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面临生存大考,药械企业备战升级迭代
从目前疫情发展情况来看,对很多企业的生存都是挑战。
2月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和金融机构成立金融支持保障协调机制,将疫情防控用具用品及其上游关键材料、零部件生产企业列为融资支持的重中之重,实施名单制管理。截至1月31日,汇总应对疫情资金需求重点保障企业四批136家,人民银行已第一时间安排相关金融机构进行对接。
防控用具用品及原材料、零部件生产企业指的是这次疫情需求量大的医用口罩、防护服、护目镜、消毒水等物资。据了解,为保障前线供应,这类生产企业已大多由政府统一支配和调控。
民间的企业捐赠中,由于对医用型号的不清晰,也出现了捐赠用品不符合医用标准被拒的现象。比对过多条渠道口罩生产情况的李研(化名)在捐赠时发现,最一线的医护人员使用的口罩,需要有99%,甚至99.9%的隔离效果,但从前线高端防护品几近告罄的现状,也能看出我国高端医用耗材制造企业的缺乏。
这也提醒了药械生产企业在应对疫情等突发情况时除了要保障生产力,具备完整产业链,还要储备一定的应急库存。而与疫情相关性不大的中小企业,也不得不采取应急机制。“现在已经到了想尽一切办法缩减开支的时候了。”某创新医疗设备企业的相关负责人打算从员工成本、业务线调整方面及时做出改变。
面临大考
“近期在做防疫工作,不太方便接受采访。”
“大家都在家隔离,2月17日后才上班。”
“要应对很多的突变和未知,我们提前开始线上工作了,尽可能作出合适的调整,减少风险。”
多名药械工作人员向健康界给出了这类回复。这段时间,防疫工作同样成了各药械企业的工作重心。
就药械制造类生产企业来说,大概率不会全面停止生产。不过,一些需要进口相关零部件和原材料的企业会受一定影响,包括存在物流运输受限等问题。
“按照目前形势,在企业恢复正常上班前,疫情能否得到控制还存在争论,所以企业会花费大量的精力去配合政府部门做好疫情防护工作,部分员工从外地返回后也会进行隔离观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行、订单交付等。”重庆永仁心相关负责人向健康界表示。
“我们会采取一些非常时期工作体制,制定防护细则、应急方案等,在保护好员工的前提下,再来尽可能满足生产。”百锐明医疗创始人叶浦说。
某跨国药企员工乔伊(化名)认为,疫情对跨国企业来说反而是个机遇。因为可以加快他们研发和推出新的检测产品的步伐(包括特效药),对于与疫情没有关联的药品和器械就会产生不利的影响,患者少了,销量自然下降。以雅培为例,在疫情期间其检验器械销量在增长,但药品和营养品等产品有可能会因为患者的减少导致销量下降。
“这次的新型冠状病毒变异,从防控防护器械耗材到药品,算是敲了警钟。”熙健CEO王长津直言,这将对器械和药品产业会产生巨大影响。主要包括:医疗防护用品的技术创新和产能的提高和应急储备;消毒灭菌耗材的技术创新和产能储备;治疗药品的长期研发投入和储备,相关疫苗和快速检测手段的持续跟踪研发和创新等。
同样在经历疫情大考的是一些创新企业,产品正处于研发阶段,投入较大,如果融不到资金,企业将很难生存下去。显然,疫情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投资人的热情。
“升级迭代”
叶浦应对疫情的策略是,想尽一切办法缩减开支。例如在产品检测方面,会找价格更为合理的。“我们会加工一些东西,现在都是货比10家”。
2月1日,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陈春花在《疫情对经济的影响和企业对策建议》一文中提到:企业要学会与疫情下的不确定性共处、坚定自我发展的信心、进化应对而非预测判断、挑战极限式地降低成本、不确定的是环境,确定的是自己。
她建议企业要以接受“疫情下的不确定性”为经营背景,要用新的方式和认知去理解当下的情况。要做到缩减费用、剥离不良业务、杜绝亏损及没有质量的增长,确保现金流,同时要确保竞争力。这些理念对于药械企业同样受用。
在经济整体形势不容乐观的情形下,可用来降低成本、保住现金流的“阿米巴”模式受到热捧。过去的2019年,企业已经有了自我调整的尝试,陈春花认为还要具备更强的危机意识。
2月3日,在投中网举办的一次线上直播活动中,加华资本创始合伙人宋向前表示,这段时间是企业深度思考,深度学习的好机会。企业要积极进行产品迭代、品牌迭代和系统迭代。因为在危机面前,将会有一大批企业会因为危机而迭代升级。
尽管药械企业的迭代升级没那么容易,但是北京一臻医疗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创始人李琛依然认为,药械企业可以从以下4个方面思考如何度过难关:
1、一定是降成本,回收现金流;
2、短期要减少经营性开支和研发投入;
3、转变营销模式,开展线上销售,采取降价优惠政策等,加快货品周转;
4、人力成本上,采取减员和保障性薪酬。
“此次疫情对医疗产业是个大的促进和转折。与疫情相关的企业要先满足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加大力度生产;药企和试剂类企业要积极配合国家做好新产品研发和上市;耗材类企业应该思考如何生产医用级、高质量高价格的优质产品。”李琛补充道,目前来看,要满足疫情防控的需要,企业的利润都不会很高,但也会因此树立企业的品牌和良好知名度。从长远看,企业要有应急保障的措施和方案。
把眼光放更长远些,药械企业能做的似乎还有更多。相关数据显示,此次疫情对有基础性疾病的老年人极不“友好”。随着疫情被控制住,有病的人还要就医,加上大家开始对提升个人健康的重视,在王长津看来,未来慢病管理和随访的需求同样会增加。届时,相关领域的药械厂家将会获得一定的市场新机会。
事实上,疫情期间,机器替代、刚性需求以及远程替代已成市场需求的重点。对于药械企业来说,如何及时把握这些新变化与新趋势,提供与之相匹配的产品和服务,并在疫情过后实现赶超,值得思考。健康界也将持续关注相关企业在开源节流方面的创新应对举措。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