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积水潭急诊科赵斌:最好的医生既是“工程师”又是“艺术家”
“医生要使病人在就医体验中处处能够感受到在疾病痛苦之外还有一种不一样的感觉,那就是来自于医生的关爱、呵护、尊重和责任。”这是北京积水潭医院急诊科主任赵斌曾经说过的一句话。
这也是每位患者在就医过程中心里所期待的,知足、欣慰和温暖。但现实是患者在就医体验中并没有那么美好,时常被冷落,所以有遗憾有抱怨有愤怒。
作为一名急诊科医生,在人的印象里是严肃、刻板和急匆匆,但赵斌教授却阳光、和善、温暖,毫无距离感,这也是他给我的第一感受,在与赵斌教授的沟通过程中,让你敢于去表达,而且是放松的,没有顾及的,可能这正如他所说的,医学和医生本该不是冰冷的,应该是有温度的。
机缘巧合成医生-由《哥德巴赫猜想》到报考北医
赵斌教授是急诊界小有名气的专家,谈到当初怎么就选择了做医生,尤其是急诊科医生的时候,赵斌教授笑了笑,说现在看起来当医生难,躯体、心理都承受巨大压力,可当初选择的时候没有想的这么多,既有偶然也有天意。
当初赵斌教授受徐迟写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的主人公陈景润的影响,迷上了数学。虽然努力过,但高考还是功亏一篑,后来因为舅舅一家人都是学医,受他们的影响报考了北医。
选择急诊医生是赵斌教授有了比较成熟的想法和非一时冲动的选择。他说那个年代在专科已经摸爬滚打了10多年,吃过苦,受过累,但还是很享受医生这个职业带来的快感,有挑战、有困惑,也有成就感和价值感。
当初积水潭医院的急诊归属大内科,虽然是专科医生,也需要每年到急诊去值班。急诊的疾病涉及急危重症,从临床思维到临床处置都很有特点,所以对专科医生也是一个很好的锻炼。当有一天医院领导让赵斌教授来急诊工作的时候,赵斌教授就很快答应了,因为急症在处理上比专科病更立竿见影,而且对自己来说有新的突破。
致力于叙事医学,让医学充满人情味
赵斌教授虽然一直奋战在临床一线,但是也致力于叙事医学的传播和教学,因为他的行医理念、教学实践,所以我更愿意叫他老师。
对于什么是叙事医学以及叙事医学的核心和意义,赵老师说道:叙事医学就是通过文学叙事来丰富医学认知生命、疾苦、死亡的意义。其目的也是用叙事能力来实践医学的人文关爱,聆听被科学话语所排斥的病人的声音。也可以简单地理解,就是通过医患之间的讲故事,把双方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临床中每一个故事,都有叙事医学的身影;临床中每一项决策,都是在叙事医学引导下完成的。医学实际上是人学,所以医生要关注病人的方方面面,不仅仅是疾病;医学也不是纯科学,技术不能锁定疾病的一切,癌症治疗有困难,器官衰老扭转不了,所以叙事医学是医学技术之外另一只翅膀,助力了医生整体能力的打造。
叙事医学的核心,包括了关注、再现和归属。这里的关注,不仅仅是对疾病本身的关注,更多是对病人在疾病境遇下,对心理、情感的关注;再现一定是在关注的前提下,让医生抽身在技术之外,反思病人在不同疾病状态下的心理发生的起起伏伏;如果医生有了想病人之所想,急病人之所急的换位理念,那他对疾病的治疗,就不是只有病字当先,而是人字当先。
去年赵斌老师在海医上叙事医学课时,学生们写的平行病历就是叙事医学最好的案例。有的同学说:通过这件事我明白了每个病人背后,都有一段触动心灵的故事,可是作为医务工作者的我们如何去了解?去倾听?在医院快节奏的工作中,这也许就是我们所缺失的温度与认知。
这次的工作就是一次无声的课程,虽然我还存在许多不足,工作做的也并不到位,但这次经历告诉了我如何与患者进行心贴心的共同交流,更学会了如何以一种谦卑、敬畏的态度来面对生命,希望我之后能够有所进步,尽自己的力量做好点点滴滴,如同在冷漠的境地中去点燃一根蜡烛,虽然渺小,但愿它能散发出光芒,增添一份温暖。我希望自己可以成为一名善良的医生。
从叙事的角度当医生,看到的病人是多姿多彩的,使医生不容易产生职业倦怠;从叙事的角度培养医生,会让医学充满了人情味,使在病人和医生之间存在着那扇冰冷的数字大门,悄然地躲在医患之间的背后。
整体思维、换位思考成就有温度的好医生
赵斌老师一直提倡医生要有温度,并一直以此共勉,他曾结合自己的经验写了《当医生的要走的第一步》、《从医学生到急诊医生的转变》等文章,对于什么样的医生才算有温度,如何成为一名有温度的医生。他提到,人都有一种欲望,就是被认同。最初穿上白衣那一刻,赵斌老师就立下了一个目标,一定成为被同行和病人认可的医生。
随着临床实践的积累,与病人和家属相处机会的增多,以及自己也在不断的思考,也渐渐地体会到病人的需求和对医疗服务的预期。所以赵斌老师在《当医生的要走的第一步》中写到:医生的人品和德性,这是作为医生第一要考量的,人心不善者不能为医。也就是作为医生最低的门槛就是善良。
在《从医学生到急诊医生的转变》这篇文章中,赵斌老师根据自己所经历的30多年临床路程,写下了13条应知应做的条条框框。其中有一条写到:苦中有乐是人生的乐趣。
医学的苦从当医学生就开始了,如果不改行它将伴随你终生。医学的苦既有体力的苦,也有精神上的苦,有时苦不堪言。但医生的职业又是高尚的,让人远离疾病,救人于水火,这时候给医生带来的乐又是言语无法表达的。
医生的学识得益于病人的疾病,医生的开悟也得益于病人的生死。不从医哪会有这样的人生,医生的苦与乐值。医生当久了,当初把技术作为医生能力高低作为衡量标准的热情就没有那么高了。
医学是人学,在疾病之外,人更在乎情感。有时疾病治好了,但病人并没有好的就医感受。关键是医生在忙忙碌碌中,都是以数据说话,缺少了与病人的交流,忽视了疾病是长在一个活人身上。
在我看来,医生眼里不能只有病,而没有人。只要医生有了病人整体的思维,有了换位思考,那么他就容易成为被病人所接受的有温度的好医生。
运动是本能,不运动是违背人的基因
忙碌的工作之外,赵斌老师喜欢参加体育运动,是个名副其实的运动达人。他参加马拉松运动已有4年,先后跑了30多个半马、全马,平时喜欢慢跑。聊到他是运动达人的时候,赵斌老师笑着说,实际我也不是什么运动达人,只是做了一个人本能要做的事。
我们都知道大自然淘汰了那么多物种,选择人类留到今天,是有它的理由的。除了人有头脑,人有心灵,人还有适宜存在这个世界上的身体。其中走也好,跑也好都是构成身体正常运转的一部分。人就是动物,动物不动还叫什么动物,不动就会生病,就会没有健康。所以每个正常人理应都是你们今天所谈到的运动达人。
赵斌老师认为在运动这件事上本不存在达人这个概念,是人就要运动。只是我们这个社会因为科技的发展,让人心中懒惰和不想吃苦的欲念有了市场。不运动是欲念在作怪,与人的本能无关。赵斌老师提到他在运动之初,也不知道能跑多远,但慢慢地本能发现人具有巨大的潜力。听着身体的声音,你就会明白,人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的事情,特别在运动这件事上。
赵斌老师提到,作为医生更知道,人没有一个好身体,除了痛苦,就是痛苦,没有其他。虽然不能保证运动会给你带来一切,但身处运动的人会在最初痛苦之后,一定能享受到心情的愉悦,精力的充沛以及对生活的憧憬。运动现在被人看成了稀罕事,实际它就是回归了人的本能。运动就像吃喝拉撒睡一样,早已被镶嵌到人的基因里,成为一种习惯。所以不运动就是违背了人的基因,就有可能在一生中某个阶段出现健康问题。即使不出问题,也是侥幸躲过一劫。
不管从一个医生的角度,还是从一个遵从运动本能的人角度,赵斌老师都呼吁大家把自己当成动物,运动起来。
在与赵斌老师的交流过程中,我感受到了他的温和、睿智、勤奋、坚毅、执着、细腻和谦虚,也让我感受到了作为一名患者在这样一位医生关怀下的温暖。梅奥诊所所长兼首席执行官丹尼斯·珂迪斯曾说过,最好的医生和健康护理者既是“工程师”,又是“艺术家”。“工程师”可以发现问题,然后运用技术手段解决它。而“艺术家”理解病人何时需要一个温暖的微笑、鼓励的话语,或是一个真诚的拥抱。正是“艺术家”们让每一位病人都感到了温暖、舒适、安全和希望。在我看来赵斌老师就是这样一位有温度的医生,既是一名“工程师”又是一名“艺术家”,在行医途中依然坚定和温暖。
【受访者】
赵斌 北京积水潭医院急诊科主任 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医学部教授 硕士研究生导师
1984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医疗系,硕士研究生学位。兼任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委员,北京医学会急诊分会常务委员兼学术秘书,中国医学救援协会急诊分会副会长,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急救与复苏分会副主任委员,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急诊医学专家委员会常委兼总干事长, 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急救、复苏专业委员会急诊分会委员,北京中医药学会急诊专业委员会常委,北京市急诊质量控制和改进中心委员,北京医师协会急诊医学专科医师分会理事,中国急救复苏与灾难医学杂志编委,中华急诊医学杂志编委,中国医刊杂志编委。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