂到,因为外地的患者几乎不来了。

像我这样的年轻医生,基本上就属于科室里的“小透明”,需要跟着专家们了解和学习的东西太多。但是我也想提高,也不能一直是主治医啊。我正好趁这段时间好好看看书,再把英语恶补起来。

平时每天下了班累到根本没力气看书,现在一整天也没几个病人。我不如多看看书,争取早一点把副主任的职称拿下来。别人这段时间刷网剧、睡大觉,而我在学习,我觉得自己把赋闲时光利用起来的状态真挺好。

讲述者:深圳市一家三甲医院护理部主任

“每天下急诊、预检分诊、发热门诊、留观区、隔离病区查房”

深圳有不少武汉籍的人员,在湖北之外属于疫情相对较重的地区。我们医院又是新冠肺炎疑似病人筛查医院,因此医院的压力并不小。

从大年二十九到现在,医院每天上午11点,都会召开一次新冠肺炎防治协调会。会议由院长、书记主持,护理、院感、医务、防保等部门一同参与。

现在手术量少了很多,以往每天150台,现在每天20台左右。但是急诊工作量基本没有减少,春节假期7天时间,急诊接诊量3000人左右。目前住院率也有41%。

临床科室的医生、护士工作量少了些,但都在支援感染科、门急诊、预检分诊等工作。医院发热门诊24小时开诊,需要调配不少人手。感染内科也增加了很多组和班次,加了留观区和隔离病区,主要收治疑似筛查和有症状需治疗的病人。由于高级别防护对人的消耗大,医护需要较高频次换岗。

于我个人而言,每天需要下急诊、门诊、预检分诊、发热门诊、留观区,以及隔离病区进行查房。

大家都很辛苦。当然,作为一名护理管理者,我要和他们战斗在一起。

讲述者:重庆市一家三甲医院手术室护士长

“在思考如何逐步增加手术量”

现在手术量非常少,约为平日的10%。但是在特殊时期,作为一名手术室管理者,更应该对术前检查与准备、术后清洁与消毒等各项环节做好监督。

相对而言,我有了更多自己的时间。工作之余,我会查资料、写论文。但是同时,我们也有不少护士被抽调去往抗疫一线。每天关注着复杂的疫情,我的心里并不轻松。

我们会对患者进行筛查,分为低风险、中风险、高风险三类,评估是否能进行手术。目前,我们开展的基本是急症患者手术,限期手术如肿瘤,做得比较少。

现在形势在向好,社会上的企业开始复工了。我也打算思考下,如何逐步增加手术量,并保证安全的具体措施,给领导提供决策依据。

讲述者:湖南省衡阳市一家三甲医院党委书记

“最为牵肠挂肚的就是前线同事”

从大年初一到现在,我们陆续送出三十多位医护人员去湖北支援。由于专业技术人员的减少,加上控制人流的需要,医院住院人数只有往年的50%。到现在为止,我们的门诊只是部分开放,以预约门诊为主。门诊患者的人数,还不及往年的一半。

这段时间,我们的工作状态发生了很大改变。除了在院患者治疗工作安排,我们要配合地方进行当地疫情防控。在此之外,我最为牵肠挂肚的就是前线同事的情况。我时刻关注着他们的朋友圈,只要有空就会和他们聊几句,了解他们的需求。

因为大年初一我们派出第一批人员的时候,物品准备经验相对不足。后来我了解到,他们所在的黄冈,缺少女性生理期用品。作为“娘家人”,我们在初四准备了几百公斤生活物资,通过邮政快递送达。

这次疫情对于我们公立医院来讲,是一次极大的检阅,当然也是考验。很高兴、很欣慰的是,我们年轻一代医护人员,在这场“战疫”中经受住了考验。

我曾经有“八零以后,何人为医”的感叹。那是因为这些年,医疗事业被迫产业化,药品耗材虚高定价,医院与医务人员成了这些弊端的“背锅侠”。他们平时有抱怨,甚至有较大的怨气,我也时常为这样的局面,为年轻人的状态忧心。

然而这一次,他们的义无反顾,他们的凡人壮举,让我时刻感受到:他们比我想象的优秀。

这场疫情,相当于向世人宣告:中国的医务人员是有担当、可信赖的一个群体。也希望这场疫情之后,国家以及人民给予医务人员足够的尊重。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本文为健康界原创,任何机构或个人未经授权均不得转载和使用,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关键词:
管理者,外科,战场,医院,门诊,讲述者,疫情,急诊

人点赞

收藏

人收藏

打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我有话说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评论

为你推荐

相关文章

推荐课程


社群

  • 第九季擂台赛官方群 加入
  • 手术室精益管理联盟 加入
  • 健康界VIP专属优惠 加入
  • 健康界药学专业社群 加入
  • 医健企业伴飞计划 加入

精彩视频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5秒后自动关闭

您已认证成功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忽略 去看看
×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
打赏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领取解决方案 您还可以去留言您想解决的问题
去留言
立即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