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尔康奈尔医学院院长呼吁:医学院别把未来的医生“毁了”
近年来“职业倦怠”一直是医疗行业关注的要点,而医学生在接受教育成为住院医师之前,也越来越多的面临抑郁风险,对此美国威尔康奈尔医学院(Weill Cornell Medicine)院长兼医务教务长Augustine M. K. Choi发文呼吁医学院多关注医学生心理健康:
医学院应帮助学生成长为有洞察力、有爱心的医生。事实却相反,聪明、有天赋和饱含热情的学生,在接受医学教育后反而变得精疲力竭、心情压抑,成为实习生、住院医师和医生后,这些人抑郁和倦怠风险会更高。
我对医学院的要求并不陌生。我父亲和岳父都是医生,我自己是肺科医生,妻子是肾脏科医生,一个儿子是内科医生,另一个儿子是医学生。因此,作为医学院院长,我也在不算思考,如何为不同时代的医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一个很明显的感受是:相比我自己和我之前的几代人,今天的医学教育对学生来说要更为严格,也更容易给医学生造成伤害。
过半美国医学生有抑郁症状
2014年Mayo Clinic和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进行的一项研究显示,一半以上的美国医学生有抑郁症状,56%的医学生表示,自己光上学就已经感到筋疲力尽了。这一研究还发现,医学生患上临床严重抑郁症的风险,是其他职业同龄人的2到5倍。不只是美国,2016年的一项荟萃分析显示,47个国家的医学生抑郁率为27%,远远高于普通人群。
这不禁让人担忧:有心理困扰的医学生,能否有效地治疗未来的患者?与此同时,也难免让人质疑,医学教育怎么就把医学生给“毁了”?
这似乎不难找到答案。
一代又一代的医学生接受的教育是:提倡自我牺牲,而不是照顾好自己,无论多累都要有职业精神。这种环境下,即使面对长时间的挫折和疲劳,需要学习大量复杂的信息,学习治疗患者及应对其他陌生的挑战,提升诊疗能力依然是医学生最重要的目标。
更加雪上加霜的是,进入医学院的学生长期以来一直是学习上的佼佼者,但他们很快发现,周围的人在学术上甚至比自己更优秀。在同龄人的竞争和对比之下,他们很容易忘记希望成为医生的初心,不愿意承认自己的脆弱或疲惫,认为这是能力不足的表现。而那些情绪低落或焦虑的学生往往感到羞愧,怀疑自身的能力,且不愿意寻求外界专业的帮助。
值得庆幸的是,部分医学院和专业团队已开始采取措施,改善学生的幸福感和应变能力。研究者们正在分析,当前的学习环境是否是导致医学生倦怠的主要原因,教育工作者也对医学教育中常见的压力因素给予特别专注,包括课程设置、标准化测试、同龄人之间的竞争及向住院医师的过度等方面,以评估学术界是否与新生代的学习方式或功能相适应。大家共同的目标是充分认识和理解倦怠等问题,并调整教育体系,以更好地服务学生、住院医师和医生。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