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清风起云涌的“互联网+医疗健康”| 2018医改考(二)

2019
01/02

+
分享
评论
郝兰兰 / 健康界
A-
A+
2019年,“互联网+医疗健康”或将迎来集中建设期,这些政策红利与市场爆发点最受关注>>>

新政策激活新市场。这是2018年“互联网+医疗健康”的概貌。

该领域由观望到火热,重大转折点出现在2018年4月28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下称《意见》)。紧随其后,15省(直辖市、自治区)的“互联网+医疗健康”实施意见相继出台,省级互联网医疗服务监管平台亦破土动工。

一个普遍的观点是,2019年“互联网+医疗健康”将迎来集中建设期。

政策明朗 需求明确

2018年伊始至岁末,“互联网+医疗”从未淡出公众视野。

2018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在医疗等多领域推进“互联网+”进程。4月11日,李克强赴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远程会诊中心,调研远程医疗运行情况。次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再提发展“互联网+医疗健康”。

得益于各种“春风”,2018年4月28日,“互联网+医疗健康”的纲领性文件出台,长期处于模糊地带的定义、模式等得以明确。

特别让业内眼前一亮的是,《意见》明确了医疗机构通过互联网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的合法性;确定了互联网医院的组成形式和业务范畴;确认了互联网医疗服务可纳入基本医保报销范围;肯定了医疗机构、药品经营企业委托第三方机构配送部分药品的合法性。

当然,也有人建言,互联网医疗服务的安全如何保障?互联网医院的准入标准该如何界定?亟待配套性文件集中回答。

转眼到2018年9月14日,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一次性出台3个文件:《互联网诊疗管理办法(试行)》《互联网医院管理办法(试行)》《远程医疗服务管理规范(试行)》。互联网医疗领域的模糊概念、实践合法性等均能从中找到答案。

比如,不得对首诊患者提供互联网医疗服务;医师可为部分常见病、慢性病患者在线开具处方;互联网医院需依托实体医疗机构建立;互联网医院内发生的医疗事故担责主体是实体医疗机构;远程医疗包括远程会诊、远程诊断等服务内容……

当政策地基打好之后,各省纷纷行动。

健康界不完全统计,截至2018年12月23日,全国已有15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出台“互联网+医疗健康”相关文件。遵循国家版框架的同时,地方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了细化指标。

资本涌入 市场布局

政策驱动下,传统的互联网医疗模式纷纷寻找转型之路,互联网医院建设跨入井喷期。

依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三十七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6年之前,互联网医疗应用场景主要包括医疗信息查询、网上预约挂号、网上咨询问诊、网上购药、运动健康管理等。经历“寒冬期”的大浪淘沙,互联网医疗产业变得日益冷静。

随着2018年各种配套文件出台,专家预测,多种医疗服务新模式或将崛起。比如,互联网医院、远程医疗、“互联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互联网+药品供应保障”服务、“互联网+医保结算”服务,以及“互联网+医学教育”、“互联网+人工智能”服务等。

——互联网医院

互联网医院的发展,直接受益于2018年国家政策导向。

2016年,我国互联网医院建设数量是36家。2017年这一数字升至87家。根据《2018-2022年中国互联网+医疗行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上下卷)》不完全统计,截至2018年3月,全国互联网医院数量已达到95家。互联网医疗四大文件出台之后,动脉网蛋壳研究院的统计显示,截至2018年11月,全国落地运营的互联网医院已达119家。

数量翻倍的同时,互联网医院的执业范围不再局限于在线咨询等医疗外围服务,而可以在实体医院基础上,运用互联网技术提供安全适宜的医疗服务,允许在线开展部分常见病、慢性病复诊。医师掌握患者病历资料后,允许在线开具部分常见病、慢性病处方,以及开展远程医疗、健康咨询、健康管理服务等。

——互联网诊疗

2018年,国家对互联网诊疗范围作出明确规定:医疗机构利用在本机构注册的医师,通过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开展部分常见病、慢性病复诊和“互联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据健康界了解,部分互联网医疗公司已经在布局基层医疗市场,发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曾经,“互联网+”在医院的优势更多体现在改善医疗服务环节,如预约挂号、在线缴费、线上查询检查检验结果……如今,在诊前、诊中、诊后和健康管理等多个场景,都可以找到“互联网+医疗”的结合点。

通过远程会诊平台,医生能够为远在他乡的患者开展医学影像、病理诊断;通过互联网医院平台,医生可以为身处家中的慢性病患者在线复诊;通过院内信息系统,药师可随时审核医生开具的处方;借助第三方平台,医院内的医疗大数据被挖掘开发……

——互联网+人工智能

当“互联网+”与人工智能碰撞,给医疗行业带来的变化可谓翻天覆地。

据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人工智能在大健康领域的应用场景主要包括智能影像诊疗、药物挖掘、健康管理、医疗数据挖掘、导诊机器人。

一位病理科医生告诉健康界,人工智能代替医生的言论必须抨击,但不能忽略人工智能对医生的辅助作用。该医生表示,人工智能不仅能够提高影像科医生的读片效率,还能够发现医生难以察觉的“现象”。

尽管医疗人工智能的潜力正不断被开发,但相较于互联网医院与互联网诊疗,其面临的门槛更多:高质量的数据壁垒如何打破?患者隐私如何保护?伦理观念如何达成共识?等等。

配套不足 仍待完善

尽管互联网医疗健康产业在2018年发展迅猛,但监管、价格、支付等问题仍需出台配套文件,给予市场更多探索的空间和时间。

据健康界了解,目前,四川、山东两省已建立互联网医疗服务监管平台。2018年12月,银川市宣布建立互联网医院监管平台。可以预见,省级互联网医疗服务监管平台将在2019年迎来建设高潮。某互联网医疗技术公司向健康界透露,很多公司都在紧盯这块“肥肉”。

除了监管问题,目前互联网医疗服务价格体系亟待完善,医保报销也急需解决。

以远程诊疗为例,尽管部分省市出台了定价标准,但差距较大,从几百元到上千元不等。按照国务院医改工作部署,计划出台互联网诊疗收费政策,并将符合条件的互联网诊疗服务纳入医保支付范围。目前这一政策尚未出台,或将成为2019年互联网医疗行业的重要期待。

2018年初,前瞻产业研究院曾预判2018年互联网医疗发展趋势:一是资本将在问诊领域投入更多人财物;二是医疗AI可能面对去泡沫化过程;三是家庭医生/私人医生等形式的健康管理将迎来政策和市场红利;四是医疗机构自身可能进入互联网医疗领域。

事实上,这四点预测均已在2018年有迹可循。2019年是否会持续深入拓展?拭目以待!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本文为健康界原创,任何机构或个人未经授权均不得转载和使用,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关键词:
风起云涌,医改,健康,人工智能,互联网,医疗,医院,医生

人点赞

收藏

人收藏

打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我有话说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评论

为你推荐

相关文章

推荐课程


社群

  • 医生交流群 加入
  • 医院运营群 加入
  • 医技交流群 加入
  • 护士交流群 加入
  • 大健康行业交流群 加入

精彩视频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剩余5
×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
打赏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