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院长 | 杨励:看似柔,实则刚,乐于“找事”为医院发展赋能
健康界来采访之时,长沙市中心医院正准备打磨第八届 “爱心杯”基础医疗、基础护理、基础服务竞赛细则。
“已经连续开展7年了,开展之初确实有些忙乱,但是现在各项检查内容已经融入到日常工作中, 只需要稍加整理就好,随时来检查我们都不怕,没什么好紧张呢。” 对于基础服务竞赛,医生和护士长们这样说。提起已经坚持举办了7年的“爱心杯”基础竞赛,院长杨励表示,这实属“原创”,在各类检查本来就不少的情况下,这无异于自己给自己“找事”。
而会“找事”恰恰是医院领导班子的一个特质。纵观医院发展19年历程,“找事”这个略带贬义的词汇,最终演变成了当初持不同意见的人现在所说的“前瞻”,作为这样一个综合三级甲等医院的管理者,杨励让笔者有几分好奇:“铁腕” 、“女汉子”是否是院长身上的标签?恰恰相反,她独有的细腻敏锐、温暖包容、刚柔并济的特质倒是为领导班子在医院管理工作中助攻不少。“我们为什么要给自己‘找事’?因为‘跑的太快,怕灵魂跟不上脚步’”,这便源于杨励及其领导班子成员对于医院发展状况的敏锐观察。
敏锐洞察,以爱聚心
长沙市中心医院是一家有着“成熟心脏”的“年轻医院”。2000年6月1日,几家各具诊疗特色的医疗机构,为了以组合式发展聚力,带着自己的历史与性格合并到一起,长沙市中心医院从此呱呱坠地。2011年3月,时任长沙市中心医院党委书记的杨励,接棒长沙市中心医院院长一职。
经过几届领导班子的努力,长沙市中心医院规模不小、床位增加了很多,业务量及收入也翻了几番。此时的医院就像一个年轻的小伙正在大踏步的奔跑着,但是杨励及其领导班子成员发现,小伙虽然跑的快,却有些“踉跄”和“懵懂”。 空有一身蛮力是跑不远的,必须注入灵魂,小伙子才能在成长的道路上增智和走稳。
医院是生存之本,患者是职业之本,职工是资源之本,三位一体才能完成医疗工作的所有过程。有学者专论:医院文化实际上就是院长文化。 杨励巧用“播种心,收获爱”的思路,形成“种豆得瓜”的正向放大效应,在“一切以患者为中心”的惯性思维中,她从医院历届领导班子多年一直遵循的“以爱为中心”的工作传统中,总结提炼了“爱患者、爱职工、爱医院”的“三爱”理念,在全院职工中推广、宣传和践行。杨励深知,医院文化从无到有易,从有到无难,怎么样将口号、理念变成中心人的流淌的血液,做到内化于心才是最难的环节。
“找事”的机会又来了:2018年年初,一封特殊的“感谢信”被放到了杨励的桌上。虽说是感谢信,但其实是一位患儿的妈妈投诉一次不怎么愉快的就诊经历。
怎么处理?按照流程移交投诉接待处理中心即可,但是杨励却另辟蹊径,做起了“文章”。她组织了一次全院范围内的大讨论,所有科室包括机关后勤都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各科上交了讨论记录87份,其中不乏切实可行的建议。随后,责成相关部门针对这些建议,结合医院实际进行落实。没有开会批评,没有说教,没有罚款,却让管理团队和职工都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并进行了持续改进,收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细腻灵活、因势利导,杨励的“柔腕”空前激活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实现更好的为患者服务的终极目的。
在爱心文化的引领下,改善患者就医感受的细节从各方面涌出。设立在门诊的医患服务中心,由专人为患者和职工提供服务;门诊、病房的wifi全覆盖,自助机遍布门诊各楼层和病房;为减轻患者反复穿刺的痛苦,通过多种形式的专业技能培训,规范护理人员的操作流程,提高穿刺技能,成立静脉输液小组,为全院各科室解决输液穿刺等疑难问题;设立“无钢针病房”,大力开展CVC、PICC、输液港等技术;在市级医院中首开护理门诊,为患者提供一站式诊治;日间手术得到了不断推广开展,也获得了市民的认可;在全市率先开辟新生儿日间光疗病房,有效保证了母乳喂养的持续性。鉴于这些改变,中心医院先后荣获了原国家卫计委“改善服务创新医院”“改善服务示范医院”、国家“2015—2017年改善服务三年行动先进典型—加强人文关怀示范医院”、湖南省优质护理服务先进单位等称号。
巧处落子,事在人为
内部“软件”的统一是发展的基础,而外部“硬件”的优化,则可以为发展拓宽道路。
长沙市中心医院是长沙有名的花园医院,这里同时拥有花园、假山、喷泉、亭台和樱花大道,一年四季美景不断,特意拿着纱巾前来拍照的游客也会成为一道风景。除医疗环境外,医院的精神内核,需要打造可靠的医疗质量,而完善流程化管理,可以全面提高医院的竞争力,医院博览众长地采用多种流程管理模式,如护理SBAR交班、AMS小组、绩效管理四面三角体模型、PBL教学等,这些不仅大幅度提升了工作效率,还提高了医疗和服务的品质。对于上述管理方法的灵感获取来源,杨励表示,“是全体人员外出用心学习进修后,结合医院实际化和多维度思考下的结果,我只是平台的搭建者,创造者是中心医院的全体职工们。”
外观和流程,尚有法可考,但对于医疗技术的可持续学习和发展,又如何使员工产生内在动力呢?这需要班子成员的长远眼光。
在通常情况下,医院会不断修订规章制度,但规章制度的执行往往是被动的,如何在工作中使医疗、护理、服务等制度的落实变得更有生命力,让大家能够主动的自我完善和成长,这一度是摆在杨励及其领导班子成员面前的难题。解决的办法,就是文章开头所说的以三甲医院的评审标准作为底线,用“爱心杯”基础竞赛,来调动全员积极性。
“这是在巧处落子。”杨励总结。在医院所举办的一年一度共计7届基础竞赛中,不断夯实这个有着厚重历史而又年轻的医院的基础,形式也一直在与时俱进。一开始是以奖代罚,综合排名优先科室,颁发一、二、三等奖。“成绩不重要,但体现了科里管理水平。”杨励指出,随着时间的积累,当全体得分均有提高的时候,比赛便设置了达标线,对于未达标科室,会对主任进行惩罚。在施行这些举措后,学科带头人的能动性变强了。杨励表示,医院每年的学习、工作资料都因此常态化收集建档,在上级任何时候的检查中不仅均能过关,员工的安全意识、质量意识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有效提升。
前瞻思维,赋能发展
过去,医院中层中很多人都会“怕”杨励,因为她无形中给人的压力:一句话指出问题关键,或者点出深意。
“我只是能想得比较全面,国情、制度、人文、服务、感受……每一点考虑,都事关品质。” 中心医院领导团队善于“找事”的能力来源于每个班子成员居安思危的敏感。在她看来,基于受这种多维思考习惯的熏陶,管理团队谋事的方式并非出于被动的危机意识,而是来自考虑在先的前瞻性。
随着分级诊疗的推进,三甲医院有取消普通门诊、控制发展规模的趋势,但中心医院的基数仍然有限,此时处于发展上升期的医院必须采取突破创新的行动。对疑难危急重症的处理,杨励率先打破科室界限,完善急诊科与急诊病房和EICU,使日急诊量达到600余例。
2017年12月5日,医院顺利通过中国胸痛中心总部的现场认证,成为2017年度省内唯一家通过国家级认证的地市级医疗机构;2017年12月16日,国家卫生计生委授牌长沙市中心医院为“国家高级卒中中心”;2017年,长沙市中心医院被长沙市卫生计生委授予长沙市危重孕产妇急救中心、儿科急救中心,并已成功申报湖南省危重孕产妇急救中心及儿科急救中心。2018年3月10日,医院成功申报为湖南省创伤救治建设中心,并加入中国创伤救治联盟。五大中心的建设,整合了院内医疗资源,建立急诊绿色通道,对危重症患者实现“早期识别、危险分层、正确分流、科学救治”,建设首胜可期。
此外,医院还与45家单位形成医联体,其中结核专病医联体10家,胸痛中心专病医联体25家,脑卒中专病医联体20家,并构建了优质高效的诊疗网络。为了方便慢病患者的诊治,中心医院又建设起国家级代谢性疾病管理中心,将所有代谢性疾病的诊治全部包含其中。
2019年5月10日下午,长沙市中心医院接受国家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中心(MMC)授牌,是湖南省首家被MMC授牌单位,标志着长沙市中心医院在代谢性疾病诊疗管理领域率先达到了国家标准。
2019年1月17日,南华大学与长沙市人民政府医教协同战略合作协议暨南华大学附属长沙中心医院揭牌仪式在长沙举行。对于长沙市中心医院的发展,南华大学实施 “腾飞工程”,“立下flag”:以2025年为节点,“一年打基础,三年上水平,五年创一流”, 以满足全省人民特别是长沙人民对优质医疗资源不断增长的需求。
面对这些重重机遇与压力 ,杨励并不是不担心,但在她看来,医院的发展与建设其实就是一场起源于古代奥运会祭祀仪式中火炬传递的接力赛,不管是100米、400米接力还是公路马拉松接力,在每一段赛道中只要运用技巧、胆识、体力朝着目标奋力向前、赶超对手,不光能取得阶段性的胜利,更主要是为总目标取胜奠定基础。
在即将交出接力棒的时候,杨励希望,好的医院管理班子,不光是桥梁、榜样,是启发者,更应该是行业的领跑者,因为带领出一支“擅谋且实干”的中层干部队伍,才是医院前进的“永动机”。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