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结的记忆与希望——我们发现这些建筑非比寻常
建筑,就像是一座珍藏着无数人宝贵回忆与精神食粮的博物馆,矗立于斯,世人不忘。从横大方伯到宝石山,从莫干山到鸿渐岭,从解放路到滨江区,一栋栋这样的“博物馆”记录了浙大二院150年来的拼搏、仁爱与求索,镌刻下了一代代“浙二人”的的精神之旅。
远东最好的医院——广济
广济总院1883年开工,次年落成开诊。来自英国的旅行作家伊莎贝拉·伯德·毕晓普在她的作品中提到广济总院,并称赞其为“远东最好的医院”,她这样写道:
“通过高墙下的一扇门,来到了一个棚架下面,架上悬吊着成百上千淡紫色的紫藤花簇。进入一道部分伸入草坪,部分护住玫瑰花坛的大围栏,它的一面是一幢老式的英国房屋,而另一面则是东方最好的医院两幢精美的两层楼房……变成了宽阔、平坦和幽静,有修剪过的草坪、英的花树、英国风味的建筑和住宅,真是不可思议的变化。”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这个占地19亩有余,建有几十栋房屋的新院,虽不比今天的大型医院,却为患者和员工营造了那个时代最好的环境,无不体现了对患者与员工的重视。
源泉与发源地——翘角楼
这幢三层十二开间的华丽建筑,被称为翘角楼。她落成于1924年,最初作为广济医校的教学大楼使用,她见证了这所首开浙江省西医教育先河的学校繁荣与兴衰,铭记了广济医校所培养的代代优秀学子,如曾国藩孙女曾宝菡、曾任政协北京市委员会委员的姜卿云等撑起祖国医疗事业一片天的精英骨干。
时间悄然定格到1957年,朱焱教授在翘角楼里创办了浙江省首个神经外科,这位彼时已过天命之年,朝鲜战争期间曾先后为2000多名志愿军战士取出数千枚弹片,一手创办了浙大二院骨科的老院长,开辟了一片全新的天地。此后60余年间,一批批优秀的医生从浙大二院走出,据估算,目前浙江省内70%的神经外科骨干都来自浙大二院。
1994年,面对狭小的占地面积与日益增长的患者需求之间的矛盾,浙大二院在一片惋惜声中忍痛拆除了翘角楼以新建病房大楼,度过了70岁生日的翘角楼开始以另一种形式继续为患者和员工服务。
斯楼已逝,但其为浙江省乃至全国的患者所带去的未来与希望却不曾离去。几十年来,浙大二院培养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已经遍布全国各地,其中大部分已经成长为教授、博士生导师、学科带头人,省内多家大医院的院领导、科主任出自浙大二院。如今,浙大二院在院内搭建了数千平方米的教学场地,继续为祖国卫生健康事业培养栋梁之材。
从“太难了”到“钉子精神 ”——一号楼
如果在浙大二院内问起这样一个问题:“医院现存最早的楼是哪一栋?”一定会得到一号楼的回答。仅仅九层高,仍保持着浓厚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建筑风格的一号楼显得低调而朴实,但很多人所不知道的是,这栋楼建成之时曾一度占据了杭州市高楼头筹。
一号楼的来历还有一番故事。1973年,一位外国专家在卫生部人员的陪同下,由上海乘火车至杭州进行访问。专家在途中突患急症,被紧急送往浙大二院,但当时院里陈旧的硬件设施却让领导哑然,如此条件还要承担起守护一方人民健康的重任,实在有些困难。因此,当时的卫生部决定拨给浙大二院两百万经费用于新建大楼。但是面对计划经济时代普遍的物资短缺问题,当时浙二一号楼建设遇到一系列的新困难:打地桩时没有设备,只能自己改造;缺少建材,书记亲赴唐山筹措,却遇险大地震。种种困难,没有让浙二人气馁,这座依然伫立的建筑凝铸了浙大二院善始善终的钉子精神。
相守“患者与服务对象至上”——解放路“四姐妹”
这是浙大二院解放路院区的四颗明珠,她们有一个通俗易懂的合称:解放路“四姐妹”。每天清晨,最早的一批求医者将会在这里等待“四姐妹”大门的开启,对他们来说,这里是引领他们跨越病痛折磨的灯塔。
如今,四姐妹每年都会与数百万来来往往的患者与家属相会,但她们的历史并不悠久。2000年,最西侧的门诊综合楼落成,是四姐妹中最为年长的建筑。待到脑科中心、国际保健中心落成,时间已是2004年,两年后急诊中心落成。年轻的四姐妹自开建之初就接过了前辈们济人寿世的重担,医院对设计师提出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要求,简洁的线条、多材质的使用、漂亮的夜景灯光,令四姐妹成为杭州当之无愧的地标建筑之一。
当我们飞往上空,还可以看到犹如血管连接着全院,也连接着四姐妹的一道道连廊,这是一道道生命的连廊,步履匆匆的医生与转运的患者总是从这里迅速穿过,奔赴下一个“战场”。目光转到脑科中心楼顶,一架直升机降落于此,医生带着患者争分夺秒,匆匆而下,与时间赛跑,争夺生命的点滴希望。
这是属于四姐妹的日常,日复一日,矢志不忘。未来,四姐妹将继续发挥她关爱世人的温度,继续温暖这座已经几千年的城市,以及来来往往的求医者。
跨越空间的传承——滨江院区
由北向南,跨过钱塘江,在高空中,可以看到一片新兴的城区,这便是杭州市滨江区。而在这片区域的北侧,一座现代化的医院引人注目。
2013年,占地146亩的浙大二院滨江院区投入使用,这个历时5年建成的院区由综合楼与行政综合楼,以及各类附属建筑组成。在浙大二院的设计蓝图之中,一栋新的创新大楼即将在综合楼与行政综合楼之间拔地而起。她是浙大二院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见证者之一,直接改变了杭州市医疗资源以钱塘江为界,南北分布极其不平衡的尴尬局面。
当我们打开滨江院区综合楼的平面图,入眼皆是“以人为本”四个大字。综合楼建设了宽敞明亮的中庭和现代化的医疗街,分为门诊区、急诊区、医技区、住院区等区域。医疗街通透宽敞,两边设有餐饮、花店、超市、咖啡吧、自动取款机等便民服务,“广济之声”钢琴演奏更是体现了浙大二院一向坚持的医学人文精神。
未来进行时——萧山院区
水系极其发达的萧山区蜀山街道,是梦里的江南水乡。如今,舟棹声早已渐歇,但一艘为人民健康服务的航母正缓缓驶来,这就是占地面积500亩的浙大二院萧山院区。
“解放路老院区40亩地,已不能满足医院进一步发展的需求;现有杭州医疗资源过分集中于杭州市中心,需适当疏散;萧山的南部区域需要一个高水平的医疗中心。”这个以“延续与生长”为设计理念的全新院区,将对患者和员工的关怀,摆在了尤为重要的位置;为医院的未来,打造了无限的遐想空间。
从此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远航的帆已经张满,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浙大二院这艘巨轮即将加速驶向未来。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