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院士孙颖浩:迎接后基因组时代 外科医生要握起的不仅是柳叶刀

2019
03/28

+
分享
评论
李晨琰 / 文汇报
A-
A+
未来也许机器人就能去靶向精准杀死肿瘤了,那么外科医生将何去何从?

良医修良术!在人类与肿瘤过招的百年历史上,一代代医学专家拓荒前行,取得过很多彪炳战绩,但走进今天,谁也不敢说完全征服肿瘤。

今时今日,我们当如何看待肿瘤?是信奉“技术至上”,还是承认医学技术的局限,以医学人文之光来拓展救治病人的边界?希波克拉底誓言中有这样一段话:“我要牢记,医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温暖、同情和理解,可能比手术刀或药物更为有效。”高尚的医德与对人性的关照是全球从医人共同的核心品德。

融医学之严谨,于治疗之匠心,3月,一场医学与艺术的大戏“赛诺菲肿瘤治疗艺术高峰论坛”在上海拉开帷幕。名医大家共聚浦江,畅谈中国的肿瘤学进展与热点。

【人物名片】孙颖浩: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副会长兼泌尿外科分会候任会长,曾任亚洲泌尿外科学会主席、国际泌尿外科主席团理事、世界腔道泌尿外科学会常务理事、国际泌尿外科学会“卓越成就奖”、国际抗癌协会“AlexanderSavchuk肿瘤研究奖”获得者

去年,全球首个智能抗癌DNA纳米机器人研发问世。利用DNA折纸技术,纳米机器人就可在人体内自行找到供给肿瘤营养的靶血管,释放药物阻塞血管,从而“饿死”肿瘤。这项新技术被《自然-生物科技》(NatureBiotechnology)杂志第一时间刊发,随即令整个医学界眼前一亮。我们不禁要问:未来也许机器人就能去靶向精准杀死肿瘤了,那么外科医生将何去何从?

我认为,面对后基因组时代,面对当前基因编辑、基因治疗、靶向治疗、纳米医疗、大数据多组学等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外科医生确实需要实现一个大的转型!

从1909年丹麦遗传学家约翰逊(W·Johannsen)首次提出“基因”(gene)这个概念起,人们一直致力于通过解码基因来探究疾病的奥秘,并由此诞生了划时代的“人类基因组计划”。这一项伟大工程倾注了六国科学家十余年的心血,终于在2003年成功解密了人类全部基因序列(约61.7亿个“字母”)。尽管基因与疾病的内在关系之谜仍未揭开,但有专家认为至少我们已开启了“后基因组时代”的大门。

无论后基因组时代是否已到来,“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相关研究成果给生命科学带来的深刻变革,已促成生命科学领域的一场“思想解放”,给医学界带来了至深的影响:在该计划完成的10年后,有近5000种疾病的关键分子被鉴定,其中250种疾病由于分子机制的揭示,研发出新的治疗手段,大大推动了人类疾病诊疗的进程。2015年,在“人类基因组计划”启动25年之际,《自然》杂志总结了它给科学的六大启示:拥抱合作、数据分享、任务分解、技术优先、关注社会、大胆灵活。

把“拥抱合作”作为六大启示的第一条,标志着后基因组时代的医学将以合作为基础,外科医生切不可以独善其身。以前列腺癌研究为例,欧美的流行病学调研已十分详尽,独缺亚洲数据。2014年,由国内多位顶尖专家牵头成立的“中国前列腺癌联盟”携手亚洲其他国家的泌尿外科,共同完成了“ProstateCancerinAsia”(亚洲前列腺癌现状)的科学调研,为探究不同人种前列腺癌的差异奠定了重要基础。在未来,我深信类似的医学合作只会越来越密切,越来越广泛。

作为一名外科医疗工作者,我本人较早地介入大数据基因诊疗这一领域进行探索,我认为后基因组时代至少对外科医生有着两个方面的重要意义:首先,后基因组时代无疑将给现代外科带来浪潮式的变革。2012年,我和团队通过大规模人群和全基因组水平的筛查研究,发现2个新的中国人群前列腺癌易感基因位点,发表于《自然-基因》(NatureGenetics)杂志,这从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前列腺癌种族差异的遗传学基础。此外,针对前列腺癌不同的分子亚型特征,我们团队也开展了相关研究,如发表在《自然-医学》(NatureMedicine)杂志上的研究表明,联合应用两种靶向抑制剂可以逆转发生SPOP突变的这类前列腺癌患者的耐药。随着诸如此类基因密码更多地破解,将会促进分子生物学在疾病诊疗上的应用,甚至有望改写一些癌症诊断的金标准,为精准靶向治疗提供新方案,更有可能为现代外科带来技术革命。

其次,后基因组时代需要外科医生主动融入、深度参与。后基因组时代的发展主要得益于两项关键技术:基因组测序与生物医学大数据。这看似与手握“柳叶刀”的外科医生毫无关系,其实不然。如何深化对人类基因组的认识,并将人类基因组成果转化为临床应用,为提高人类健康水平、生活质量服务是后基因组时代生命科学所面临的主要挑战,而这便需要在临床一线工作的外科医生参与其中。外科医生可以获得丰富的生物样本,这是深入解读疾病与基因关系的关键源头,而最终的基因解读需要与完备的临床数据整合,才能使研究真正服务于临床。我们团队通过对中国人前列腺癌组织进行高通量深度测序研究,首次揭示了中国人群前列腺癌的基因组特点,进一步的国际多中心(包括:美国、欧洲、亚洲等)临床验证,发现了前列腺癌新型的分子分型指标,为临床诊疗提供了重要靶点,相关成果于2017年发表在《欧洲前列腺》(EuropeanUrology)杂志。疾病发生发展的机制与临床诊疗相匹配,最顶尖的科学技术与最精湛的外科技能相结合,才能为患者提供最有效的治疗方案。唯有如此,“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真正内涵和应用价值方能显现。

那么迎接后基因组时代,外科医生应当注意什么呢?我认为应摒弃五个方面的旧观念,即五个“不要”:

一是不要认为后基因组时代与外科医生无关,倘若只愿当“开刀匠”,不思考疾病的原因,终将被时代淘汰。

二是不要认为“一招鲜吃遍天”,未来的疾病分类很可能以基因为依据,不论癌变于何处,均能通过基因指导治疗,届时“一招鲜”反而成为制约发展的“一招废”。

三是不要认为自己掌握的技术是永恒,机械切割病灶不是外科的唯一方法,新型物理治疗在临床上已现曙光,外科医生要勇于跟上时代潮流,拿起新型“能量刀”。

四是不要认为外科医生永远“唱主角”,“基因+影像”已催生精准分子影像学,甚至能实现比手术刀更精准的微观分子治疗,外科医生要学会利用“影像刀”。

五是不要认为懂解剖就能医天下,后基因组时代,外科医生可能要盯着细胞甚至基因“解剖”,或将诞生更多使用生物“基因刀”的分子外科医生。

应该看到,技术在变、时代在变,外科医生确实要勇于转型,但关注点并非在于是否放下手术刀,而是如何更好地运用能量、基因等新兴技术服务医学、服务病患。正如鲁迅先生所言:“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无论什么时代,即便是后基因时代,真正优秀的外科医生都会发出最闪耀的光芒。

原标题:中国工程院院士孙颖浩:迎接后基因组时代, 外科医生要握起的不仅是柳叶刀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代表健康界观点和立场。如有内容和图片的著作权异议,请及时联系我们(邮箱:nanxingjun@hmkx.cn
关键词:
柳叶刀,孙颖浩,基因组,前列腺癌,外科,医生,医学

人点赞

收藏

人收藏

打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我有话说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评论

为你推荐

相关文章

推荐课程


社群

  • 医生交流群 加入
  • 医院运营群 加入
  • 医技交流群 加入
  • 护士交流群 加入
  • 大健康行业交流群 加入

精彩视频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剩余5
×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
打赏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