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立医疗机构创新成果转化遇瓶颈 众专家都喊“缺人” | 博鳌·健康界峰会
“创新对于全世界、对于中国都具有特殊的意义。有效的创新一定是能在市场上实现价值。创新驱动强化不起来,那么高质量的发展无从谈起。”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药卫生科技发展研究中心规划监督处处长武治印点明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性。
那么,中国公立医疗机构的科技成果转化遇到了哪些瓶颈?如何帮助公立医疗机构推进科技成果转化?4月28日,在博鳌·健康界峰会 “公立医疗机构创新与成果转化”专场,来自政、企、医、研、资等各方专家为公立医疗机构创新成果转化指点迷津。
武治印:创新成果转化是双轮驱动
“科技成果转化说白了就是成果能够找到钱,钱能找到成果。”武治印表示,创新成果要落地,要产生市场效益。
他认为,创新成果转化是双轮驱动,它有技术、制度两方面要素。技术要素包括质量、效用;制度要素包括:产权、价格、市场。资本的融通一旦效率提高以后,可能科技成果转化会有一个新的局面。
武治印进一步分析说,科技管理的改革,一是解决碎片化,资源太分散的问题;二是解决科技与经济分家的问题。科技成果转化,落实在卫生健康方面的核心是两条:第一,强调科技成果转化对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第二,明确医疗卫生机构等有关单位要研究制定奖励和收益分配办法,完善职务发明制度。
龚启勇:人是原创的动力
在创新成果转化方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有什么秘诀?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副院长龚启勇揭秘:华西创新之路分为战略、管理、科技、临床四方面创新。
首先考虑的是组建一流的人才队伍,人是原创的动力。
第二,构建创新型现代化管理体制,从医院的运营管理方面保证精细化运营管理。
第三,在人才的基础上搭建协同创新的学科平台,这个平台对整个转化医学的研究推进比较全面,涵盖探索发现、临床研究、临床评估评价以及最后的推广和产业化。
最后在此基础上考虑如何激励创新。龚启勇介绍,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更多是以绩效、高效来评定技术的创新,创新的成果包括科技的价值、技术的价值、社会的价值、文化的价值和经济的价值。
陆刚:以服务养医,通过赋能加强供给侧
联想之星合伙人陆刚认为,多年来医疗健康领域投资的持续上涨,是因为中国的老龄化和市场需求。他带来“投资视角的医疗创新”为主题的分享。
在陆刚看来,一批缺乏创新力(差异化)或规模化竞争力的中小厂商将面临很大的生存压力;药械大厂将受到很大冲击,转型迫在眉睫。企业间的并购、合并,将加速行业洗牌。
创新,将成为头部企业跑出来的核心驱动力。他的基本判断是:中短期风险偏大,中长期会涌现创新型头部企业。
“中国医疗卫生体系最核心的症结就是供需严重失衡。而且在中国,医疗问题不是需求侧的问题,而是供给侧的问题。”陆刚提出,以药养医时代迅速退场,以服务养医的机制还远未建立。先破后立,省下的钱会花在服务上,医疗服务是增量市场,“+医疗”举步维艰的现状有望迅速改变。
最后,陆刚分享了联想之星的投资思路:高值耗材、诊断与设备、赋能于医生和医疗机构。
姜雪:举办创新转化大赛,营造创新氛围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成果转化办公室主任姜雪介绍,北医三院自2005年起,每年投入1000万元用于临床重点项目建设,当时就是从科学研究来解决临床问题的角度出发,促使项目推进。到2009年,北医三院进一步启动交叉学科的建设和发展。
随着这些需求的变化,以及医院战略、国家发展战略的要求,北医三院在此基础上提出研究型医院。“我们不单单让病人健康,还要弄清楚这里面到底有什么问题,看看病人恢复健康之后,能不能提炼出一些理论技术,培养出一些技术人才。”
在这个过程中,也伴随着创新转化大赛等手段营造的氛围,北医三院人也经历了从最初的做研究没意思,到做研究有点意思,到现在认为做研究可以真正解决问题的过程。
李晓清:早发现就得有手段发现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眼科中心副主任李晓清介绍了创新转化的实例--儿童视力自动评估系统的研发历程。对于婴幼儿而言,0~6岁是视力发育敏感期,而其中~3岁是关键期,极易受到各种眼病干扰形成弱视,导致终身视力缺陷甚至视力残疾。棘手的是,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又不会说也不会指,因此极易影响临床治疗。
“我们想早发现,早发现就得有手段发现,所以想研发这种工具。”李晓清说,开发这个项目持续很多年,最初的设计是通过一个图形自动捕捉儿童眼神,分析出视力值。这也能避免人工检查因疲劳或不熟练、责任心不强的检测错误。
李晓清表示,目前团队正在进行成果转化工作,“我们正不断听取意见把这个东西朝着成品化发展。我们特别希望它实现落地”。
纵刚:不耕地,不播种,是不可能丰收的
海盛知华知识产权服务公司总裁纵刚在发言中分析了 “如何破解科技成果转化难题”。
纵刚将科技成果转化比作“粮食丰收”,如果不耕地,不播种,是不可能丰收的。
他认为,科技成果转化也有自身的规律,必须按照流程。“发明出来要评估、培育和增值,要管理专利的质量,要进行市场的分析,要选择性的推广,要协调许可对象的评估,要进行交易的估值谈判签约,这些就是规律,每一步都得有足够的人才做。”纵刚由此总结道,复合型人才将成为这些步骤中衍生的一大需求。
在这方面,对比发达国家,中国科技成果转化、技术转移最核心的问题在于,该做的工作没有人才一步步去做。发达国家这类管理人员都是复合型专业化人才,在这方面中国基本是空白。
纵刚还引用了斯坦福大学的一句话:“不要让教授坐在谈判桌上。”这意味着必须有投入,建立专业化团队,管理好发明和专利的质量,做好交易,才能形成良性循环。
高峰对话:公立医疗机构如何搭建创新体系平台建设经验交流
全球健康产业创新中心执行主任王竟菁:
我们想做一个产业转化的平台,能够帮助临床的医生实现想法,通过我们找到可实施技术的人员,同时想依托院校给技术找到一个跟临床对接的出口。
江苏省人民医院科技处副处长李志光:
公立医院都面临这样的困惑和问题:我们的专业化团队是远远达不到这样的要求,就是在这样的体制下、这种环境下,我们怎样做好成果转化工作,我觉得后面的路很长。
腾业创投合伙人兼董事总经理孙敬伟:
医生更多是扮演一位专家和需求发现、产品验证的角色,而真正把这个技术和产品实现是需要很多交叉学科人一同完成的。
北航医工交叉研究院医工结合办公室主任刘岩:
医生、老师、政府人员下海创业很难的,得有想法和资源,但是缺少一个平台帮他干。
巴黎公立医院集团中国项目负责任鞠丽雅:
巴黎公立医院集团有专门的临床研究创新部,有专门的办公室叫OTTPI,就是技术转移和知识产权办公室。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