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岁二胎妈妈在医院坠楼身亡,谁之过?

2019
12/17

+
分享
评论
相海泉 / 健康界
A-
A+

这场悲剧,本可避免。

二胎妈妈魏慧军的生命,定格在34岁。

12月15日,她从湖南航天医院一栋建筑的16楼一跃而下,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这一悲剧,或本可避免。

不该发生的悲剧

12月15日早7:32,魏慧军在朋友圈转发湖南都市频道的报道——《O型变B型!追问湖南航天医院“验血乌龙”》,并配上文字:“自从我发现医院出现问题之后,院方从来没有一个好的态度跟解决问题的答案,曝光出来之后,就打着慰问的旗帜来对我说,别我伤一千你伤八百!”

半小时后,悲剧发生。

魏慧军发出的最后一条微信(图片来自《潇湘晨报》)

据《潇湘晨报》报道,魏慧军于2019年9月18日在湖南航天医院产下一女婴。后她发现医院此前的检查单显示自己的血型被弄错,于是和丈夫多次跟医院沟通,希望对方给出解释,但一直没有得到想要的结果。

此事经媒体曝光后,在网上引发舆论关注,截至12月17日15:30,《潇湘晨报》相关微博的评论已超2200条。

目前已有报道集中在对魏慧军丈夫彭先生的采访,院方工作人员对于媒体仅有简短回应:死者的死亡与这件事情没有关系,至于死者疑似跳楼自杀一事,警方已尚在调查中。

12月16日14:09,健康界致电湖南航天医院医务部核实,没有得到回应。

双方各执一词,魏慧军的坠楼身亡究竟与“验血乌龙”事件是否构成了逻辑上的因果关系,尚无定论。

但医院弄错血型确凿无疑,到底是哪个环节出现了问题?为什么会出现问题?医院是否严格遵守了患者安全防控相关制度,并进行不良事件上报及处置?是否有对患者进行回访,对患者不满意的情况进行了怎样的处理?

这场悲剧的发生,可以说是患者服务体系缺失之过,是患者安全风险防控不到位之过,是只看病不看人的医疗服务模式之过。

此外,《潇湘晨报》报道中的一个细节,值得关注。

彭先生称,在发现血型出错之后,妻子的情绪受到了很大影响,经常晚上睡不好。他曾向院方提出此事,让他们安排心理医生给妻子做心理辅导。

从魏慧军的最后一条朋友圈可以看出,该事件给她造成了较大心理压力。这种心理问题,很可能跟产后抑郁有关。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教授张岚介绍,我国每年有1500万以上的新手妈妈,其中60%~80%的女性在孕期和产后会有不同程度的抑郁情绪,接近20%的人会发展成临床抑郁症,严重影响产妇的身心健康。

不仅是产妇,很多患者也会被疾病影响心情,引发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对于这些问题,如果医护人员能密切关注,早期干预,很多不必要的伤害就不会发生。

医院对心理问题的应对

对于产妇、患者的心理问题,医疗机构做了什么?

《齐鲁护理杂志》2012年刊登了一篇《心理护理干预对产后抑郁症患者的影响》的论文。护士通过了解产妇心理健康影响因素,耐心细致与其沟通,不定期组织可下床产妇相互交流等活动。针对个人化问题,如婴儿患病、性别等,采取有针对性的疏导。经过一年的心理护理干预,产妇抑郁阳性率从20例下降 2例,效果显著。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胃肠肿瘤中心在病房走廊墙面上开辟“心语墙”,给患者一个表达情感的独立空间。该院外科楼和手术室之间的转运病人的通道上,印有“治愈”“希望”“信念”“乐观”“坚强”等词语,给患者以积极的心理暗示。医院还建有“心音坊”,患者在等待就诊过程中可以听音乐。这些举措,都有效舒缓患者紧张的情绪。

目前也不乏医院在进行MDT会诊时,也会请心理科医师参与,辅助患者的整体治疗。

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措施目前尚缺乏系统性,缺少体系保障,效果不好评价。虽然不少大医院都开设有心理门诊,但患者通常不会自己想到要去看心理科,大都只会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为了更多患者的心理健康,医院应建立怎样的心理干预机制?

从生物医学到社会医学

我国著名心血管内科专家胡大一,1995年就开始在北京朝阳医院尝试“双心医学”。

欧洲研究表明,伴有抑郁症的心血管病患者死亡率是不伴有抑郁症患者的两倍。并且,抑郁是心血管患者死亡最强的危险因素,即使心血管病患者发生抑郁的时间不长,也会同等程度增加死亡风险。

胡大一提出,应将心理科的医生请到心脏科会诊,同时又让心脏科的医生接受心理培训,取得相关证书后才能给患者看病;在此基础上,再将基础、临床、预防等学科综合,培养复合型的医学人才。他说:“虽然心理学目前已成为医学院学生的必考科目,但并未落实到临床实践。只有让心理学的知识真正运用到临床实践,新的医学模式才有可能形成。”

据介绍,上世纪的医学模式以生物医学为主,即把患者看成一个生物体,针对疾病进行诊治处置。而事实上,人是一个复杂的整体,环境、情绪、心理等因素都会影响疾病的治疗,如果不对这些内容进行干预,治疗效果就会大打折扣,甚至出现更糟糕的结果。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马恩祥长期从事医院管理及心理咨询工作,他表示,我国医院管理模式总体上仍然停留在生物医学模式阶段,医务人员、管理人员很少接受系统的心理培训和职业化管理培训。当医院管理和医学思维仍然是传统的生物医学时,必然会造成医患双方的认知差异、心理感受差异,从而导致患者就医体验不好和社会对医院整体的感知不良。鉴于此,他提出建立医院心理管理体系,实现生物-心理-社会医疗模式的转变。

引入医院心理管理体系,对于管理人员和医务人员进行心理管理岗位技能培训,会使其较好地回应患者对于医生的角色期待。

湖南航天医院工作人员回应患者家属(湖南都市频道视频截图)

回到“验血乌龙”事件,在湖南都市频道的报道中,医院工作人员的诸般回应:“就相当于我把你的名字写错了,又给你改过来了,对不对?”“就像我吼了一句,你吓一跳,就让我赔钱,人家法院也不支持吧!”“有没有造成不良后果?如果有可以让法律解决。”语言上的对立,表现出工作人员对产妇及家属心理关怀的缺失,对心理学知识的缺失。

湖南都市频道称,对于魏慧军的死亡,长沙市卫生健康委已经对湖南航天医院做出初步处罚,医院难辞其咎。但从深层次讲,这个悲剧的发生是我国医疗模式的问题。但马恩祥认为,这是医疗模式不够科学的结果,“从这个角度看,光盯着具体的医院,不解决根本的问题”。

未来的挑战

医疗模式的转变,并非一朝一夕之功,面临着诸多挑战,比如医疗流程、医护人员理念、心理治疗人才、心理培训体系、配套激励政策等。

其中,临床心理治疗师的短缺,是最大的挑战之一。在2017年底的一次会议上,南京脑科医院副院长张宁称,因为缺少心理治疗师,医院需要心理治疗的患者,已经排到一年以后了。

宏观层面,我国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

2015年6月,原国家卫生计生委、中宣部等22个部门印发《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要求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加强心理健康人才队伍建设。

2018年11月,国家卫生健康委等10部门联合印发《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要求推动综合医院普遍开设精神(心理)科,对躯体疾病就诊患者提供心理健康评估,为有心理行为问题者提供人文关怀、心理疏导等服务。要求综合医院(含中医院)通过培训、继续教育等形式,对全体医务人员进行临床心理知识培训,对常见心理行为问题和精神障碍进行识别和转诊。

2019年6月发布的《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专门设立了“心理健康行动”专项行动,其中包括“各类临床医务人员主动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应用于临床诊疗活动中”。

马恩祥认为,一系列宏观导向和细化政策的出台,我国医院的心理健康服务必将迎来春天。但国家目前没有恢复心理咨询师的考试,成为合法心理咨询与治疗专业人员,只有通过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中的心理治疗专业和精神医学专业考试。而精神医学专业只限临床医师报考。他建议尽快恢复心理咨询师考试,鼓励心理咨询师、护士、康复治疗专业人员等一起报考心理治疗师,尽快弥补心理治疗专业技术人员不足的问题。

本文为健康界看健日报原创文章,更多深度好文请点击:看健日报

欢迎医健行业深度好文,一经录用,稿酬千元。

赐稿请发至:zhangwenkang@hmkx.cn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本文为健康界原创,任何机构或个人未经授权均不得转载和使用,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关键词:
坠楼,二胎,医院,心理,患者,医学,产妇,潇湘晨报

人点赞

收藏

人收藏

打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我有话说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评论

为你推荐

相关文章

推荐课程


社群

  • 第九季擂台赛官方群 加入
  • 第八季管理奖官方群 加入
  • 医院运营管理官方群 加入
  • 手术室精益管理联盟 加入
  • 企业服务官方群 加入

精彩视频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5秒后自动关闭

您已认证成功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忽略 去看看
×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
打赏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领取解决方案 您还可以去留言您想解决的问题
去留言
立即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