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认证 退出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88%大学生对乙肝充满恐惧 宣教工作仍需加强

原创 2019-03-17 07:52 陶美皊 / 健康界

关于乙肝,“一知半解”比“无知”更可怕。

据统计,全球约有2.57亿人是乙肝病毒携带者。我国是乙肝高发国家,乙肝病毒携带者将近9000万人。每年因肝炎导致的肝癌死亡人口约30余万。

乙肝对人类的危害不仅局限于生理方面,也包括心理方面。由于歧视现象的存在,无疑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精神负担,导致他们无法进行正常的工作与生活。

乙肝患者仍受歧视

虽然近年来国家出台了许多不得歧视乙肝患者和携带者的相关法规,但许多隐性或者心理上的歧视却依然存在。在这些歧视者中不乏一些高校大学生。比如在2015年,天津某大学一女学生在一次义务献血中被查出携带有乙肝病毒,学校为此安排其单独居住,在经历了同学的歧视和内心的纠结后,该大学生选择了在宿舍烧炭自杀,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为了解当前大学生对乙肝的歧视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延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周衍衡等对延安大学220名学生进行了随机抽取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该校大学生对乙肝的总体歧视率为8.64%,88.64%的大学生对乙肝呈恐惧心理,部分大学生对乙肝的传播途径和预防途径依然具有错误的认知(表1,表2);并且大学生的父母文化水平与乙肝歧视态度呈正相关。因此,在高校及社会中全面做好乙肝预防及宣传教育工作,完善大家对乙肝的正确认识和态度具有重要的意义。


公众对乙肝认识误区较多

要想正确认识乙肝,必须要消除以下几大误区。

误区一:乙肝病毒携带者就是乙肝患者

乙肝病毒携带者和乙肝患者并不一样。乙肝病毒携带者是指乙肝表面抗原(HBsAg)为阳性,且持续6个月以上,很少有肝病相关的症状与体征,肝功能基本正常的慢性乙肝病毒(HBV)感染者。而乙肝是指乙肝病毒检测为阳性,病程超过半年或发病日期不明确而临床有慢性肝炎表现者。

其实,有很多乙肝病毒携带者是没有传染性的,是否有传染性,需要检查乙肝病毒载量(HBV-DNA)的含量以确定传染性的高低。

误区二:乙肝容易传染,需要隔离

2015年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指出,乙肝病毒不经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播,日常接触,如握手、拥抱以及一起吃饭等无血液暴露的接触是不会传染的。因为乙肝主要通过以下四种方式进行传播:第一种是母婴垂直传播,大多数是由围产期、围手术期管理不严格造成的;第二种传播方式是血液传播,主要是通过输血进行传播;第三种传播方式是性传播;第四种是医源性传播,医学上很多侵袭性的操作行为都可能会造成乙肝的传播。另外,流行病学和实验研究也未发现乙肝病毒能经吸血昆虫(蚊子和臭虫等)进行传播。所以,一般的日常生活接触是不会传染的,无需隔离。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但是如果口腔有破损,比如口腔溃疡、牙龈出血等,与乙肝患者一起就餐或者接吻,不能完全排除有通过血液感染的可能性。如果家人有乙肝或者携带乙肝病毒,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不要共用剃刀、牙刷等可能接触到血液的工具,以防被传染。

误区三:一旦感染乙肝病毒,就不会治好

90%的正常成人感染乙肝病毒后,可以通过自身的免疫系统快速清除乙肝病毒,并且获得相应的抗体。仅有10%的人会成为慢性感染者,而慢性感染者中也只有5%的人变成慢性肝炎患者。

误区四:乙肝女性不能要孩子

建议患者去正规医院进行肝功能、乙肝五项、HBV-DNA、AFP(甲胎蛋白)、肝胆脾彩超等检查,判断乙肝病毒的感染状态。经综合评估后,只要肝功能正常,一般可以备孕。

对于HBsAg阳性的孕妇,应避免羊膜穿刺,保证胎盘的完整性,尽量减少新生儿暴露于母血的机会。

对HBsAg阳性母亲所生的新生儿于出生后要立即注射乙肝疫苗和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在1个月和6个月时分别接种第2针和第3针乙肝疫苗,其阻断效果可达到95%-98%;而对于HBV-DNA水平比较高(大于10 IU/ml)的母亲,仅用乙肝疫苗+乙肝免疫球蛋白还不能完全阻断乙肝的传播。中国工程院院士庄辉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建议,这类母亲在怀孕最后3个月要使用核苷(酸)类似物进行抗病毒药物预防,按照指南建议首选替诺福韦酯,因为其耐药发生率低、抗病毒力强。

注射疫苗是预防乙肝最好的方式

目前,注射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病毒感染最好的方式。国家要求每个出生的新生儿都要打乙肝疫苗,按照“0、1、6”月方案注射乙肝疫苗,即接种第1针疫苗后,在第1个月和6个月时注射第2针和第3针。其次,婴幼儿、15岁以下未免疫人群和高危人群(如医务人员、HBsAg阳性者的家庭成员、有多个性伴侣者等)也为乙肝疫苗的主要接种对象。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如果发生了意外,如皮肤破损处接触到了带乙肝病毒的血液,或与乙肝/乙肝病毒携带者发生了无防护的性接触,注射乙肝疫苗是避免乙肝病毒感染最好的方式:

1.如果没有接种过乙肝疫苗,要在24h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并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1针乙肝疫苗,于1个月和6个月时分别接种第2针和第3针乙肝疫苗。

2.如果接种过乙肝疫苗,但没有完成接种全程,也要在24h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然后补足全程免疫(补种完剩余针数)。

3.如果完成了乙肝疫苗全程免疫,并产生了乙肝保护性抗体,体内乙肝抗体滴度在10单位以上,不用处理;如果乙肝抗体水平较弱要再注射一次乙肝疫苗加强针。

4.如果完成了乙肝疫苗全程免疫,但没有产生乙肝保护性抗体,要在24h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之后注射1次乙肝疫苗加强针。

为确保安全,需要在6个月后抽血复查乙肝标志物。

长期规范治疗是延长生命的金标准

如果乙肝患者肝功能明显异常,HBV-DNA病毒含量高于104拷贝/ml,则需要及时进行规范、长期的抗病毒治疗,进而有效控制病毒复制,保证肝功能的正常。常用的治疗方法为药物治疗。目前在我国批准上市的药物有6个慢性乙肝抗病毒核苷类药物,分别是: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替比夫定、恩替卡韦、富马酸替诺福韦酯(TDF)及韦立得(TAF)。其中,乙肝新药韦立得是于2018年12月8日在我国上市的,这是5年来经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唯一乙肝新药。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在TFA上市之前,TDF是乙肝患者的首选药物。因为TDF具有抗病毒作用强,耐药率低等特点。同其他抗病毒药物相比,TDF的妊娠安全级别较高,也可以实现乙肝母婴阻断,保证宝宝的健康。但是它也有一定的副作用,比如会出现肾脏损伤的风险以及降低患者的骨密度。

而TAF恰恰能够减少肾损伤和骨密度的影响,服用剂量也仅为TDF的1/10。不过TAF在妊娠妇女中还缺乏临床试验数据,孕妇患者需慎用。

目前很多乙肝患者都做不到长期规范治疗,自我停药是最大的问题。如果一旦放任治疗,则可能会引起病毒耐药、病情反弹或复发,进而降低患者的生存期。因此,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醒乙肝患者要树立信心、保持耐心,遵从医嘱、积极配合治疗,并坚持定期检查,以确保治疗效果。


热门讨论:如果同事有乙肝,你还会与他/她一起吃饭吗?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5年更新版)[J].临床肝胆病杂志,2015,12:1941-1960.

[2]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3]周衍衡,杨宇童,王奇.大学生乙肝歧视态度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8,32(12):59-65.

[4]陈词.庄辉:中国慢性乙肝流行病学现状[J].肝博士,2018,01.

[5]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Global Hepatitis Report[R].Genera: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17.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大学生,乙肝,宣教,乙肝病毒,乙肝疫苗,携带者,患者,误区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发表

相关推荐

赞+1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海报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领取解决方案 您还可以去留言您想解决的问题
去留言
立即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