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400亿市场 60多家本土企业涌入 “人造肉”引发赛道诱惑
自人造肉制造商Beyond Meat2019年5月在纳斯达克交易所成功挂牌上市以来,人造肉概念开始引起国际资本的关注。近期,这一热潮也蔓延到了国内,主打人造肉概念的创业公司如雨后春笋应运而生,甚至引发了部分老牌食品公司的股价波动。
以“植物肉”为代表的人造肉市场,真能成为新一轮健康食品创业创新的“香饽饽”吗?投资热潮背后,是未来商机的真实诱惑,还是资本推手一手制造的泡沫繁荣?
国内外人造肉不是一个“味儿”
2019年5月2日,被称为“人造肉第一股”的Beyond Meat在纳斯达克挂牌上市,当天便暴涨163%,成为自美国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IPO首日表现最佳的个股。
健康界了解到,人造肉有两种技术路线。第一种是从动物体内提取干细胞,在生物反应器中培育的试管肉;第二种是利用植物(如大豆、豌豆)的蛋白质、氨基酸、脂肪等物质组合成的植物肉,这种植物肉可以模拟出真肉的色泽和口感。在这两条赛道上,更受追捧的是后者,即植物肉(素肉);而试管肉因造价昂贵,现阶段对资本市场的吸引力总体较小。
Beyond Burger原材料为豌豆蛋白,“肉饼”的红色来自甜菜提取物。
全球植物肉的代表企业是Impossible Foods和Beyond Meat,自2015年以后,这两家公司都获得了比尔·盖茨的投资,而李嘉诚也投资了前者。在这两大商业巨人的带动下,“人造肉”赛道还吸引了不少明星投资者,比如谷歌联合创始人谢尔盖·布林、Twitter联合创始人埃文·威廉姆斯、好莱坞影星莱昂纳多……
随即,全球资本开始纷纷盯上了这类食品公司。除了人造肉生产企业、食品生产商之外,传统肉类公司也通过投资等方式进入该行业,包括雀巢、嘉吉、荷美食品、JBS和泰森食品等巨头。
植物肉产品可以说是基于植物蛋白对肉的模仿。创立于2009年的Beyond Meat创始人伊森·布朗认为,肉不过是氨基酸、脂肪、水、微量元素和碳水化合物的组合,完全可以用植物的东西模仿肉。于是,他找来研究植物蛋白的台湾人谢富弘博士,一起研究如何制作植物肉。
碾磨、捣碎、浸泡、高温挤压、加酶等步骤看似简单,实则很难。中国植物性食品产业联盟秘书长薛岩认为,植物肉的研究与制造涉及“跨学科科学的产业创新”。应用3D食品打印技术重塑了人造肉制品的结构,复刻真肉紧密有弹性的三维结构,是人造肉产品的技术加工手段之一。
Impossible Foods借助大豆的血红素,生产的植物肉口感与真实的“牛肉饼”十分接近。“会呈现肉的血丝,煎肉时会有滋滋的声响”,专注于中国人造肉市场投资的道夫子共同创始人张涛向健康界描述。
严格来讲,国内的人造肉目前主要为肉制品添加物,发展尚处在“肉碎阶段”,科技含量相对较低。薛岩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植物肉研发的最终目标是达到真正的肉的质感与风味,国内制造的植物肉目前与该目标还存在较大差距。
北京工商大学食品学院副李健教授对媒体表示,目前国内已有60多家企业声称要造人造肉,但大多都不具备核心技术能力。
国外的人造肉商业化程度也大大优于国内,一些人造牛肉、素食牛奶,人造蛋黄酱等泛人造肉产品已摆进商超货架,国内仅有少数几家公司研发了带有人造肉概念的产品,走进企业内部开展限量试吃,还有一些打人造肉概念的创业团队仍在组建当中。
图为消费者为试吃肯德基人造肉炸鸡排起长队。据此前报道,试吃的产品有植物鸡块和无骨鸡翅,肯德基表示将根据消费者的反馈决定是否全美推广。
当地时间2019年8月27日,Beyond Meat和肯德基宣布,两家公司在美国亚特兰大一家肯德基餐厅进行了一次测试,向消费者提供人造肉炸鸡,结果准备的Beyond Fried Chicken人造肉炸鸡不到5个小时就被抢购一空。据了解,珍肉(Zhen Meat)、星期零(Starfield)等几家创新型植物肉公司即将在9月推出国内第一批“人造肉月饼”和“人造肉汉堡”。雀巢预计也将推出新款素食肉糜,届时将在奥地利、比利时、德国、挪威和瑞典等欧洲国家上市。
本土产业链“冰火两重天”
随着肉类需求、环境保护、健康饮食等因素的要求提升,未来肉类替代品的市场接受度越来越高,“人造肉”或将成为一个巨大的市场。
但目前来说,用“冰与火”形容国内的人造肉产业链的发展毫不为过。市场上出现“两头热,中间冰”,上游供货方和终端销售企业炙手可热,中下游企业不温不火的情形。
“人造肉”产业链与豆制品相似。从国内角度看,“人造肉”主要原材料为豆粕,产业链上游为大豆初加工企业或原料贸易商,中游为豆制品深加工(大豆蛋白生产),下游一方面销售给食品加工企业用作辅料,另一方面供给素食肉类生产商制作“人造肉”。
受Beyond Meat在5月上市疯涨的影响,国内很多国内上游的原料贸易商如双塔食品、哈高科等涉及植物蛋白生产的企业,多次出现涨停潮,资本市场持续热捧看好。另一方面,接近消费者端的最下游涌现一批创新型食品创业团队,随着人造肉概念的不断发酵热炒,这些创业团队也以环保、科技、健康等概念不断引起消费者关注。反而是处于中下游的豆制品企业,如苏州鸿昶素食、宁波素莲食品、深圳齐善素食,虽然在素食行业深耕多年,早已小有名气,但却面临市场受限在宗教素食圈和同业低价竞争的问题。
国内面向消费端的企业有来自深圳主打植物基汉堡的星期零,来自上海主打“植物基潮餐厅”的绿蔬蔬实验室,来自广州主打“植物基酸奶”的爱鲜制,来自成都主打“植物基零食”的原豆复兴和来自北京主打“人造肉月饼”的珍肉等。
不少主打“植物肉”科技概念的团队,也面临着发展受限,缺乏资本支持,主业无法支持高昂的技术设备投入和研发投入。部分国内“素食”老牌企业开始以资本合作等形式,进行人造肉产业布局。
星期零创业团队立项做人造肉的想法并不是跟风,早在2017年,创始人陈穗文和合伙人在香港吃了人造肉汉堡之后,觉得很酷。2017年,陈穗文和合伙人启动了素食餐厅创业项目——青苔行星,餐厅主打的汉堡肉饼原材料是从“Impossible Foods”购买的。他们发现,收藏店铺的一万多个线上用户,其中70%的人并不是素食者,30%的人会复购。
陈穗文想把产品引进中国,成为“Impossible Foods”在中国的代理商。“我们找到香港的代理,发现他们两年前就提交了批文,但是(植物肉)始终没办法进入中国。”
这家植物肉初创企业开始寻找合作资本和合作技术研发团队,踏上人造肉的赛道。2019年7月,素食“巨头”鸿昶生物科技入股初创企业星期零,为其提供植物肉初期产品的生产工作。1.0版本的植物肉产品要达到“真正的肉的质感与风味”,还需要“更新迭代”。
8月20日,计划9月推出的中国第一代人造肉汉堡走进腾讯试吃。 供图:陈穗文
陈穗文告诉健康界,“要想往上走,必须通过科研的力量。”7月,星期零团队和李健专家团队达成合作协议,以资金支持的形式,借助专家团队的科研力量和研究设备,进一步攻克“风味”的问题。预计2019年底完成2.0版本。通俗来讲,李健实验室团队所做的事,就是分析豆类中包含的几百种物质,找出其中会产生“豆腥味”的范围,通过物理方法(调整温度或PH值)去除掉“豆腥味”。据报道,珍肉公司推出“人造肉月饼”,也是建立在和李健专家团队、豌豆蛋白龙头企业的合作基础上。
针对人造肉生产方面的计划,上游企业双塔食品对外称,公司新研发了“豌豆组织蛋白”以及“豌豆拉丝蛋白”,目前已开始进行人造肉研发,今后人造肉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将会成为其重点工作之一。
假风口还是真趋势?
人造肉究竟是假风口还是真趋势?
薛岩认为,“人造肉风口”带来了对该领域资本和技术的关注,“是件好事”,有利于促进我国传统的素食制造工业转型,在创新科技的帮助下带来植物肉的发展机遇。
张涛却没有那么乐观。“还没到风口那种地步”,他认为,目前人造肉的概念炒得比较热,但仅局限于少数媒体报道或投资领域,主流消费者对植物肉的认知不足,未到大众消费者广泛关注的层面。
目前,国内人造肉赛道仍处于初级阶段,经纬创投、真格基金、绿叶基金、新作物资本、道夫子等国内外投资机构也在持续观望。据张涛介绍,经过一年多的公司调研和可行性研究,道夫子考察了几十家公司,得出的结论是人造肉领域目前在中国还“比较新”,很多创业者目前对商业模式的认知、对产品和生产的理解还需要打磨。
人造肉的机会在未来,而非现在。根据MarketsandMarkets的研究数据,预计到2023年,全球肉类替代品市场规模将达到64.3亿美元,其中亚太地区的肉类替代品市场规模增速最快。由于饮食习惯受文化、宗教、社会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中国消费者可能较难改变传统饮食习惯,造成“人造肉”类食品推广较慢。短期内这种“新生代食品”不会完全取代肉类产品,“改变消费者食谱”的可能性会更大。
对国内的“人造肉”公司而言,能否走上新的食品行业赛道,还面临几大考验:消费者认知与接受度不够,产品不够完善以及规模量产瓶颈。张涛认为,产品可以做大做强的前提是“消费者认可,产品到位”,国内创业者需要做好“内功”,并且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