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卓越化,150年老院双剑合璧见真章 | 浙大二院系列报道·国际化篇
2009年,是我国卫生健康行业发展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一年,新医改方案正式实施,医师多点执业解禁,公立医院向科室下达创收指标行为被叫停,中国医院管理的国际化发展在探索中前行……
这一年,地处中国经济最活跃区域的一家百年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下称浙大二院),也开始将发展的目光聚焦在了更为广阔的国际舞台。
“我需要世界,世界需要我”,借助不断提升的医疗技术、迅速扩大的国际合作、深度接轨的国际标准,十年来,浙大二院在国际化道路上领跑驰骋。收获是双向的,正如浙大二院院长王建安所言:“国际化打开了我们与世界先进医学接轨的大门,我们的医务人员把世界上最好的技术、管理理念消化吸收后,内化为自己的东西,然后再辐射到基层医疗机构,最终变成百姓触手可及的服务。”
让国际优质医疗资源惠及本地患者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国际合作、远程医疗这些词汇早已飞入了寻常百姓家。为了杜绝医院的远程医疗成为面子工程,浙大二院在开展这些业务之前,院领导首先从组织架构上进行完善,并给予保障支持。
2009年11月初,浙大二院成立了独立的职能科室——国际交流办公室和社会发展部,由院长王建安直接领导,专门负责医院外事管理工作,以提高外事工作效率。同时,医院还结合浙江大学人才战略年的部署,积极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
仅2018年前11个月,浙大二院就有46位员工赴海外进行一个月以上的研修学习,多位国际学者新聘或续聘为医院广济学术顾问或兼职教授,有来自美国、法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49位国际医学生和医生在医院完成培训见习,培训获得了美国毕业后教育委员会的认可。
浙大二院的国际化探索,早有端倪。
自2009年6月起,浙大二院就与美国加州大学洛山矶分校医学中心(UCLA)就医院全面学术合作进行了多次高层会谈;9月,双方联手成立“抗过敏中心”;12月,双方签署合作备忘录,标志着浙大二院—UCLA国际联合医疗研究中心合作项目启动,将从医疗、护理、医院管理、转化型研究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为之后诊断学术中心的揭牌以及远程诊疗的开展铺平道路。
把全球领先的技术与管理模式,引进内化成老百姓触手可及的服务,这才下是浙大二院国际化的终极目标。
家住浙江台州的张女士因经常性阴道出血,经检查后被确诊为宫颈癌,需要手术治疗。对于手术方案,不同医院有不同的看法。
从张女士的病理检查判断,有的医生认为是恶性程度较高的鳞癌,需要子宫全切;也有医生持另一种观点,认为是恶性程度较低的腺癌,可以保留子宫。
对于还未生育的张女士来讲,能否保留子宫意义重大。最终,张女士选择到浙大二院越洋联系UCLA做病理会诊。当她拿到肿瘤为恶性程度较低的腺癌,不需要子宫全切的诊断报告时,当即泪流满面。
2010年11月22日,浙大二院与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医学中心共建“浙大二院-美国UCLA联合诊断学术中心”。截至日前,该中心已完成国际远程病理会诊400余例。在此基础上,浙大二院已逐步形成了国际远程病理会诊质量控制体系,开展了国内首例术中实时细胞学病理会诊,成为国内首家远程放射会诊合作单位。
不仅如此,浙大二院还将国际化平台延伸到了基层医疗机构(县医院、社区医院等),形成了UCLA—浙大二院—浙大二院协作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村卫生院(省内外现有100多家协作医院,远涉浙江衢江、贵州湄潭等地区)大范围的区域医疗服务网络,使浙江及周边的老百姓不出县城,就能享受世界顶级水平的医疗服务,真正惠及百姓,降低医疗成本,减轻政府负担。
目前,浙大二院通过远程网络系统,已为8000名非杭病人解除了疑难杂症,治疗率达90%。在已开展的疑难病理会诊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来自协作医院的会诊申请,真正实现了国际优质医疗资源的本土化、同质化、便捷化。
一封来自奥巴马的亲笔签名信
除了让国际优质医疗资源服务于浙江百姓外,为在浙的国际友人提供优质服务也是浙大二院一直坚持的责任。
2016年12月,一封用黄色牛皮纸信封装着的信函打破了浙大二院解放路院区党政办公室的宁静,这封信来自位于华盛顿宾夕法尼亚大街1600号的白宫,收件人是浙大二院院长王建安。
“尽管我们文化背景不尽相同,但我相信只要家与国凝聚一心,就能变得强大。消弭文化的鸿沟,坚守团结一致的信念,为全人类创造和平昌盛的未来。”撕开信封,里面是一封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的亲笔签名信。
奥巴马与浙大二院结缘于G20峰会。
在G20杭州峰会前,奥巴马派先遣组先后4次考察浙大二院,最终将浙大二院解放路院区作为峰会期间医疗保障首选医院。
在峰会筹备期间,浙大二院就已先后接待俄、法、日等国家十余次实地走访。医院作为医疗应急保障、医疗驻点定点单位,围绕紧急救治,创新性地实施“急症症候群”模式,同时紧扣安全主题,实施高效联动的安全网格管理,被多个国家定为首选保障医院。
在峰会举行期间,浙大二院两个院区400多名核心专家24小时全天待命;5000多名员工随时增援,承担主会场的驻点医疗保障,参与了所有环节的保障任务。不仅被奥巴马点赞,还收到了不少外国友人的表扬。
据不完全统计,在浙大二院的国际保健中心,每年至少有万余名国际友人受益于浙大二院的高水平医疗。其中,印度尼西亚友人科内里斯就是浙大二院的“铁粉儿”。
2012年,科内里斯因肝脏不适,到浙大二院检查,医生发现他除了脂肪肝外,还有糖尿病、高血脂、颈动脉斑块等一系列问题。
当时,科内里斯听从医嘱,配完药就回国了。令他欣喜的是,吃药治疗一段时间后,他的脂肪肝逐渐消失了。再次回到杭州后,定期到浙大二院国际保健中心进行全面体检,成了科内里斯的固定动作,他希望在浙大二院能把自己体内的健康隐患都查出来。
“医院医疗技术好、医生水平高和看病费用少”,这是科内里斯喜欢、信赖浙大二院的主要原因。
成体系推进医疗质量全球化
“与国内传统的针对各职能科室条块分割式的评审检查不同,国际上常用的评审标准围绕的是可能影响患者安全的医疗、护理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如病人获得医疗护理服务的途径和连续性、病人健康状况的评估、医院感染的控制与预防、病人及其家属的权利以及健康教育等。其中,对老人、儿童等弱势群体的保护是尤其关注的。”说起国内外医疗质量管理的差异,王建安总是如数家珍。
很多医院在进行质量管理时,往往是从上往下“灌”,上面所定的制度不能全部得以落实,很多制度最终只是写在纸上、挂在墙上。
在对标国际做法后,浙大二院的领导切实意识到了科室质量管理的基础作用,进而不断完善与优化。比如,住院病人佩戴腕带通常是各个医院的“通则”,而这一举措在四肢烧伤的病人身上就不好落实。于是,浙大二院烧伤科提出修改意见:把腕带贴在胃管上,既能照顾到患者,又能及时核对信息,保证安全。烧伤科把这样的意见提交给医务部门,然后在院务会上讨论,最终通过后由质管办统一发布。
医院急诊滞留是一个国际性难题,在国内大型医院中存在已久。为解决这一问题,浙大二院对标国际做法,成立了住院床位协调中心。住院床位协调中心护士长叶小云说,每天下午4点钟后,病人由床位协调中心进行全院跨科收治,先由急诊科及相关临床科室的医生对急诊室留观病人的病情进行评估,再由床位协调中心将一些病情相对稳定需要住院的病人根据“专业、地源相近”的原则跨科收治至相应病区,并监督其在48小时内转到最终的收治科室。这样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病房按照专科划分收治急诊患者的界限和弊端。
同时,医院还进一步落实夜间和节假日的总值班制度,设立行政、医疗和护理总值班,及时巡视和解决急诊室的滞留、协调跨科室收治问题。“各临床科室每天早上还会主动来查询昨晚在急诊室留观的病人,以更快解决急诊滞留问题”急诊科护士长陈水红表示。
通过高层次、全方位的国际合作,浙大二院不仅引入了世界最前沿的学术信息,还在院内营造出浓厚的学术氛围,让医院骨干团队对国内外最先进技术及发展动向和趋势高度敏感,从而形成抢占学术制高点的主动意识。
国际合作还成为了浙大二院优化医院服务品质、提高医疗服务效率的重要手段。国际合作从最初的确立以病理为切入点,开展国际远程医学合作,建成全国首个规模最大的国际远程医学中心,到今天的“项目共研、学科共建、联合培训、人才共享”,浙大二院已经成系统、成体系地建立了国际深度交融模式,全面提升了医院的医疗和科研实力。
在王建安院长提出的医院发展“全球化”和“卓越化”战略指引下,近些年,浙大二院在医院员工总数基本不变、病人均次费用零增长、药品比例持续下降的前提下,人均业务指标引领全国:业务量大幅增长,平均住院日明显下降。
浙江省省长袁家军曾这样点赞浙大二院:像浙大二院这样理念新、创新能力强,特别是前沿探索意识强,而且很多指标都是按照国际最先进的指标来对照,应给予大力支持。
临近2019年年底,浙大二院将迎来建院150周年的喜庆时刻。王建安向健康界表示,“我需要世界,世界需要我”,目前浙大二院正昂首行进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优秀附属医院”的道路上。面向新百年,浙大二院将会一如既往,围绕“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新使命,以世界顶尖医院为标杆,搭乘国际化的快车,跨越地域与国界,在世界医疗舞台上传递出洪亮的中国声音。
附:第八届海量两岸医院院长论坛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150周年系列学术活动日程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