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个20年,国产突围,手术机器人“带货”高值耗材?
手术机器人出现24年,成为继传统外科手术、微创手术之后的第三代手术技术,完美诠释着“手术机器人是医生的延伸”的命题。
应用最为广泛的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用其“可自由运动的手臂腕部Endo Wrist、3D高清影像技术、主控台的人机交互设计”三个关键核心技术构成了完整的“内窥镜手术器械控制系统”,到2018年10月,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在全球的手术量已经超过500万台。这背后,惊喜与争议共存。
截止2017年6月,全球共有4149台达芬奇,亚洲的数量占13%。2018年中国进博会上,就有21家三甲医院购置了这套系统,货值超过6000万美元。公共数据表明,现在中国共拥有62套达芬奇系统。
与少数三甲医院相比,国内更多的医疗机构无力承担达芬奇手术机器人近2000万元一台的高昂费用。这也使得“让更多医院有能力且安全地使用更加智能、有更高水准的手术机器人”成为了国内企业的奋斗愿景。11月30日,由天津大学、中南大学、威高集团共同研发,湘雅二医院负责的中国国产手术机器人“妙手S”临床多中心研究正式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在神经外科、骨科、腔镜等领域,我国已经研发出相关手术机器人产品,但要想在达芬奇已有的成功路径外开拓一条新路,仍将会有很大挑战。
下一个20年
达芬奇机器人由总部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阳光谷1995年成立的直觉手术机器人公司(Intuitive Surgical)自行设计、生产及销售。
1996年推出的达芬奇机器人是第一代;2006年推出的第二代机器人机械手臂活动范围更大了,允许医生在不离开控制台的情况下进行多图观察。
2009年在第二代机器人的基础上增加了双控制台、模拟控制器、术中荧光显影技术等功能,进而推出了第三代达芬奇Si系统。
第四代达芬奇Xi系统在2014年推出,灵活度、精准度、成像清晰度等方面有了质的提高,公司在2014年下半年还开发了远程观察和指导系统。
以达芬奇机器人为例,1995年成立公司,2000年拿到资质到2004年实现收入,得到市场初步认可至少需要10年。
这注定是一场持久战。手术机器人不仅涉及到临床医学、自动化、机械、力学、图形图像学、计算机视觉等十余个学科,更要进行大量的临床实验并面临新技术的不断迭代。(《柏惠维康刘达:科研和商业得有人做衔接》)
据第一财经报道,仅以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在我国的应用为例,2016年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医院98%的高难度手术都有机器人参与,浙江省创造了单台设备888台手术的纪录,而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每日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的手术约为3台。目前单台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在国内的价格约为1800万元,每年维护费用约200万元,已有约400家医疗机构拥有该设备的配置证。
BCG波士顿咨询测算,到2020年全球医疗机器人市场估值将达141亿美元,美敦力、强生、西门子、史赛克是四大重要设备方。心血管、神经血管、肿瘤等慢性疾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将给手术机器人带来更大市场。
在偌大的市场面前,中国手术机器人走过了哪些阶段?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肿瘤外科徐卫国主任医师、教授曾提到,在手术机器人领域上的起步其实中国并不比美国晚。1997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解放军海军总医院联合研制了基于Puma262的脑外科机器人辅助定位系统,并成功开展了临床应用。2000年海军总医院研制了计算机辅助立体定位神经外科手术系统。
1999年,在“达芬奇”机器人面世的同时,国内首次成功将“无框架神经外科机器人”应用于临床手术。这个“无框架神经外科机器人”正是如今柏惠维康科技有限公司“睿米”的前身,而幕后英雄就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王田苗教授及其带领的科研团队。
到了2018年6月,柏惠维康“睿米”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Remebot)正式通过CFDA三类医疗器械审查,成为国内首家正式获批的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
同时,由法国公司设计研发的应用于神经外科的手术机器人“ROSA(音译罗萨)”也于2019年初进入中国,给需要开颅手术的癫痫病患者带来了希望。还有在研发中的纳米机器人,可以开展精准无创手术,通过可口服的纳米级智能手术机器人,将自由进出人体,针对非正常细胞进行分子级手术。
有医生表示,“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广泛应用于腹部外科、泌尿外科、妇产科以及心脏手术,越是复杂的手术,越能显示其优越性。但在其优势面前,越来越被重视的安全性问题同样成为重点。
国产研发“呼之欲出”
有投资人向健康界坦言,国内的手术机器人确实比国外的贵很多,一台达芬奇就会贵500万。
据悉,一台达芬奇外科手术设备美国本土的销售价格在60万到250万美元之间,但由于达芬奇机器人的技术和市场被国外制造厂商垄断,买到国内的价格在2000万人民币左右。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