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 医药产业400倍增长之路
1978年,据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白皮书显示,中国整个医药工业销售为72.8亿元;截至2017年底,据工信部数据,中国医药工业总销售收入已经达到2.96万亿元。40年,400倍增长。
1978-1987 改开试水
外资企业初进中国,本土企业试水承包。
• 1980年8月2日,我国第一个合资制药企业——中国大冢制药有限公司成立,医药行业拉开开放的序幕。
• 1982年-1987年,中美上海施贵宝制药、无锡华瑞制药、中美天津史克制药、西安杨森制药等合资药企相继成立。
• 1983年,安徽繁昌制药厂34岁的女助理工程师朱国琼等八名青年在制药厂连年亏损的状况下,承包立下责任状,后仅9个月该厂盈利就超过承包前9年盈利总和的一倍。
• 同年,我国最大的制药企业华北制药厂开始建立经济责任制,并配套试行新制度——厂职代会负责对厂长王汝霖逐月考核,决定奖罚;职工监督考评厂长,开创行业之先河。
• 1986年8月,以东北制药总厂为龙头,16个企业组成的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的横向经济联合体——东北制药企业集团在沈阳成立,成为我国医药行业第一个企业集团;其后医药行业掀起联合、兼并、重组的浪潮。
• 1987年1月,由重庆桐君阁药厂、重庆中药材公司等14家中药工商企业组成了我国医药行业第一家股份制企业---重庆中药股份有限公司;其中,国家、企业和个人股份占比分别为67:28:5。
1989-1997 万象更新
外资巨头纷纷来华,国内企业踏出国门。
• 1988年,桂林制药厂与澳大利亚星加化工公司在澳洲合资建厂,工厂从1990年3月投产仅两年多即收回投资。
• 1989年起,辉瑞在大连、苏州、无锡等地先后建立制药厂。
• 1993年,阿斯利康正式进入中国;1994年,拜耳成立拜耳中国;同年,罗氏成立合资企业上海罗氏制药;1995年赛诺菲(杭州)制药公司成立。外资巨头纷纷来华。
• 1993年6月,哈药集团完成股份制改造后在上交所上市,成为全国医药行业首家上市公司。
• 1995年的5月1日,深圳三九药业广告登录美国纽约曼哈顿时代广场,成为国内企业第一人。
• 1997年12月,山东新华医药集团与鲁抗医药集团合并成立“新华鲁抗集团”。国内企业做大做强趋势初显。
1998-2007野蛮生长
国内巨头合纵连横,市场力量开始显现。
• 医药企业逐步由联合走向兼并重组——先后有双鹤药业并购滨湖药业、牡丹江药业等12个企业,太太药业控股丽珠药业,清华博奥控股万东医疗,华立集团控股昆明制药,清华紫光控股湖南古汉,中国华源集团控股上海医药集团,同仁堂集团与香港和黄集团成立合资公司等。
• 2003年1月,央企和民营企业在资本层面首次进行了合作——国药集团与复星高科共同出资组建了国药控股有限公司;
• 2006年底,河南中原制药厂这一“医药航母”因负债达53亿元而宣告破产;2009年3月,曾被称为制药“四大家族”之一的国有太原制药厂,因负债4亿多元,破产清算。企业依靠政府扶持的好日子一去不返。
• 2007年2月,三生制药在美国纳斯达克挂牌上市,成为第一家在纳斯达克上市的中国生物制药企业。两个月后,先声药业成功登陆美国证券市场,成为中国大陆第一家在纽交所上市的化学生物制药公司。
• 2009年8月,曾为国内最大制药企业的华北制药,因经营不善、利润大幅下滑等原因,其集团100%产权被整体划转给冀中能源。
2008-2018 大浪淘沙
巨头跑马圈地,市场更需理性。
• 2008年,华润正式重组收购了三九集团,成立华润三九;2009年,上海医药、上实医药、中西药业“三合一”重组为新上药。
• 2010年,国内最大的民营医药商业巨头九州通2010年A股主板上市。同时,国药、上药、华润、九州通等巨头都加速跑马圈地。
• 2013年,药明康德斥资1.63亿美元全资收购了美国艾普科技实验室服务公司,拿下海外并购第一单。
• 2015年,人福医药投资3亿元在马里投建了西非的第一座现代化工厂;2016年,人福医药5.5亿美金购两家美国药企。
• 2015年起,药明康德、迈瑞医疗、海王星辰先后从美国退市。
• 2017年,海正辉瑞的股权被辉瑞转手,辉瑞和海正因理念差异结束5年合作,宣布分手。
• 2018年4月,药明生物宣布未来五年内在爱尔兰敦多克市总投资3.25亿欧元。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