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认证 退出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面对暴力伤医,医护人员如何迈过心里那道坎

原创 2020-01-08 18:08 崔馨竹 / 健康界

一起起伤医事件使医患关系变得愈发敏感。有心理学专家认为,如不及时干预,或导致医护群体的心态失衡。

2020年1月5日,近千名医学同仁和群众在北京八宝山殡仪馆送别民航总医院副主任医师杨文。(详情点击:送别杨文!

2019年底,杨文医生在正常诊疗中,遭一位患者家属恶性伤害,颈部严重损伤。最终抢救无效,不幸去世。

无论出于任何原因,暴力伤医都不容原谅。然而,暴力伤医并未停止。继杨文医生逝世后,全国各地至少又发生6起暴力伤医或针对医护人员的言语威胁事件。一起起伤医事件使医患关系变得愈发敏感。有心理学专家认为,如不及时干预,或导致医护群体的心态失衡。

暴力伤医 易对医护群体造成精神伤害

每次严重暴力伤医事件,都能引起公众极大关注。事发照片、文字描述以及各种不理性的声音在网络大肆传播。有人担忧这会引发“破窗效应”,即环境中的不良现象如果被放任存在,会诱使人们仿效,甚至变本加厉。近期连续发生的一起起暴力伤医事件,与“破窗效应”或存在相关性。

原本患者及其家属在就医时就处于情绪不稳定的状态,大多数患者都存在焦虑、无助的心理,希望尽快得到帮助。如果在就医过程中由于某些原因,愿望没能尽快实现,他们就会产生愤怒或者挫折感,容易迁怒他人,医护人员自然就容易成为攻击对象。

在杨文医生遇害后,不少医护人员在社交媒体上发出自己的声音,有的人坚定前行,也有人感到寒心,甚至有人发出谋求转行的想法。

威胁和暴力伤害不仅会对亲身经历过的医护人员会产生心理创伤,没有直接经历创伤事件,但是目击过、感受过对创伤的描述也会产生间接心理创伤。医护人员可能会感觉身体不适,还可能会出现担心、恐惧、无助等负面情绪,甚至产生职业倦怠感,有强烈的离职愿望等。此前,北京市东城区精神卫生保健院主任医师王建宁曾多次到发生医患冲突的医院为医护人员集中进行心理干预。他发现,超过90%的医护人员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心理问题。

近期,多名医疗专家表明,杨文医生遇害的场景太过惨烈,全国不少医务工作者处于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需要及时进行心理干预,否则再有一场极端伤医事件,可能会造成医护群体的情绪爆发。

伤医事件后 医护人员如何自我调节?

北京大学医学部医学心理学系副教授官锐园曾在接受媒体时表示,暴力事件发生后,医护人员如果能够及时进行心理调整,做到恰当应对,才能最大程限地减少心理创伤。

官锐园建议,医护人员可以从两方面实现自我应对:首先,在医院暴力发生后,医护人员要对自己的心理状态进行自我评估,最重要的在于评估自己是否有严重的心理反应。其中,PTSD是一种比较严重的心理反应。PTSD通常有4种比较典型的表现:高度警觉、反复体验创伤情景、回避行为、情感麻木。

第二,医护人员要进行自我调节。当医院暴力发生后,如果医务人员将这件事情解释为一件患者情绪不佳状态下客观发生的事情,就会情绪较为平稳,并能够积极去应对;而如果将这件事情解释为患者有意对自己人格的侮辱,就可能产生愤怒的情绪,从而与患者对立,导致更大的冲突;如果将这件事情解释为自己无能、不能胜任工作的表现,则可能产生抑郁情绪,并可能会回避交流,甚至影响正常工作。

自我调节有很多方法,如可以通过肌肉放松、呼吸放松以及冥想等方式调节情绪;也可向家人或自己信任的同事、朋友倾诉;或通过运动、听音乐、唱歌、艺术活动等转移注意力;还可以通过写日记等方式宣泄情绪。

如果医护人员难以走出情绪困境,最好找专业人士疏导、倾诉。据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倪振源介绍,可以通过系统脱敏疗法,将医护人员的抵触情绪从低到高分级,让他们逐级接触面对焦虑源。

倪振源表示,医护人员首先要承认负面情绪的存在,如果强行否定自己的愤怒,则可能通过暴力行为进行发泄。因此,倪振源认为,医院可以让医护人员充分表达自己的情绪,从而舒缓情绪,及早进入工作状态。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伤医,医护人员,暴力,心理,情绪
VIP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发表

相关推荐

赞+1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海报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领取解决方案 您还可以去留言您想解决的问题
去留言
立即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