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专利97项 授权40项 转化28项 北大口腔医院医学创新得硕果 再启程
北京大学口腔医院是国家卫生健康委管的医疗机构,肩负着“国家队”医疗机构科学研究与科技创新的重要使命。医院拥有国家口腔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家工程实验室、口腔医学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等多个国家级科研平台或基地,在口腔医学领域的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创新驱动发展,科技引领未来。”——医学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是医院科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近日,健康界就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等方面的问题采访了医院的科研副院长邓旭亮、科研处处长单艳华和口腔医学数字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孙玉春。
85%的成果转化收入给发明人团队 北大口腔医院激励措施不断加码
2019年初,国务院办公厅提出把“成果转化正式纳入三级医院考核指标”。北大口腔医院非常重视这件事,该院科研主管副院长邓旭亮说到:“为了响应国家号召,我们深入学习了国家、北京市、北京大学以及北京大学医学部各级相关文件精神,并在此基础上探讨适合我院的管理办法,力争尽快形成能落地实施的办法,进一步促进成果转化工作。近三年来,我院共申请专利97项,授权40项,转化28项。”
随着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和深化,医学成果转化迎来了蓬勃生机。北大口腔医院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制度。如2016年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精神,制定出台了《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专利工作管理制度》,其中重点提出对于成果转化的鼓励和支持。关于具体的鼓励措施,邓院长谈到:“制度规定成果转化收入的85%奖励给课题组及个人,这充分体现了医院对成果转化的高度认可和积极鼓励,实施几年以来,也切实充分激发研究人员热情和积极性。”
邓院长提到,口腔医学与众多学科有着密切的交叉融合,如材料学、力学、信息、计算机、机械等工程学科。作为口腔专科医院,成果转化有一些特色,依托口腔数字化医疗技术和材料国家工程实验室、口腔数字医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卫生部口腔医学计算机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国家级和省部级研究平台,医院在口腔材料和数字化诊疗设备的研发取得了一定成绩,形成了一批数字化诊疗设备,如颌骨定位辅助机器人、颅底及面侧深区穿刺手术机器人、自动牙体预备机器人系统和功能易适性数字全口义齿等。本年度医院还获批了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口腔材料重点实验室,为口腔材料研发能力的提升助力。
积极制定各项计划和目标 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
北大口腔医院科研处处长单艳华
北大口腔医院高度重视成果转化工作,经过多年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同时医院也制定了详细的计划和目标,逐一推进、落实。关于具体的计划,北大口腔医院科研处处长单艳华说:“我们认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等部门《关于加强卫生与健康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的指导意见》等精神,以及北京大学医学部2019年7月刚刚出台的《北京大学医学部技术转让管理办法(试行)》《北京大学医学部技术入股管理办法(试行)》《北京大学医学部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现金奖励管理办法(试行)》等要求,在成果转化工作中切实落实上级政策,服务好科研人员。在此基础上,医院积极探索制定适合口腔医学的成果转化管理办法及实施细则。下一步,医院计划通过政策宣贯、开展讲座、分科室培训等方式,增强科研人员成果保护意识,鼓励科研人员申报专利,及时掌握科研人员转化需求并提供支持。”
当被问及医院在医学创新转化模式上是否已经成熟可复制时,单处长说:“目前北大口腔医院成果转化的形式包括专利权一次性转让、授权使用专利、委托设计开发及生产销售产品等。这是我们在专利转化实践中不断摸索而形成的。同时,医院正在积极探索,调研技术入股等其他转化模式。”
十年磨一剑 数字化全口义齿技术达国际水平
北京大学口腔医院有一名中青年骨干,他既要在临床给病人看病,又要搞科研做创新转化。在2004-2017的13年间,他一直坚持做一件事——数字化全口义齿技术的自主创新研发。功夫不负有心人,2017年,他主导成功研发了FSD功能易适数字化全口义齿(Functional Suitable Denture,简称FSD),又称“固易美”,这项研发中包含了20项发明专利。他就是口腔医学数字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口腔修复科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孙玉春。
北大口腔医学数字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孙玉春
当问及此项技术现在的应用状况如何,孙玉春教授说:“该专利技术已经与北京某技术有限公司签署专利转化协议,目前FSD技术已经推广至全国20多家医院,完成近500例的临床应用,效果良好,总体满意率在85-90%以上。”
其实这套系统不仅解决了最终义齿的高效设计与制造,还将数字化技术准确地应用于全口义齿的上游关键环节,包括功能印模的制取和准确的颌位关系记录。通过这三个环节有效地应用数字化技术,可以显著提高全口义齿修复过程中的精度,同时降低医生的操作难度和对专家经验的依赖,并且还大幅度提高了最终义齿戴入之后的功能适合性。
除了创新研发了数字化全口义齿技术产品,孙教授还提到了其他五个创新项目。比如“复杂可摘局部义齿智能设计与精准仿生制造”技术产品,这种产品适合牙齿没有全掉、还有一部分牙齿的患者。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有50亿颗牙齿需要修复,但是真正来做种植与固定修复的只有不到10%,大部分还是需要制作可摘局部义齿。当问及新技术的优势时,孙教授说,“原来我们用国外的软件去设计,设计一件复杂可摘局部义齿需要30-50分钟,但是当我们开发了基于人工智能的设计软件后,只需要5-10分钟即可完成,效率提高了好几倍。”
同时,孙教授还提到北大口腔开发了口腔医用3D打印精度保障技术体系,相当于给所有打印机一把非常精准的“尺子”。通过将该技术体系植入到现有的3D打印系统,能够将软件设计的可摘局部义齿制造得到更为精准可靠,该专利技术已经与南京某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签约。
第三项技术是仿生梯度氧化锆陶瓷,对于这项产品的特点和优势,孙教授说:“除了满足仿生美学之外,它更注重于仿生的力学性能,有助于实现整体高强度的同时,增强对口腔剩余软硬组织的力学缓冲,降低对颌牙齿的过度磨损。该专利技术已经与秦皇岛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签约。”
第四个创新项目是精准美学数字修复技术,临床研究表明,应用该技术可实现术前在患者口腔内精准预测、术中微创牙体预备以及术后美学修复效果的精准实现。该专利技术已经与北京某齿科技术有限公司签约。
第五个是虚拟咬合系统,对于该系统的优势,孙教授说:“能记录无牙颌患者下颌运动时的实时位置变化,相关配套软件可以实现下颌运动状态的虚拟再现。应用该技术有望突破常规颌位记录对经验和技术的依赖,实现颌位关系的直接数字化确定与记录。” 该专利技术已经与南京某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签约。
创新六是多材料共混生物打印平台,孙教授说:“此款产品首次实现了多种生物材料、多种可控比例、多种三维尺度结构的一体化共混打印,有望在组织工程材料、跨尺度三维宏微一体化结构优选与创新研究方面产生新的突破。” 该专利技术已经与北京某科技有限公司签约。
是什么让孙玉春教授获得如此优异的成绩,他自己说,是“理想+激情+坚持+团队”。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