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医院的2018:3项成果转化背后的故事
过去一年,可谓医疗机构纷纷破茧,收获创新转化成果的开局之年。
作为北京地区的标兵,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下称北大医院)在2018年奏响了一场创新大赛,推动了3个创新项目的专利孵育和转让。
年末之际,医学创新评论特意到访北大医院科研处,寻找医院成果转化背后的故事。
2018:建机制树规范
2018年对于北大医院的创新转化工作来说,主要有三件大事。
第一,是北大医院开办了首届转化医学创新大赛。
2018年7月,六个创新项目在这场比赛中各展风采,走向市场。说起为何办比赛,医院科研处表示,近几年医院开始重视医学创新后,专利数量直线上升,近三年申报专利300余项,授权专利200余项,已经积累了一定数量可供转化的专利;这些具有理论创新和技术创新的专利,一旦能转化,能改进临床的诊疗水平,所以医院期望借助转化医学创新大赛,一是遴选推荐优质项目,二是向产业界释放创新合作的讯号,三则对院内专家起到示范引领的作用。
第二,是北大医院设立了专门的孵化基金。
由于传统科研经费的资助范围更多还局限在理论研究方面,偏于应用的创新项目很难获得充分资助,北大医院便有了成立基金的想法。基金成立后,采取科研立项的方式,资助发明人开展样品试制、扩大化工作,加速转化进程。
第三,是北大医院对接了专业的转化服务机构。
在中国医学创新联盟(CMIA)的帮助下,医院不仅举办了北大医院首届专利推介会,还推进建立了专利转化平台和标准流程,打通了成果转化的瓶颈环节,制定了科技成果转化办法,规范了专利开发转化流程,“相当于请专业的人来做专业的事情,提供专业的服务。”
目前,北大医院的专利应用转化已经形成常规,医院的创新项目不再局限于纸面,也不再是自己闷头苦干,而是“能从实际中来,再回到实际中去”。
进展:推动3项技术转让
新的管理办法和平台一上线,北大医院就完成了3项专利转让,还有部分专利已经和外部合作成立专门的公司进行开发。
以腔内清洁棒为例。自2018年10月完成转让以来,该产品已经应用于临床,且广获好评。
这款清洁棒是医院泌尿外科的创新项目,适合于腹腔镜手术,既能吸收术野中多余的液体、维持术野清洁,也可以夹持住清洁棒并将清洁棒按压在渗血部位,对渗血部位进行压迫止血,还可以利用该清洁棒推开遮挡术野的脏器和组织以及钝性分离,巧妙解决了传统使用吸引器和纱布不易维持术野清晰的痛点。
在北大医院,医学创新转化工作由科研处负责执行,主管科研的副院长统筹管理。
负责这项工作近10年时间,北大医院科研处工作人员对变化感受深刻。“以前就是统计报了多少项专利,现在不一样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科技创新的高度重视前所未有,形成了从思想到战略到行动的完整体系,各医院的重视程度都非常高,大家真的在把医学创新转化当作一项事业来做。”
同时,科研人员的需求非常热烈,呼之欲出。配合政策引导和环境变好,不仅科研人员放开了手脚,资本也找到了与创新项目的绝佳结合点。“只要拿得出想做事的魄力,找到专业的人才和机构辅助,一定能把这个事情办好。”
未来:打造转化特色
但困难也还存在。
首先,申请专利的热潮过了以后,如何将其应用到临床仍需探索,工作人员坦言,“现在大家都在寻找对接转化的渠道”。
自媒体给了医院灵感。据了解,北大科技开发部门设立微信公众号,推广北大的优秀发明项目,每个推出的项目都会得到许多厂家的积极反馈和联系。“在自媒体时代,如何把医院的专利推出去让大家知道,可以尝试更多新方法。”
其次,医疗行业的创新技术门槛高,进入的门槛也高,不容易引起产业界关注。
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培养和激发医护工作者的创新意识,从理论创新、源头创新,也要结合医院的学科特色,创造具有突破性或普适性的产品。
据医院科研处介绍,已获公示将建立“皮肤病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的北大医院,接下来会依托该中心,打造整个医院的临床研究中心和临床研究体系。
“总的来说,2019年,我们会探索一条符合北大医院特色的创新转化之路。”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