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南山团队首发千人样本研究:揭示死亡风险因素
2月9日,钟南山院士团队在医学预印本Medrxiv网站上发表了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权威临床报告。研究者分析并总结1099例确证患者的临床数据,更加精确地定义了新冠肺炎的流行病学和并发呼吸系统疾病临床特征,并且揭示导致肺炎患者死亡的风险因素。
钟南山院士团队收集了来自全国31个省市522家医院的1099名新冠肺炎患者数据,所有病例均经鼻、咽拭子采集核酸样本,以高通量测序或实时逆转录酶聚合链式反应(RT-PCR)确证为2019-nCoV导致的急性呼吸道疾病。研究者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得出新结论:
1. 确认“人传人”,“超级传播者”可能存在
确证病例中2.09%为医护人员。1.18%病例曾与野生动物接触,43.95%感染者为武汉居民,31.30%近期有武汉旅经史,71.8%曾与武汉人员接触。然而,另有26.0%患者近期既未到过武汉也未与武汉相关人员接触,说明其至少是病毒通过“人传人”途径后感染的第二代人类宿主。以家庭为单位的点式爆发以及无症状传播者的存在,说明减少与人群的接触在防护中显得格外重要。
2019-nCoV的多种传播途径决定了它的迅速爆发。SARS-CoV、MERS-CoV和高致病性流感的常规传播途径包括呼吸道飞沫和直接接触。在62个新冠肺炎患者粪便样本中,4个(6.5%)检测出2019-nCoV阳性,患者胃肠道、唾液和尿液中均能检测到2019-nCoV。因此,警惕胃肠道分泌物的传播,将有利于遏制新冠肺炎在全球范围的迅速蔓延。另外,无肺炎症状感染者(20.9%)被确认为2019-nCoV阳性。
全国新冠肺炎患者分布
2. 临床发热比例低,潜伏期差异大
确诊患者中位年龄为47.0岁,其中女性占41.9%。新冠病毒的感染似乎没有年龄偏好性,0.9%的患者年龄在15岁以下。新冠肺炎最常见的临床症状是发烧(87.9%)和咳嗽(67.7%),而腹泻(3.7%)和呕吐(5.0%)很少见。与SARS和MERS等冠状病毒感染相比,新冠肺炎初次就诊时发烧比例更低,仅占48.3%。若仅以发热作为筛查标准,漏诊可能性大。
新冠肺炎的潜伏期中位数为3.0天,最长可达24天。25.2%的患者本身患有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等)。依据症状轻重,将新冠肺炎分为重症组(173例)和非重症组(926例),重症组平均年龄较非重症组大7岁,并且重症组中先前已患基础疾病的病例更为常见。
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临床特征
3. 影像学表现
840名患者中76.4%的X射线扫描结果与肺炎诊断一致,CT扫描最常见肺部毛玻璃样混浊(50.0%)和双侧斑片状阴影(46.0%)。尽管有这些显著特征,23.87%重症病例和5.20%非重症病例入院时未出现明显的影像学异常,而是通过症状和RT-PCR诊断为2019-nCoV阳性的,说明核酸检测依然是新冠肺炎诊断的金标准。重症病例肺部的影像学异常较非重症更显著。
4. 血液指标
入院时,82.1%患者出现淋巴细胞减少,36.2%出现血小板减少,33.7%出现白细胞减少。多数患者的C反应蛋白水平升高,但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肌酸激酶和D-二聚体水平升高的情况较少见。重症病例的血液指标异常更显著。
5.治疗手段
总体而言,38.0%患者接受氧疗,6.1%采取机械通气,57.5%患者注射抗生素,35.8%接受奥司他韦治疗。接受机械通气和体外氧膜合的几乎全为重症病例。全身性类固醇激素的使用率为18.6%,重症组的使用率(44.5%)较非重症组(13.7%)高。
6. 并发症和死亡
住院期间,最常见的并发症是肺炎(79.1%),其次是急性呼吸道疾病ARDS(3.37%)和休克(1.00%)。重症病例的各种并发症发生率(94.8%)较非重症病例均显着更高(72.2%)。5%病例进入ICU,死亡率为1.36%。
钟南山院士团队的报告对目前存在的新冠肺炎的临床问题作了精准答复。由于新冠病毒传播途径多样性、潜伏期差异大等特点,减少与未知人员的接触,警惕呼吸道、胃肠道分泌物传播,严格防范“人传人”感染,将是民众阻抗疫情的首道防线!
参考文献:
Wenjie Guan, et al.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2019 novel coronavirus infection in China. MedRxiv. 09 Feb, 2020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