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学学科提升经验大放送!海峡两岸药学精英首次汇聚清华智慧碰撞
12月1日,新修订的《药品管理法》实施,从药物警戒、监督检查等方面强化了药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的落实,细化完善了药品监管部门的处理措施,提升了监管效能。
同时,北京清华长庚医院迎来5周岁生日,短短5年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已初步建成了学科布局合理、优秀人才汇聚、医院管理良善、医疗品质一流的综合性医院。
当天召开的首届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海峡两岸药学高峰论坛也吸引众多药学“大咖”现场“论道”, 从“健康中国,你我同行”“药事管理与药学服务创新”“药师专业技能培养与岗位胜任力”等主题出发,通过主旨演讲、互动讨论的形式,为与会药学工作者奉献了一场饕餮盛宴。
论坛主持人:北京清华长庚医院药剂科主任 艾 超
北京市医管中心药事处颜冰处长在论坛上致辞并表示,医改后,医院药学部门职能从传统的药品供应保障在向技术服务进行了转变,对药学人员的要求更高了,以患者为中心一直是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的一个管理特色,在利用信息化改善患者服务方面也给兄弟医院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北京市医管中心药事处处长颜冰(左)、清华大学药学院副院长尹航(中)、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总执行长周碧琴(右)
“以前我们是借船出海,现在我们是造船出海。”清华大学药学院副院长尹航说,近些年,我国正从医药大国向医药强国转变,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联合清华大学的综合科技优势,建立了医工结合的综合人才培养模式,引进国际先进的教学理念,培养出适应健康中国发展战略,适应高科技时代医学发展的医药精英,为医药领域的人才储备建设做出了贡献。
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总执行长周碧琴希望通过这样的高峰论坛,学习更多经验,为医院药学发展带来进一步提升。
特色药学服务助力健康中国
主持人:北京清华长庚医院药学部主任毛乾泰(左)、北京清华长庚医院药剂科主任艾超(右)
北京医院药学部主任胡欣(左)、北京大学药学院教授史录文(中)、北京清华长庚医院药学部主任毛乾泰(右)
北京医院的药学部主任胡欣:把好患者用药安全的最后一厘米
作为中国医养结合政策实施的领军者,担当着维护老年健康职责与使命的北京医院构建了涵盖合理用药、医护、营养、综合、康复、感控的“六大保障体系”,为了保证患者用药安全,北京医院开展了药物风险管理评价,用于高风险药物识别、风险来源判断和风险干预。医院开展药品质量评价,对药品质量控制关键技术进行研究,对药品安全性检验关键技术进行研究。此外,北京医院还在临床个体化用药领域发力,开展基因与药物临床疗效的关联性等研究,把好患者用药安全的最后一厘米。
北京大学药学院教授史录文:药品使用要找一条经济化的临床路径
药物经济学是应用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研究医药领域有关药物资源利用的经济问题和经济规律,研究如何提高药物资源的配置和利用效率,以有限的药物资源实现健康状况的最大程度改善的科学。在当前取消药品加成、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推动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s)付费的大背景下,医院运用药物经济学手段进行规划,有助于费用节约,也是经济决策的需要,与此同时还能提高医院卫生资源的配置效率并有利于节约医院预算。
北京清华长庚医院药学部主任毛乾泰:提供以患者为中心的特色发药服务
每一位到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拿药的患者都会在发药窗口拿到一个“专属”药袋,袋子上面标示着药品通用名、厂商名称、使用方法等信息,扫描袋子上的二维码还能获取每日用量、使用方法等内容,这只是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特色发药服务的一个环节。本着以患者为中心的原则,北京清华长庚医院采用“后台预先配药,前台候取领药”的原则,医生看诊后打印处方笺时药房即同步打印药袋,缩短了病患拿药侯取时间提升了就诊体验。
主持人:台湾长庚医院药学部主任邓新棠(左)、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郭代红教授(右)
北京朝阳医院院长助理、药学部主任刘丽宏(左)、台湾长庚医院行政中心药材管理部副组长陈玉莹(右)
北京朝阳医院院长助理、药学部主任刘丽宏:以创新为抓手探索医院药学发展转型
自2012年起,北京朝阳医院药学部先后试水探索了临床药师外科工作模式、药师绩效改革等发展模式,并在制订总药师制度专家共识、开设精准用药门诊、实现处方审核前置、推广药物治疗临床路径等方面实现全国零的突破。同时,朝阳医院药学部创新了药事绩效考核,形成逐层递进的人才岗位分级,使药师的贡献与回报挂钩,多劳多得、优劳优酬,让更多药师具有“高热情、高能力”,极大提升了学科影响力。
台湾长庚医院行政中心药材管理部副组长陈玉莹:用智能化手段克服药师短缺
有评估数据统计,到2020年台湾约有3.6万名药师登记在册,但事实上其中36%没有真的去执业,因此在台湾执业药师还处于供不应求的阶段。由于数量短缺,现在台湾药师还没有办法把相关的一些工作做的非常完整,通常医院会利用自动化的流程去帮助药师克服繁忙的工作,减轻服务负荷,比如智能审方系统、智能化的设备等,都可以帮助药师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最高品质的工作。
互动讨论一
讨论嘉宾:
台湾长庚医院行政中心药材管理部副组长陈玉莹
北京清华长庚医院药学部主任毛乾泰
台湾长庚医院药学部主任邓新棠
北京朝阳医院院长助理、药学部主任刘丽宏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教授郭代红
核心观点:台湾药师更喜欢在基层执业
台湾的大型医疗机构每年会向基层挪移2%的药师,不同于大陆地区,顶尖医院是最佳选择的现状,在台湾这向下挪移的名额可是“香饽饽”。因为台湾的药店基本全部加入健保系统,在基层医疗机构的药事服务活动也会拿到相关药事服务费用的补助,此外对于这部分人员还有政策上的鼓励支持,因此基层医疗机构是台湾年轻药学工作者的向往之地。
卫星会
北京清华长庚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许媛(左)、北京同仁医院药学部主任张弨(右)
北京清华长庚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许媛:为危重症患者确定肠外营养治疗方案要考虑全面
肠外营养治疗具有多元因素、不合理处方可能导致严重不良影响甚至严重影响预后的复杂性,需要临床医生具备对患者病情的认识、对代谢的认识、对营养素的认识,在作出正确选择的同时要进行动态监测、调整。
具体来讲,要正确判断病情,认识代谢与器官功能状态。确认热卡需要与供给量,避免过度喂养/喂养不足。同时记住核心元素:热卡、蛋白、脂肪……有研究表明,降低脂肪制剂中ω-6 PUFA含量导致的炎症反应是发展趋势。含OO、FO、MCT、SO的多油制剂是危重症患者更恰当的选择。
北京同仁医院药学部主任张弨:类风湿关节炎治疗进入新时代
公元前4500年,印第安人遗骨中发现的类风湿关节炎改变是证明类风湿关节炎存在的最早证据,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类风湿性关节炎治疗的目标仅仅是止痛。18世纪,成功用于结核病治疗的金制剂,被偶然发现对于类风湿关节炎也有疗效,成为了首个cDMARDs类药物。随后,第一个类风湿关节炎相关炎症因子被发现,开启了类风湿关节炎靶向治疗的时代。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JAK(Janus激酶)被发现。JAK抑制剂阻断细胞内与类风湿关节炎发病有关的多种细胞因子的信号传导通路,从而达到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目的。
科技与管理推动药学服务创新
主持人:北京华信医院药学部主任魏建英(左)、北京垂杨柳医院药学部主任张楠(右)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药学部主任赵荣生(左)、台湾长庚医院药剂部副部主任陈惠玉(中)、北京宣武医院药剂科主任闫素英(右)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药学部主任赵荣生:用科学管理工具解决药学发展难题
在新医改形势下,医院药学部如何保障药品质量和患者用药安全?运用科学的管理工具是解决这些的不二法则。药品方面,无论4+7、医保目录、基本用药,药学部门都应该用科学的方法去遴选性价比高的药品进入医院,同时要基于科学决策、合理用药,综合运用卫生技术评估、DRGs等方式,去改善患者的结局,降低医疗成本。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对于用药管理应该加强监测,建立合理用药监测体系,同时组建一个高水平的、专业的监测团队,制定监测工作流程,定期去用PDCA等科学管理工具,不断去改善工作。
台湾长庚医院药剂部副部主任陈惠玉:用智慧科技实现药物闭环管理
整个药品的闭环管理就指从医生开立处方,到后端药物处理、药品监测,最终确保病人用药的合理性、正确性和准确性。目前不少医院已经开始借助信息手段进行药品管理,但多数还是依靠医院自己制订的原则去维护信息系统,这只是一个标准,并不能因人而异,需要有针对性的进行精准质量管控。台湾长庚医院在信息系统中建立了一个医学类的资料导入,可以将患者的用药建议更精准的回馈给医疗端。
北京宣武医院药剂科主任闫素英:将处方审核前置到医生手中的笔
2018年国家卫生健康委要求医疗机构进行处方前置审核,将对处方的审核流程前移到患者缴费前,对此宣武医院早有探索,并且已经将处方审核前移至医生确认完成处方时。在审方流程前移过程中,医院发现传统的人工审方终究效率有限,形成了“人脑+电脑”的人机结合模式解决问题。在2016年下半年,宣武医院就开始了信息化处方点评,紧盯问题医嘱、重点药物、重点科室,借力信息化手段,点评处方数量也得到了极大飞跃。
技能培养提升岗位胜任力
主持人: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药剂科主任封宇飞(左)、北京同仁医院药学部主任张弨(右)
北京安贞医院副主任药师仇琪(左)、中日友好医院药学部主任李朋梅(右)
北京安贞医院副主任药师仇琪:创新科研思维的培养要善于“小题大做”
药学能做的科研项目,首先是偏管理偏应用方面的,另外就是创新性研究。结合临床,我们还可以做一些回顾性研究,包括循证药学研究、临床回顾性用药诊疗方案、临床路径和一些标准指南等,都可以用回顾性的研究数据结合前瞻性数据来进行设计。对于药学科研人员一个非常重要的特质,就是要善于小题大做。实际工作中可能不会特别容易遇到一些很大的题目,那么如何将工作中发现的比较小的点来进行发散、创新去进行一些科研,是真正可以产生成果的一个非常好的点。
中日友好医院药学部主任李朋梅:治疗药物监测的终极目标是解决临床问题
治疗药物监测(TDM)是一门研究个体化药物治疗机制、技术、方法和临床标准,并将研究结果转化应用于临床治疗以达到最大化合理用药的药学临床学科。通过测定患者体内的药物暴露、药理标志物或药效指标,利用定量药理模型,以药物治疗窗为基准,制订适合患者的个体化给药方案,其核心是个体化药物治疗。最终目的是在临床上实现安全有效、经济适宜的个体化用药。
互动讨论二
讨论嘉宾:
台湾长庚医院药剂部副部主任陈惠玉
中国医药大学附设医院药剂科主任郑奕帝
北京安贞医院副主任药师仇琪
中日友好医院药学部主任李朋梅
北京同仁医院药学部主任张弨
北京中医院大学东方医院药学部主任曹俊岭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药剂科主任封宇飞
核心观点:药学人做科研要有一颗平常心
药学人要以一颗平常心做科研,不要附加太多功利思想,很多东西是水到渠成的。另外,对于不同岗位的药师应该设置不同的考核标准,例如调剂药师可以放宽科研限制,设计一套适合他们的考核体系,从而避免为了科研而科研的现象。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