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认证 退出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刘新峰:科研路上的筑梦人——访中国“云卒中”数据第一人

2019-05-08 19:08 丁新磊 / 健康界

“不断为患者创造更多的可能性”始终是刘新峰的职业信条,是他临床诊疗、科研、教学、团队管理几乎所有工作的基石。

一个学生时代的种子萌芽,5年海外潜心学习,浸润提升。2002年,东部战区总医院刘新峰留学归来,将梦想付诸实践,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卒中数据库;一名神经内科医生,心系解决患者的问题,将血管内微创介入技术应用于脑血管再通变为现实,并推广全国,在国内率领着团队,开创了神经内科介入学科的一个又一个中国第一。

探路介入学科的神经内科医生

“不断为患者创造更多的可能性”始终是刘新峰的职业信条,是他临床诊疗、科研、教学、团队管理几乎所有工作的基石,这就不难理解他作为一名神经内科医生,却在神经介入领域内开展了非常多的开拓性工作,一切都是水到渠成。

“当我们在临床中遇到脑血管闭塞的患者,眼睁睁地看着他们残亡,我们束手无策。那个时候我想,作为医生,我们必须要想办法通过血管内介入技术实现脑血管再通,才能帮助更多的患者。”刘新峰回忆道,很多因脑血管疾病残亡的患者以及他们背后一个个沉痛的家庭,他看在眼里,痛在心里。

他不断地告诉自己应该为饱受脑血管疾病折磨的患者做点什么,90年代前后,国内心脏介入技术尚未成熟,但已经可以通过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手段治疗心血管栓塞疾病,而脑血管相关的微创介入技术应用基本为零。

受到心脏介入技术启发,刘新峰认为介入血管内微创介入手段也一定可以应用到脑血管疾病治疗。于是他想去当时医疗技术先进的国家去了解脑血管疾病的治疗。1998年,刘新峰去了瑞士洛桑大学攻读博士。

那个时期国内的医院在神经领域基本还没有开展成体系的临床研究,海外的留学经历为刘新峰打开新的大门,留学期间他醉心于探究国外如何将临床研究做得那么成功。

在瑞士读博期间,他参与了世界第一个卒中数据库——瑞士洛桑卒中登记中心的研究项目。刘新峰读完博士,又去了美国读博士后,在美国期间,他曾担任明尼苏达大学痴呆研究所的主任,主持了多项血管性痴呆相关的临床研究和基础研究。

早年的这段留学经历,让刘新峰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研究经验,也将西方国家利用互联网技术管理临床医学大数据的种子植入他的心中。刘新峰从准备博士论文课题的同时,也开始思考如何打造中国的卒中数据库。

中国人口基数大,具有非常丰富、宝贵的临床数据,但却完全没有被利用起来。2002年,刘新峰从美国回国后,马上开始着手主导建立网络平台,将东部战区总医院自2002年以后卒中治疗患者的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血管分段信息、治疗数据、并发症情况、随访情况等资料按照规范统一的格式录入数据系统。

就这样,中国第一个卒中数据库诞生了。

目前南京卒中数据库录入的数据,还包括需要长期随访患者的记录数据,更具系统性,非常便于回顾分析,而且系统内的数据可一键导出生成文档。卒中数据库不仅仅为患者管理提供了便利,也为卒中救治时间等方面治疗提供了有力参考,在临床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为了扩大卒中注册数据库,使之发挥更广泛的作用。从2010年起,刘新峰又开始着手推动中国卒中介入注册系统的开发,联络全国多家开展卒中介入治疗的医学中心参与,提交卒中患者数据至该注册系统。截至2018年3月,该注册系统已经纳入26700余例的患者数据。

牛团队与时间赛跑 为患者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急性缺血性卒中早期介入治疗最为关键的是“时间点”,在治疗过程中有两个重要的“时间点”,其一:从发病到静脉注射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tPA)治疗的时间控制在60 min内;其二是从发病到股动脉穿刺的时间要控制在90 min之内,以防溶栓不畅,以便及时启动机械溶栓治疗。

为了保证患者能够在最佳时间点内获得最优治疗效果,通畅的临床路径尤为关键,一定不能耽误。

东部战区总医院有这样一支团队,在刘新峰的带领下,东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内科早在2004年前后就开始联合急救、急诊、影像等多个学科,在国内率先建立了卒中绿色通道,15载春秋里,365个日日夜夜坚守在岗位上,只为能够为脑血管疾病患者争取更多的时间。

“每次其他科室的人跟我们开玩笑都说‘只要看到一个白色的身影在医院里面奔跑,那肯定是神经内科卒中绿色通道的医护人员。’”东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内科护士长候华娟介绍,为了保证流程临床路径,刘新峰安排绿色通道卒中小组驻急诊值班,全年365天24 h响应,以便卒中患者进入急诊科后第一时间启动绿色通道,享受神经内科医生陪同检查、就诊的“VIP”待遇。

“流畅的临床路径离不开团队成员之间的紧密配合和协作。卒中小组全年24小时急救和不等待的桥接治疗是南总(原东部战区总医院的简称)的工作特色。” 刘新峰教授说,东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内科拥有独立的导管室,能够随时开展急诊介入治疗,也为卒中患者争取了更多时间。

绿色通道卒中小组从接收到急诊患者的相关信息开始,一线医生马上与医院内部各相关科室,与如急诊、影像、神经外科、神经内科等学科医生协调联动,让所有环节均处于待命状态。一旦有需要,相关医生一般能在15 min内到达救治现场投入工作。

当患者到达医院后,绿色通道卒中小组成员接诊并第一时间陪同患者进行CT/ CT血管造影(CTA)检查,符合溶栓的情况,在急诊第一时间进行静脉溶栓治疗;CTA提示存在大血管栓塞, 明确闭塞病情的同时通知导管室做相应的准备,并立即启动急诊介入。

“我们有4~5名医生和3~4名护士常规值班。其实,这么多年来,我们脑血管急诊绿色通道能坚持下来,真的非常不容易,但为了给更多患者带来希望,提高疾病的救治水平,在医院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就每年365天、每天24小时这样坚持下来。”刘新峰坦言。

目前,东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内科在国内率先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与压力导丝技术进行脑血管结构和功能的综合评估,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脑卒中“多模式桥接治疗策略”,根据发病时间、病变责任血管及发病机制,选择不同的策略组合。

据悉,卒中绿色通道每年接诊急性脑卒中患者2000余例,急诊血管介入手术300余例,介入治疗700~800例。

好医生 好领导 好老师

为患者解除病痛疾苦是刘新峰一切工作的出发点。

神经内科领域通常会遇到非常多的疑难病例,入院时一些患者已经昏迷数月,辗转了多家医院都被判了“死刑”,患者家属也基本对患者不报有生存的希望。但面对这些,刘新峰从来都不会轻易放弃,经过数天甚至是几个月的不断尝试、努力,最终找到患者的治疗方案。

“很多人躺着进入我们科室,在主任带领下经过积极救治,他们能够走着离开医院,这些病例会让我们觉得我们的工作特别有成就感,特别有价值。”候华娟说。

作为一名临床医生、管理者、科研工作者,刘新峰工作行程紧密,他的学生、同事对他一致的印象是高效如钟表的分针,但对于患者,他从来一点儿都不吝啬花功夫。

“不管手术时间多长,主任有多累,手术结束他都会把患者护送到病房,然后交代患者家属一些注意事项,第二天早上七点左右他还会再次来到患者床边,询问了解患者的情况。”在候华娟的印象中,刘新峰所负责过的每一例手术患者,不管工作多忙多累,他从不会忽略细节问题,手术完成后一定要亲自护送患者回病房。

“介入手术有辐射,手术时需要穿着几十斤重的铅衣操作。有时一些手术要花好几个小时,主任从头跟到尾,中途几乎不休息。手术结束,他的后背常常完全汗湿。”候华娟说。

在候华娟看来,刘新峰给自己的关注似乎是最吝啬的,“大概在2~3年前,主任得了阑尾炎,但他一直坚持工作,拖着没有治疗,直到阑尾穿孔他才去治疗。他们医生往往是这样,总想着医治他人,却常常忽略自己。”

这样的刘新峰,让几乎每一个他治疗过的患者都变成了他的“粉丝”。

候华娟介绍,每周四科室大查房,很多患者会早早地起床,梳妆打扮一番,整理好自己的床单位,坐在床边等着迎接刘新峰的到来。“我记得有一位90多岁的老爷爷,主任查房,一进病房,他就握着主任的手,满脸笑容地告诉主任‘我是你的粉丝,以后我们村里有谁得了脑血管病,我都介绍他们来找你治。’”

“作为医护人员,我们看了这一幕觉得非常地感动,很受感染。坦白说,这些年来医患关系紧张,但是在我们科室4个大病区,几乎感受不到,我们看到更多的是医护之间的真情。”候华娟说,刘新峰对患者的一言一行是整个科室的行动标杆。

“每周7天,我们大家至少要保证6天的学习充电状态。”刘新峰经常在科室例会中这样强调。

“主任是这样要求我们的,他自己也是这样做的。偶尔我们也有想偷懒的时候,但是一想到学识渊博的主任还这样要求他自己,我们也没有理由偷懒。”候华娟说,刘新峰鼓励科室医护人员保持不断学习的习惯。

“精力充沛、精神饱满、积极向上、富有创新精神、遇到挫折不服输。”这是刘新峰的大弟子——东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朱武生对刘新峰临床工作中几个脱口而出的印象关键词,他表示,在工作学习方面都会以刘新峰为榜样。

“刘主任总是相信我们能干好工作,包括年轻的同事,他总是把机会交给大家,他在背后支持我们。”朱武生表示,信任是刘新峰交给他最珍贵的礼物。“刘主任说过,‘只要学生不撒谎,老师要总是信任学生、帮助学生。’,这句话我一直记在心上,我也是这样要求我自己的。”

“主任总是鼓励我们,跟他沟通会让我们觉得自己不优秀都不可以,不优秀也要变得优秀,不然会有种对不起主任信任的感觉。”候华娟说,刘新峰总是能给大家一种让人自发积极向上的力量,他对规培医生、外院培训学习的医护人员也非常照顾,经常在科室内部会议中强调一定要给予他们理解与帮助,不要增加他们的工作生活压力。

科研路:以问题为导向 回归于临床

创新之路源自患者的需求,这是刘新峰对自己临床科研灵感的总结。

“临床医生应该基于临床中的某个疾病,以发现问题为导向,带着问题去开展研究,一定不要脱离临床、脱离疾病。”刘新峰认为,临床实践不仅有助于医生发现问题,更加了解患者,也为科研提供新的思路。临床问题获得解决的同时也提高了医生的医疗水平,最终科学研究又回归于临床,服务于临床,形成良性的循环。

在临床的不断探索中,刘新峰带领团队在国内神经内科系统率先开展了脑血管介入诊疗技术,建立了国际标准的神经介入导管室;配置了国内神经内科系统首台大平板血管造影机;制定了国内第一个颅内外动脉狭窄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推荐适应证;编制了我国第一部介入教材和影像教材;完成国际第一例大脑后动脉P2段支架置人术等等,在神经内科介入治疗方面开创多项先河。

另外,在颅内外动脉狭窄血管成型和支架置入术、溶栓治疗、脑血管闭塞后取栓和血管再通等新技术方面,刘新峰团队也都取得了十分显著的疗效。他们完成的病例多数难度高,手术成功率、围手术期安全性及术后近期、远期疗效优于国际上大规模临床研究的结果。

刘新峰介绍,他们团队很多科研思路都来源于临床实践,一些科研成果转化更是与临床实践密不可分。“在操作血管取栓的过程,医生对取栓的支架会有直观的感觉体验,如支架用起来不顺手或者总套不住血栓。那么,作为临床医生是有机会第一个提出改造取栓支架的想法。然后与相关企业或者工程人员来商讨支架改造的想法是否符合力学原理、是否可行;在各方情况比较顺利后再去申请临床试验。最后,如果临床实验结果符合预期,一个新的、对患者取栓更容易的新产品就诞生了。”

他认为,临床研究、基础研究是两条线,动物实验应该在发现临床问题需要验证机理的时候再去做,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基础与临床相结合。因此,他鼓励更多优秀的年轻医生回归临床研究领域,不要仅仅一味地去做动物实验。

“医学行业发展迅速,每年有大量的新发表的研究、论文,只有不断地阅读、学习才能保障把握最新的科研动态。”刘新峰认为青年学者想要把握好科研方向,首先要形成广泛的阅读习惯。

同时,在临床中要始终带着问题为导向,不要轻易放弃任何问题。他指出,“如果每次碰到问题,总觉得自己可能解决不了,置之不理,最终会逐渐形成不去解决问题的习惯,只是机械性地完成工作。而始终带着问题为导向,不断地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寻找答案,不断地思考,不断地探索,最终迎来的很可能就是一个新突破。”

在刘新峰看来,目前国家科研投入的力度大大增加,同时也大力鼓励临床转化,国内的科研创环境越来越好。以科研人员薪资待遇方面为例,现在,美国博士后的待遇没有中国的好。他认为科研人员遇到了非常好的发展时期,他相信未来医疗创新转化也一定会发展的越来越好。

笔者手记:医者,仁也

三月的南京,气温飘忽不定,乍暖还寒,但一个转身,便逢一路繁花。3月21日上午,阴天,走在通往东部战区总医院外科楼的路上,迎面吹来阵阵凉风,路上的行人不禁裹紧了身上的大衣、加快脚步。

走进外科楼,一股暖流,电梯前人头攒动,几乎看不见电梯门。“请大家按高低层排队进电梯!” “请大家自觉排队等候!”两位院内管理人员的指挥声不绝于耳。很多人等了几趟电梯,仍然搭乘不上,显得有点急躁;一位身着白大衣、身材挺拔、始终面带微笑的男医生,在人群中格外显眼,他周边的人倒很安静,似乎急躁不起来似的。

等了3趟,笔者终于挤上去了去高层的电梯,下意识留意时间的间隙,白衣医生已经在安排着电梯里满满的人群了。“不着急,往前部站一点”“后面进来的先出去两个,电梯很快会下的。”

下了电梯,走进神经内科后,那位白衣医生疾步走在前面,快笔者一段距离。在笔者向护士询问刘新峰教授办公室的空隙,护士指向正走在前面的白衣医生。那时,笔者才知道,笔者将要采访的人在排队等电梯时早已碰面。

在整个采访过程,刘教授说的最多的是“这个问题可以了吗?”“我还需要补充吗?”在介绍学科新进展时,刘教授即使在时间安排非常紧张的情况下,还不断随手查找资料、PPT给笔者看他提及的医学术语、新理念。“我担心你回去写的时候,查找起来很麻烦,这样就方便了。”刘新峰教授边翻阅网页边说道。

采访前,笔者在脑海中想象过很多个版本刘新峰教授的样子,这个累累科研硕果、在神经内科介入学科叱咤风云、做了非常多开拓性工作的医学家是什么样子,而他和蔼可亲的一面完全出乎笔者的意料。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刘新峰,云卒中,科研,神经内科,患者,医生,临床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发表

相关推荐

赞+1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海报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领取解决方案 您还可以去留言您想解决的问题
去留言
立即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