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杆之鉴丨陈健:三大战略定位,助力“健康昆山”
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陈健院长采访(标清)
2018年10月,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宣布取消普通门诊,成为国内第一家取消普通门诊的县级医院。
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陈健院长勇敢地成为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殊不知,这种勇气的背后,其实反映了一位医院管理者在新时代下对县市级医院再定位的深层思考,同时也体现了其坚定推进分级诊疗的决心与担当。
正是在这位医院管理者的出色领导之下,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自2011年起,连续九年在艾力彼中国县市级医院排名中进入前十。医院成立了以疾病为纽带的六大救治中心,确保90%的重大疾病在昆山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成为全国县市级医院的标杆。
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院长——陈健
以人民健康为先,县市级医院再定位
健康中国战略提出,要把以治病为中心转变到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在“共建共享、全民健康”的主题下,县市级医院要更加关注人民健康,契合其区域卫生服务体系龙头和中心的定位,在新形势下完成由传统的诊疗型医院向健康服务型医院的转型。
陈健院长认为,囿于地区差异,县市级医院能力建设评判不应一味追求统一标准,关注排名,而是应从是否符合本地区老百姓健康需求来进行评价。合理的医院定位和科学的规划导向是县市级医院发展的关键。陈健将昆山一院功能再定位为:发挥急危重症救治主体功能、把握常见病多发病防治、引导健康全过程功能管理、助力提升县域健康水平。由此提出急危重症救治、高质量医疗、慢性病管理三大战略定位。
其中急危重症救治战略的实施,不仅帮助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实现了自身能级提升,更重要的是带动了整个区域医疗救治水平的升级。
六大救治中心建设——提升区域健康水平
急危重症疾病救治中心的建设可追溯到2014年。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集体研究如何提高昆山区域健康水平时,发现期望寿命值、孕产妇死亡率、婴幼儿死亡率成为影响区域健康水平的三大指标。在期望寿命值提升上,医院以降低死亡率为切口。根据往年疾病谱,将病种排位,发现前十位病种排位变化波动不大。脑梗塞/脑梗死、冠心病、Ⅱ型糖尿病、肺炎等疾病位居前列,是威胁昆山市人民健康的主要病种。由此,进行分科细化、学科整合和建设新型学科,逐步形成以重大疾病为中心的急危重症救治体系。在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创伤中心、危重孕产妇中心、新生儿中心五大救治中心基础上,为减低区域内死亡率,特设立重症医学救治中心,并以此为模板,逐步形成医联体专科化的六大救治中心。陈健院长希望以此提高全区域的重症诊疗能力,保障区域内居民健康。
多维建设急危重症救治中心
2015年,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启动急危重症疾病救治中心建设。首先启动重症医学救治中心建设。“当时下面乡镇医院都没有重症医学科,一切从零开始。”陈健院长如此描述当时的情况。基于重症疾病谱在地区分布的情况,医院在区域内进行划分,与千灯、四院、六院、花桥四家医院建立重症医学科,同时根据地区、疾病对就诊病人进行分级,打通上下转诊的顺畅通道。为了加强基层人才队伍建设,医院派驻医疗骨干进入下属机构进行三个月的轮岗,并由此建立了整体的绩效考核体系,从而带动并提升基层医疗能力。除了建立救治中心,医院还与九家下级医院建立了医疗联盟。总体带动,解决区域内救治难点。
在六大中心建设推进当中,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建立了医疗联盟的管理载体与内涵载体,将学科联盟、技术联盟、人才联盟囊括其中。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两大工程,人才培养工程,每年为下级医院培养20个学科技术骨干;技术提升工程,以技术为项目,为基层解决1到2个技术难题。
在陈健的带领下,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重症医学救治中心入院人数呈下降趋势,重症患者比例却增加了,上下转诊更加流畅。各医联体单位学科技术水平、首诊能力提升,实现人才培养、技术提升、业务管理、科研帮扶等全面同质化管理,为昆山区域医疗水平提升工作做出了新的探索。
回顾建设过程时,陈健院长明确了六大中心建设下一步需解决的问题,一是如何按照医联体打通上下利益共享,二是如何建立更加完整的绩效管理体系,推进中心工作进一步完善,实现高质量发展。
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六大救治中心的建设之路是县市级医院发展创新的可借鉴模板,它既实现了自身的跨越式发展,发挥了重大疾病诊疗的龙头带动作用,同时也满足了昆山百姓卫生健康需求,提升了昆山地区的卫生健康服务能力。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