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眠药物新奇效 减轻抑郁患者的轻生之念
10月10日是第28个世界精神卫生日,今年我国精神卫生日的主题是“心理健康,社会和谐,我行动”。心理健康,正成为现代人健康重要的一部分,而抑郁症是困扰当代人精神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最新研究表明,对于失眠的抑郁症病人来讲,安眠药结合抗抑郁药物可以在提升患者睡眠质量的同时,减少患者的自杀倾向。
失眠治疗可以降低自杀倾向
世界卫生组织于2017年2月23日宣布,截至2015年,世界上每25个人中就有1人以上患有抑郁症。从2005年到2015年,全球的抑郁症患者增加18.4%,三分之二的抑郁症患者曾有过自杀的念头。
乔治亚奥古斯塔医学院精神病学与健康行为部门的首席研究员沃恩·麦考尔医生表示,对于有自杀倾向的失眠抑郁症患者来说,失眠靶向治疗会有效减少他们的自杀倾向。
研究者表明,虽然研究结果并不能证实安眠类药物可以减缓所有抑郁失眠患者的自杀倾向,但同时使用安眠药和抗抑郁类药物,对有自杀倾向的病人不无裨益,而效果对于失眠症状严重的抑郁患者尤甚,因其可有效降低病人的自杀倾向。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该随机对照治疗REST-IT(通过治疗失眠减轻自杀观念)选取了103名平均年龄在40.5岁的患者作为样本。大部分参与者为女性,占比62%,39%是少数族裔,患有重度抑郁症、失眠及自杀倾向。在研究伊始,患者已至少有一周未服用精神科药物,许多情况下,时间还要更久。
虽然一些参与者有自杀倾向,但依据C-SSRS(他评自杀量,分值越高提示患者存在自杀计划)来看,他们没有真正的自杀计划。研究对所有病人试行了SSRI抗抑郁类药物疗法,使用氟西汀的占大多数。他们随机安排病人睡前服用最低剂量的安眠药唑吡坦(6.25毫克)或安慰剂,药物治疗持续8周。
第一周结束,若无副作用产生,则加大药物剂量。
首先产生的成果是患者自杀倾向降低。研究人员使用SSI(自评量表)来检评估自杀意向、计划以及倾向分布。和SSI不同的是,C-SSRS由医生主导。因此除了患者本身外,医生们可能会使用其他的信息自行解读。两组参与者的ISI、SSI以及C-SSRS的均方值由研究人员决定。
相较于安慰剂组,唑吡坦CR组在失眠治疗上效果显著。平均来讲,在研究期间,唑吡坦CR的ISI指数均方值是11.2,而安慰剂的ISI指数均方值是13.8 (P =0.004)。唑吡坦CR成效在重度失眠患者身上尤为显著。
麦考尔表示,“重度失眠患者是药物治疗最大的受益者,这样的结果令人惊讶。”
根据SSI数据结果(P=0.50),在自杀倾向防御方面,药物治疗并无显著效果。而在使用C-SSRS评估自杀观念时,唑吡坦CR的表现显著优于安慰剂组。(P=0.035)
唑吡坦CR的介入会大大减少重度抑郁患者的自杀倾向。相对而言,药物对轻度及中度失眠患者的影响则没有那么显著。
也有生物学上的解释。根据高唤醒理论,失眠不是由睡眠机械故障引起的,而是由“在超速状态下起作用的唤醒机械”引起的。这种状态下,人体做出正确决策的能力有所减弱。
同时,研究结果也包括HAM-D抑郁严重程度指数。分析表明,患者的抑郁指数明显降低(P<0.001),两组参与者并无显著区别。因此不能直接得出“抑郁情况缓解,自杀倾向随之变小”的结论。
但鉴于之前的研究结果表明,失眠和自杀之间有一定联系,该结论可作为参考。
双重效果
研究期间,参与测试者保持记录睡眠日记。就完成度至少50%内容的日记来看,唑吡坦CR在减少睡眠潜伏期、缓解梦中惊醒症状及延长整体睡眠时间几方面益处颇丰。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