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岁男童虐杀亲母 惨案本可避免 却因为……

2018
12/16

+
分享
评论
孙小杰 / 健康界
A-
A+
一个年仅12岁的孩子,是什么样的心理让他残忍杀害亲妈,又在事发之后淡然自若?这种心理是与生俱来?还是后天所致?

老汉倚着墙坐在床边,目光呆滞。12月3日他看到女儿倒在血泊中,身上被砍20多刀,那一幕在他脑海里怎么挥也挥不去。他不明白女儿怎么一下子就没了,他更不明白虐杀女儿的,竟然是只有12岁的亲外孙吴某……

事发后,当问及吴某“为什么要杀死妈妈?”,他左右瞥了一眼,显得若无其事,在承认自己做错后,又微微动了动嘴唇:“我又没杀别人,我杀的是我妈。”

一个年仅12岁的孩子,是什么样的心理让他残忍杀害亲妈,又在事发之后淡然自若?这种心理是与生俱来?还是后天所致?有精神科专家认真看过孩子表情后认为,吴某弑母的惨案很可能是由其反社会型人格障碍造成,而惨案本可能会避免。

混迹人间的魔鬼:反社会型人格障碍者

苏姗·福沃德在《他其实在骗你:如何识破男人的谎言》中曾讲述过这样一个寓言故事。

一只蝎子想要从河的一边去往另一边,可他不会游泳,于是他恳求正巧路过的青蛙背他过河。青蛙说:“不行,如果我一游到对岸,你不需要我了,把我蛰死怎么办。”

“我发誓,我绝不会这样。”蝎子信誓旦旦地向青蛙做保证,“我真的需要去河对岸,如果你能帮我,我会铭记你的好的”。

尽管青蛙仍有些疑虑,但他还是背起了蝎子,纵身一跃,游过了河。可就在爬上陆地的一刹那,蝎子却把尾巴狠狠扎进了青蛙的皮肤,释放出毒液。当青蛙满是惊讶地望着蝎子:“你为什么要这么做?”

“因为,”蝎子非常平静,“这才是我的本色啊”。

巧舌如簧、冷酷无情、自私自利、撒谎成性,就像这只蝎子一样,反社会型人格障碍者亦是如此。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又称无情型人格障碍或社会性病态,是对社会影响最为严重的类型。特征是高度攻击性,缺乏羞惭感,不能从经历中取得经验教训,行为受偶然动机驱使,社会适应不良等等。简单来说,反社会人格障碍患者是“高度自恋的情感淡薄者”,这种人缺乏一般人所具备的道德良心自我审查机制。

而根据案情报道,吴某是在无预谋的情况下,因不满母亲管教抽烟,怀恨在心,持刀将母亲杀死。并非常残忍地砍了亲生母亲整整20余刀,刀痕遍布全身:左手、后脑勺、脖子、右手……

杀死母亲后,他冷静地将案发现场的二楼卧室门反锁,把身上的血迹清理干净,又把刀扔到屋后鱼塘,还以母亲的语气回复了多条微信,为自己向学校请假。甚至,还从容不迫地回答了外公的询问。

假使我们每个人都会因自己做过的事而产生“个人属性标签”,那么吴某必然逃不掉“虐杀”“冷酷”“谎言”“无悔过”“冲动”“情感淡薄”“缺乏良心自我审查机制”。显而易见,这些标签与“反社会人格障碍者”的特征相对应,他们把他径直指向了“反社会人格障碍者”的类别。

事实上,由反社会人格障碍者发起的惨案并不少见。

骇人听闻的上海“冰柜藏妻”案,凶手朱东因琐事杀害了自己的新婚妻子,将她的尸体藏在家中的冰柜中长达三个月之久。并在事发后照常生活玩乐,时常出去旅游,在家的时候就去楼下遛狗,邻居都表示他看上去没有什么不正常,神情自若,还和别人有说有笑。

曾震惊全国的甘肃省白银市连环杀人案主角高承勇在 1988 年 5 月至 2002 年 2 月期间实施强奸杀人案 11 起,共杀死 11人。而犯罪原因只是“不杀人,我心里不舒服。”

人间本无地狱,却有恶鬼,这些毫无良知,情感淡薄,又擅长伪装的反社会型人格障碍者就是混迹人间的魔鬼。

如何识别身边的反社会人格障碍者

哈佛大学知名临床精神病学专家玛莎·斯托特博士凭借25年的临床经验,曾在《当良知沉睡:辨认身边的反社会人格者》中写过:“如果一个人一直在作恶,或者行为极度恶劣,但却总在你面前装出一副可怜相来博取同情,这就向你发出一个警示信号:他极有可能就是没有良知的人。”因为反社会人格障碍者们知道,“好人会放过一个可怜的谋杀犯,如果他们想要继续他们的游戏,不管什么游戏,都该不断地装可怜。”

此外,以下特征中,反社会人格障碍者至少会占三点。

1.无法遵守社会规范?

2.惯于欺骗和操控他人?

3.行事易冲动,无法提前做出计划?

4.易怒,具有攻击性?

5.毫不顾及自身或他人的安危?

6.一贯不负责任?

7.在伤害、虐待他人或偷窃他人东西之后毫无悔意?

惨祸 本可避免

研究表明:反社会人格障碍患者的成因除了一些先天因素之外(如遗传、脑神经等因素),与之关系最密切的因素就是家庭环境,诸如家庭经济地位低下、家长不负责任、父母婚姻严重不和谐、缺乏父母关爱和照顾、受到暴力惩罚或忽视等。

林肯曾说:“我之所有,我之所能,都归功于我天使般的母亲”;而吴某在被问“为什么要杀死妈妈”时说:“妈妈不好”。

发布在《犯罪与改造研究》上的一篇文章曾对北京市监狱的 3000 名服刑人员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服刑人员12 种人格障碍中反社会人格障碍与童年创伤经历特别是虐待经历,相关性最强。

国内研究者俞蓉蓉( 2011) 研究表明,不良的父母教养方式特别是双亲的低关系、高自主性控制会严重阻碍正常社交能力的培养,是认知扭曲、刺激寻求、冷酷和行为不良等与反社会人格相关特质得以发展的危险因素。

而反观吴某的家庭,却会发现这几个标签赫然在目:自幼与父母分离;爷爷奶奶散养式教育;严重缺乏父母关爱照顾;常受母亲暴力惩罚;在家中受忽视;家庭经济状况差。

想必,如果吴某的父母能够多给予吴某一些关爱和引导,能够对孩子多一些宽容与理解,能够把对小儿子的关注分一些给吴某,或许惨剧可以避免。

虐杀亲母的吴某无疑是行走在人间的魔鬼,但魔鬼的形成却绝非瞬息之间。我们无法逆转时间去阻止灾祸发生,但却可以以其为镜,思考而后有进。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本文为健康界原创,任何机构或个人未经授权均不得转载和使用,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关键词:
惨案本,亲母,男童,障碍者,人格,吴某,蝎子,青蛙

人点赞

收藏

人收藏

打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我有话说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评论

为你推荐

相关文章

推荐课程


社群

  • 第九季擂台赛官方群 加入
  • 手术室精益管理联盟 加入
  • 健康界VIP专属优惠 加入
  • 健康界药学专业社群 加入
  • 医健企业伴飞计划 加入

精彩视频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5秒后自动关闭

您已认证成功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忽略 去看看
×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
打赏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领取解决方案 您还可以去留言您想解决的问题
去留言
立即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