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上海人,我偏要如此骄傲
近日,上海创了一项纪录。
截至2018年,666万人成为上海家庭医生“1+1+1”医疗机构组合的签约居民,占上海常住居民的30%。在2018年中,有153万65岁以上老人得到免费体检,5万余张家庭病床被新建,超过90万人获得家庭卫生服务。据上海市质协用户评价中心的满意度第三方测评,88.91是社区卫生服务公众满意度评分,创历史最高。
也就是说,近9成的上海居民对这个城市的家庭医生很满意。
其中有老年人、孕产妇、儿童、残疾人、慢性病患者、精神障碍患者等。他们对上海家庭医生的服务表示骄傲。
傲人成绩背后,是上海自实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以来,对其机制的不断健全与创新。近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卫生健康委等14部门《关于加强本市社区健康服务促进健康城市发展的意见》(下称《意见》,点击蓝字可查看全文)的通知。从社区健康出发,促城市健康发展,上海一直在探索。不得不说,上海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建设有点厉害!
上海家医怎么能做到这么牛?
让家庭医生“奋不顾身”为患者提供服务,离不开上海市政府的有力扶持。
首先,一对互联网的“翅膀”拉近了医患的距离。上海的做法是,一边通过宣传让居民对家庭医生的工作逐渐清晰,一边通过“云端”让患者的签约服务“触手可及”。2018年3月,由 5 位家庭医生本色出演宣传片《在你身边》,幽默诙谐又戳中泪点的风格,在荣获了“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第三届国际微电影展映优秀作品”奖的背后,实则进一步让社会各界增进了对家庭医生的认识。
不仅如此,上海市在2018年进一步落实签约居民预约就诊、优先转诊、便捷配药、优先家庭病床等服务举措。一部手机让家庭医生对患者的健康关怀“近在咫尺”;一个处方减少居民奔波于大医院的配药取药;两个50%”促使双向转诊的便利;多方分层使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儿童、孕产妇等特殊群体,享受到服务的人性化与个性化。
为了激发家庭医签约服务的主动性,上海更是有真金白银的奖励。2018年正式实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费,按照每位“1+1+1”签约居民10元/月的标准,根据“有效签约”“有效服务”和“有效控费”考核后向家庭医生团队支付。为了吸引更多人才,上海已经将全科医生作为“实用型紧缺人才”,在招录上给予政策上的优待,更让职业生涯发展通道畅通。
毫无疑问,家庭医生服务做得“风生水起”,背后有着各类资源的整合与支撑。通过科室共建、全专科联合门诊、带教示范等形式,加强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平台。通过远程会诊、远程心电诊断、远程影像诊断等服务,不断提升家庭医生服务能级等等。
在《意见》关于“加强社区诊疗服务”中,着重说明加强家庭医生与区域、专科医联体之间的联动。
加大专科门诊、专家门诊资源向社区倾斜力度,在二三级医疗机构内,建立对家庭医生转诊签约居民“优先预约、优先就诊、优先检查、优先住院、优先会诊”的工作机制。推进远程会诊网络建设,促进区域检验、病理、影像、心电、消毒供应等资源整合,扩大优质医疗资源对社区尤其是农村地区辐射效应,提高居民在社区获得诊疗服务的同质化水平。
服务也有“私人订制”
随着长宁区社区卫生改革的推进,家庭医生在上海天山白领商圈内小有名气。
2016年,天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天山路街道社区党建服务中心一拍即合,共同创建“白领医小时”服务品牌。家庭医生工作室团队拿出“绝活”,利用每周三午间时间,为白领提供全科咨询诊疗、中医诊疗、火罐理疗等健康服务,也因此其成为了“上海市群众最喜爱的社区志愿服务项目”。
这是上海家庭医生服务模式与执业方式的新探索,不仅服务于居家中老年人群,还走进写字楼中的上班族。除此之外,对接职业人群的健康需求,非但拓展了家庭医生功能社区服务的探索范畴,更为家庭医生多点执业搭建平台。
除了天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白领医小时”,长宁区多家社区也在探索多点执业、开发更多健康产品对接居民实际需求。例如,虹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妇幼保健中心、华阳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适宜技术、新泾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看守所健康驻点等项目纷纷上线。
不难发现,家庭医生的多点执业也在《意见》中也得到认可。
鼓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家庭医生工作室等面向居民的服务载体,探索家庭医生通过多点执业方式参与各类社区健康服务,拓展服务范围,延伸服务场所,建立灵活多元的服务模式。推动社会办家庭医生服务发展,培育一批社会办全科诊所品牌,制订基于居民个性化需求、有特色的服务包,提供错时门诊、上门诊疗、居家康复护理等服务,满足居民个性化、延伸性的家庭医生服务需求。
与此同时,文件中也更强调了“加强功能社区医疗卫生服务”。
根据楼宇、企业园区、学校、机关事业单位等不同功能社区人群健康需求,针对功能社区人群年龄相对较年轻、活动相对集中等特点,充分依托所在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功能社区内设医疗机构,通过整合商业健康保险、社会健康服务机构等资源,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将健康服务逐步延伸至功能社区。
对学生和老人亦有同样说明,即完善学校年度健康体检制度,将学生健康档案纳入居民健康账户,逐步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在校学生;做实与养老机构、社区托养机构签约服务全覆盖,提供基本诊疗、公共卫生、康复、护理、家庭医生、技术指导与培训等服务。
2020年的上海家医服务会怎样?
社区是城市基本单元,也是居民日常生活的主要场所。获得方便快捷的社区健康服务,不仅是广大及居民的共同需求,也是打造健康城市的重要路径。
《意见》主要明确了七大主要任务:社区健康服务内容、加强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加强社区健康老龄服务、加强社区健康宣传教育、加强社区体育健身服务、加强社区健康环境打造、加强“互联网+社区健康服务”建设。
到2020年,上海计划初步形成社区健康服务多元化供给格局,促进社区健康服务城乡统筹发展,建立基本完善的社区健康服务体系。初步实现居民拥有一个健康账户,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每个家庭,居民在社区可享适宜、综合、连续的整合型健康服务,居民健康责任、健康意识与健康素养得到有效提升,最终达到打造健康社区,推进健康城市建设,促进社区居民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不断提升的目标。可见,上海的“大健康”理念无处不在。
而推进家庭医生签约,作为当下我国分级诊疗制度下的重要一环,也会为我国医疗行业带来了更多的模式创新。
此次上海印发的《意见》中,“家庭医生”的字眼被提及20次,更多工作也在围绕“家庭医生”这一主体,向外延伸并衍生出了更多“触角”,例如在线问诊、慢病管理、饮食调理、居家养老……可以看到的是,家庭医生签约措施的实施,已经带来了大量的市场机会。
互动话题:
你们的家庭医生值得点赞吗?留言区见↓
(本文综编自中国上海门户网站、医学界、上观新闻、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官网等相关报道。)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