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演穿越舞台剧,从手术台到舞台,跨起界来也是认真的!
“北京首善之区,中外观瞻所注。求一美备之医院亦不可得。殊不知国人自建自管之现代化医院,何时可得?我死不瞑目!”
台上演员展现的是,一百年前中国现代医学的先驱者和奠基人伍连德博士对当时中国医学的无奈与痛心。而令大家没有想到的是,这位卖力演出的演员正是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院长季加孚。
日前,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举行了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医学人文展演活动。活动用6幕舞台剧的形式梳理了我国上下五千年的医学人文历史。这群放下手术刀,穿上古装的专家们,演起舞台剧丝毫没有违和感。
真实故事改编 搞笑与感动并存
六幕舞台剧,从远古人类面对疾病和生死从心底迸发出的“古老天问”开始,到“皇皇北医”的演变之路,跌宕起伏。其中既有引人爆笑的场面、让人感动的桥段,也能让人从历史故事中懂得一些典故,了解一些史实。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文、史、医、哲互相交融,医者也多饱读诗书,满腹经纶。几名年轻医生分别饰演诗人白居易、杜甫、王勃,并用幽默的语言和各自代表的诗句向大家展示了唐宋时期,儒、医同源,医药学交流频繁、空前昌盛的景象。
该剧总导演——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工会女工委员会主任黄晓蕾告诉健康界,这部剧的一大特点是学医的人自己写剧本自己演,第一次从历史传承的角度来梳理并演绎出医者自己对于医学的思考,其中一些剧情更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而成。
舞台剧第五幕中讲述的故事发生在“非典”时期,一名医务工作者将要进仓救治非典患者前与家人告别的场景。其中饰演母亲的陈冀衡医生将离别前的不舍与对家人的担心刻画得十分到位。陈医生的每一个回头,每一次迟疑牵动着大家,让观众的心随着剧情的发展而起伏。而饰演女儿的康复科护士长何双智在即将奔赴前线的妈妈为自己梳头时含泪问出“这会是您最后一次给我梳头吗?”更是让人动容。据了解,这一幕正是来自非典时期一个护士长进仓前给孩子梳头时,与女儿的对话。
黄晓蕾说,之所以她们在演出中会表现得如此准确到位,源于这就是发生在她们身边的真实故事,而陈冀衡医生更曾经是一名离家奔赴新疆的援疆医生,“她是在演自己!”黄晓蕾说。
医学大咖也来小试身手
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之外,这部剧还有一个惊喜,就是强大的主创阵容。除了饰演忧国忧民的伍连德博士的季加孚,还有朱军、郭军、沈琳、苏向前等多位医学大咖担任主演。这些平时在手术台旁驰骋、在诊室、病房里运筹帷幄的专家学者,演起剧来也是毫不含糊!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党委书记朱军和副院长郭军、沈琳一起为大家献上扁鹊医治赵国太子的一幕。扁鹊的高超医术让赵国太子起死回生,而扁鹊的“六不治”更是让人看到了一名流芳百世的传奇医者仁者爱人,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圣人之术”。
此外,副院长苏向前出演一位将要给自己老师做手术的专家。在剧中,这名专家虽然每天忙到很晚,但没有忘记老师“手术前,一定要去亲自看望患者,与患者谈话”的教导,而当他赶到老师的病房时却发现不管多晚,老师依旧在等他。一幕小事却体现出来医者间的言传身教。
医学从诞生的那天起就不只是技术,更包含着医者对患者的深切关怀,患者对医者的无限期望以及大家对美好未来的共同期待。
据介绍,除几位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领导倾力出演之外,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医学部主任詹启敏院士也曾坐镇指导。每个人都为此做到全情投入。短短一个小时的舞台剧,大家却打磨了近三百天。日常医疗工作之余认真排练,每一个演员都将医者的认真钻研带到了舞台之上。
亘古亘今,医学人文包含着两种秩序:一种秩序是医术,精湛且高超;另一种则是艺术,静神且厚道。最后一幕中,由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许秀菊作词,高勋作曲的《水调歌头·暖》是全剧的点睛之笔。一句“持守初心良知,何虑得失阴晴,暖医取德能。敬畏存相暖,休戚共同声。”体现了医者的敬畏之心与仁爱相存。
“不为良相,便为良医”。人们有理由相信,虽然医学专业知识日新月异,但医者的妙手仁心不会改变。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