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附属医院如何协同发展医教产研 大咖们这样说 | 博鳌·健康界峰会
大学附属医院不仅承担着服务社会、服务百姓的医疗职能,还肩负着培养临床医学人才,示范专科建设以及科研创新发展的重任。面对行业发展需求和国家政策支持,大学附属医院如何推动医教产研四位一体协同发展?如何推进科研成果转化,与产业进行深度融合?又如何在此基础上实现国际化,助力全球共健呢?
为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4月26日下午,在2019博鳌·健康界峰会中国医学创新力论坛大学附属医院专场:一流医教产研团队打造分论坛上,来自国内外各大大学附属医院的大咖们进行了探讨。
新技术助力临床诊疗能力提升
从现代先进的技术包括AI、3D打印、医疗机器人、大数据等入手,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郑大一附院)副院长苟建军、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党委书记刘同柱和美国匹兹堡大学医学中心(UPMC)外科主任和教授Timothy Billiar首先分享了现代信息新技术在提升临床诊疗能力方面的作用。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 苟建军
苟建军认为,医院需要用高新技术提高老百姓在医院享受的医疗服务质量,但技术在提高临床诊疗能力的同时,可能还涉及费用的问题。他举例说,郑大一附院的手术机器人刚引入时,医院在赔钱,但本着即使赔钱也要把技术开展起来的理念,坚持下来,到现在郑大一附院已经将手术机器人运用到了微创外科、妇产科、泌尿外科等多个科室。“不怕做赔本,但是要把技术开展起来。技术的引领,不论是对患者的服务还是对科研大数据的总结,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只有新技术引领,才能体现医院的科技创新、科技驱动的能力,才能代表一家医院的医疗技术水平。”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党委书记 刘同柱
“安徽省立医院也在广泛使用新技术,特别是对AI的使用,从导诊服务到临床诊疗都在智能化,对电子云、大数据等在临床培训、监管控费方面的应用也在探索。”刘同柱表示。“AI负责诊疗的情况还会越来越多,将来AI和大数据可以替代80%的人工工作,同时能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让60%的医生有能力完成80%的工作。”
美国匹兹堡大学医学中心(UPMC)外科主任和教授 Timothy Billiar
AI和大数据在医疗中的使用已经是大势所趋,来自UPMC的Timothy Billiar重点介绍了UPMC对大数据的应用,并表示UPMC旗下40多家医院的信息化全都统一。这中间,大数据起到了关键作用。例如UPMC的EMR(电子健康记录)系统,在信息统一的基础上,对医生的临床诊疗、临床试验等具有很大帮助,不仅仅提升了医疗服务质量,而且通过数据分析,医生等科研人员还能发现其中的规律性,可促进医学创新。
技术的落地应用还得追溯到技术的研发,这一过程包括很多个阶段和环节,其中新技术的产业化是推进创新技术落地的重要阶段。
医教研与产业融合发展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副院长 龚启勇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副院长龚启勇用华西医院为例,在推进医教研和产业结合方面,华西医院科研部在2006年就设置了专门的转化医学部。其作用一方面是推进创新成果产业化,一方面是鼓励临床医生,特别是临床科学家,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因为要创新,首先最关键的是人,其次是平台。华西医院在平台的基础之上建立了比较成熟的转化医学技术链,包括前期研究、基础研究,临床前/后的实验以及最后的产业,在每个环节都有相应的平台支撑。这样做的好处是,一方面吸引人才,另一方面提高了医院的科研产出。
安徽理工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淮南市第一人民医院)党委书记、院长 杨立新
安徽理工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淮南市第一人民医院)党委书记、院长杨立新重点阐述了医工交叉的重要性。他认为,作为一家附属医院,要配合大学,从机制、专业上创新,让大学以附属医院为基地,创造出独特的课程,与工科融合。“医工交叉,不是光指具体的某一项事情的交叉,而是培养的医学生要具备工科思维、工科技能、工科专业知识,这才是真正的医工交叉。
石药集团副总裁兼石药集团抗肿瘤事业部总裁 卢利军
作为该论坛唯一的企业代表,石药集团副总裁兼石药集团抗肿瘤事业部总裁卢利军介绍,石药集团拥有完备创新研发体系,包括1700人的科研团队,此外还有各类技术平台,包括靶向技术平台、蛋白质定点修饰技术平台等。为促进医院科研创新成果转化,除了自研,石药集团还和很多机构包括科研院所进行深度合作,推进产学研结合的更多新产品上市。目前石药集团旗下30多家子公司,分布于全国十几个省份,还在国外拥有4个分公司,在研项目200多个,目标是希望把国外的新药以及关于靶点的创新引进国内。卢利军表示,做药和做人一样,要以高标准要求做好药,用创新撑起中国的制药工业。
医教产研团队的打造及助力全球共健
医院的创新成果转化、产业化离不开企业的大力支持,更离不开科研团队的努力。要如何打造的医教产研团队,助力全球共健呢?
苟建军认为,附属医院的构建,人才是支撑,医疗永远是医院的核心,科研是立柱。大学附属医院的协同发展需要这三驾马车并驾齐驱来提高医院的综合能力。
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副院长 张天夫
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副院长张天夫则强调学科带头人在科研团队中的重要性。他认为在选拔科研团队的时候,首先要制订标准,如人员配制齐全,年龄段要合理,尤其是要有年轻人,要有出国经历的人。其次科研团队要有明确的科研方向,而且方向要得到认可,即要有前期的基础例如基金支持。第三,要定期考核,要求有成果,如果很长时间没有一定的结果,对科研团队的总体发展很不利。最后一点是绩效奖励以及科研配套要有明确规定,这些都跟上才能保证团队的稳定,才能保证大家科研的动力不减。
北京大学首钢医院党委书记 向平超
与张天夫的观点相似,北京大学首钢医院党委书记向平超认为,如果没有一个很好的科研团队建设,是不可能参与国际化全球共健的。这个团队的建设可能不单纯是一个学科带头人,更重要的是完整的团队,并且团队里面要有年龄、层次等各方面的人才,包括有一些出国留学的人才,这样的科研团队才能持久,才有实现国际交流、全球共健的可能。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