喇叭一响 近1亿慢阻肺患者听见了“幸福呼吸”最强音
“大伙儿都注意了,今天下午由灯明寺卫生院来咱们村给大伙儿做肺功能检查,主要检查慢阻肺,希望大伙儿听到广播以后到村卫生室来,这有沧州市人民医院的专家坐诊。”
沧州市灯明寺镇前李庄村的大喇叭一响,村民们听着广播纷纷来到了村卫生室免费进行肺功能检查,淳朴的村民虽然不能准确的说出慢阻肺或肺功能这样的词汇,但心里都明白这是防病治病的大好事。
而这样的大好事,得益于“幸福呼吸”中国慢阻肺分级诊疗项目(以下简称“幸福呼吸”项目)的推广。在全国,像沧州市灯明寺镇前李庄村这样受益的乡村有很多。
在11月20日召开的“幸福呼吸”项目2019年总结会大会上,我们看到了一组令人欣喜的数据:截止到2019年10月,“幸福呼吸”项目覆盖全国19个地市、3000余家医疗机构,总覆盖人口超过7000万。超过100万基层百姓接受了慢阻肺问卷调查,为15.3万慢阻肺高危人群提供了肺功能检查。慢阻肺分级诊疗数据管理系统启用后,已对7516名慢阻肺患者进行了规范化管理。出版了关于《呼吸康复》的患教手册,近10万公众参加了健康宣教。
“幸福呼吸”项目2019年总结会大会
会上不仅总结了“幸福呼吸”项目执行两年来的成果和经验,与此同时,代表中国慢阻肺防治行动的首部白皮书——《幸福呼吸白皮书-中国十八地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疗现状》也正式发布,为全国慢阻肺分级诊疗和其他慢病分级诊疗的落地实施提供了本土经验。
让一亿患者享受呼吸的幸福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是严重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常见呼吸疾病,在我国有近1亿患病人群,是四大慢病之一。如何使各地慢阻肺患者得到规范的、连续的照护,是我国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幸福呼吸”项目就是在慢阻肺防控方面的具体举措,也是在践行健康中国行动。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王辰院士
“大部分慢阻肺患者在基层就诊,因此提升基层对慢阻肺的诊治能力和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王辰院士认为,“幸福呼吸”项目的开展工作创立了慢阻肺基层防治的先河,提出了慢阻肺分级诊疗的示范模式,以最贴近基层需求的工作参与“健康中国2030”行动,为老百姓谋福祉,为国家卫生健康做出贡献,让人人都能享受呼吸的幸福。
探索诊疗新模式
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局长张宗久
“幸福呼吸”项目的顺利推广离不开国家和项目试点地区卫生健康委员会(卫健委)的大力支持。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局长张宗久指出,“幸福呼吸”项目要在19个试点地区做精做细,扎根基层,走进老百姓身边,不断总结形成基于我国实际情况的慢阻肺分级诊疗指导路径、原则和参考范本。他期望“幸福呼吸”项目在慢阻肺管理、诊治、防控等方面提出简便易行精准的中国经验,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以基层为抓手、以患者为中心,人人参与,以点带面的慢阻肺分级诊疗体系。
国家卫健委基层卫生健康司副司长诸宏明
“慢阻肺的防治重点和难点在基层,防治获益和成效也在基层,‘幸福呼吸’项目的落地,切实联动了各级医疗机构,覆盖了慢阻肺防控全链条,因此把基层慢阻肺防控工作做好、做实、做深,对提升全国慢阻肺防控工作至关重要。”国家卫健委基层卫生健康司副司长诸宏明表示,项目的开展为我国健康扶贫工作展现了新局面,为中国慢性呼吸系统疾病诊疗工作开辟了新思路,为全国范围内落地慢阻肺分级诊疗工作提供了新经验,为全球发展中国家慢病防控体系建设探索了新模式。
加速医联体建设
通过项目使基层医院与当地二三级医疗机构建立通畅的双向转诊和远程会诊路径。
中日友好医院院长孙阳
中日友好医院作为该项目的牵头单位,已建立了较为完备的符合现代呼吸病学格局的呼吸与危重症医学体系。中日友好医院院长孙阳介绍,经过两年的摸索和完善,“幸福呼吸”项目在全国呼吸专科医联体的基础上,形成了健康教育、医生培训、筛查诊断、规范治疗、随访管理、慢病康复、双向转诊的新型慢阻肺规范化防控模式,充分发挥了医院和学科的引领作用,为全国各级医疗机构的慢病分级诊疗工作提供了借鉴。
中国健康促进协会副会长黄泽民
中国健康促进协会副会长黄泽民表示,在各界积极推动下,“幸福呼吸”项目在加速呼吸专科医联体建设,提升基层医生慢阻肺疾病的防诊治能力,提高人民群众对慢阻肺的认知水平,加快建设健康中国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幸福呼吸”项目负责人杨汀教授指出,项目创新性地建立了从国家中心到地市级医院牵头、基层医疗机构落地实施的慢阻肺一体化防治模式,将政府部门指导,省级专家参与,地市级医院牵头,县乡村基层医疗机构落实有机结合。两年来,“幸福呼吸”项目为试点地区共配备功能仪1927台,规范了慢阻肺呼吸康复和管理流程标准,开发了慢阻肺管理、康复、基层辅助决策系统、患者居家康复APP平台。
“幸福呼吸”项目负责人杨汀教授
“希望大家继续努力,改变中国慢阻肺防控现状,凝心聚力,为一亿慢阻肺患者谋福祉,直面呼吸之‘重’,促进呼吸慢病防治体系建设迈入新阶段。携手共进,践行健康中国行动,人人享有幸福呼吸。”杨汀教授期望道。
为了能够使基层慢阻肺实现规范化诊疗,“幸福呼吸”项目不断开展医生教育活动,近3000名医生注册“幸福呼吸”在线平台学习慢阻肺相关知识,开展线上线下项目培训近800场,参加慢阻肺知识学习达44万人次。他们还将将确诊患者的详细病例信息录入管理系统,每3个月随访1次,督促患者规范用药。
扎根基层成果丰硕
左起依次为:甘肃白银市卫健委主任冯双成、湖南医药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院长尹辉明、贵州省遵义市正安县人民医院呼吸科主任张云勇、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金凤区良田镇卫生院马吉宁主任
走出三级医院的围墙扎根到最基层,从国家呼吸研究临床中心延伸到乡村。2017年“幸福呼吸”项目启动以来,各项工作全面推进,并在全国“地毯式”铺开,19个地市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均发出红头文件政策支持。
甘肃白银市卫健委主任冯双成表示,市政府、卫健委、人社局和财政局高度重视慢性呼吸疾病综合防治工作,通过联合市疾控中心、市级牵头单位、区医院、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单位成立了领导小组和工作部门,认真组织筛查和质控工作。白银市专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建立健全了慢病综合防治网络,做细做实了慢阻肺分级诊疗推广。
“依托‘幸福呼吸’项目对当地慢阻肺防治特征有了全面了解。湖南省和怀化市卫健委高度重视并出台文件,在怀化地区形成三级防控网,推进PCCM科建设,开展人员培训和设施建设,并积极探索互联网+人工智能系统实现慢阻肺远程管理。”湖南医药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院长尹辉明说道。
令贵州省遵义市正安县人民医院呼吸科主任张云勇感受最深的是,通过健康宣教、线上、线下人员培训、多学科病例讨论等网络学习,基层肺功能检查意识和慢阻肺筛查意识得到明显提高。
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金凤区良田镇卫生院马吉宁主任从基层医疗机构的角度分享到,项目让基层医生对慢阻肺防治站、康复治疗、健康教育都有了新的认识,诊疗水平大大提高,让慢阻肺患者能看、能治、能留在基层医院。
颁奖现场
如今,“幸福呼吸”项目发出了我国呼吸界学者和同仁的最强音,也让慢阻肺患者治疗的希望之声,这是慢阻肺中国行动的最佳实践体现,展现了推动改善中国慢阻肺防控现状的决心和信心,也标志着中国呼吸慢病防治体系建设迈入了新阶段。
据了解,在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和基层司指导下,依托国家呼吸临床研究中心•中日医院呼吸专科医联体,2017年11月15日 “幸福呼吸”中国慢阻肺分级诊疗推广项目正式启动。第一期在八个省8个地市设立慢阻肺分级诊疗示范区,覆盖4437.27万人口,1745家医疗机构;第二期在11个地市开展项目工作,覆盖2918.78万人口,1343家医疗机构;截至2019年10月,项目覆盖全国19地市开展工作,总覆盖人口超过7000万。项目拟于2020年再扩大10个地市进行试点工作,覆盖人口6500万,届时项目将在全国29个地市开展工作,总覆盖人口将超过一亿三千五百万。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