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全球“高被引科学家”龚启勇:临床科研应以解决患者难题为己任
日前,科睿唯安(Clarivate Analytics)公布了2018年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单。中国大陆入榜人数较2017年有大幅提高,达482人次,居全球第三。美国高被引科学家数量为2639人次,居全球第一;英国546人次,居全球第二。对比往年,2018年的高被引科学家名单还新增了跨学科领域。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副院长龚启勇入榜,入榜学科领域为“交叉学科”。为此,健康界对龚启勇教授进行了专访。
图 龚启勇教授入围“高被引科学家”名单
聚焦“精神影像”
龚启勇教授告诉健康界,他非常荣幸能够入选2018年全球高被引科学家跨学科名单。这是对他工作的认可,一方面说明精神影像这一交叉学科新领域已成为国际学术界的热点,同时更表明相关学科如放射影像医学、脑神经科学、临床神经和精神病学、应用心理学等学科相关领域专家对这一领域快速发展的广泛关注;更会激励他继续从事精神影像学科的研究以推动相关领域的发展。龚启勇教授介绍到,他研究的聚焦点在“精神影像”(首次由中国人提出,被载入国际放射百科全书)上,主要对重型精神疾病作系统且深入的磁共振研究。
诊断精神疾病不能仅凭感觉
以往精神疾病的诊断主要依赖患者主述及医生的经验,但是龚启勇教授认为,诊断精神疾病不能仅凭主观感觉。临床量表评估患者病情存在很强的主观性,而且部分患者可能隐瞒病情和存在描述症状不准确的情况。因此,医生在临床上急需客观的指标用于精神疾病的早期诊断、风险评估及治疗方案的选择。
虽然许多影像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脑疾病的检查,但是现有的磁共振成像技术还无法对精神疾病患者的脑异常进行定量分析,更无法精准的发现精神疾病患者的脑功能改变。而新兴的磁共振技术如多模磁共振技术能够提供大脑精细结构、功能状态等多模态信息,可为精神疾病的诊断、评估和预后判断提供客观的影像学依据。
目前,华西医院已经初步开始将多模磁共振成像技术的研究成果用于辅助精神疾病患者的诊疗。
国内领先技术——精神影像技术链
当被问及其团队领先科研技术时,龚启勇教授告诉我们,精神影像技术链就是由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精神影像研究团队率先提出并建立的。此技术链是一个适用于精神疾病脑结构与功能状态研究的标准化流程,包括采集链、质控链、解析链三个环节:
①采集链:针对不同患者设计个性化磁共振扫描方案,采集高精度磁共振图像;
②质控链:磁共振扫描前序列优化、扫描中实时监控以及扫描后安全评价;
③解析链:采用计算机软件分析影像数据,从中提取并分析精神影像表征,基于这些表征,对精神疾病进行判别、分类、症状预测以及疗效评价和指导临床干预。
图 精神影像技术链的个体化应用
精神影像技术链不仅解决了传统影像诊断不能满足精神疾病个体化诊疗的问题,还率先实现了精神影像的初步临床转化应用,填补了影像技术在精神疾病检查中的空白。因此,其研究成果获得了 2017 年度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
科研应以解决患者难题为己任
龚启勇教授介绍到,他之所以研究精神领域,是因为目前精神疾病患病率及复发率较高,自杀率也高,但是治愈率极低。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在世界疾病负担排行榜前 5 位的疾病中,有 4 类疾病都是精神疾病(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物质滥用和双相情感障碍),这些疾病的社会负担已经超过了肿瘤疾病和心血管疾病。
龚启勇教授表示,医生应该以解决患者难题为己任,患者就是他搞科研的最强推动力。即使科研路上艰难险阻,他都有信心带领自己的科研团队砥砺前行,让更多的精神疾病患者受益。
【龚启勇简介】
龚启勇,华西医院副院长,放射影像医学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医学影像”创新群体带头人。现任国际医学磁共振学会(ISMRM)精神磁共振学组候任主席、 Computational Psychiatry 主编等职务。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1 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 4 项(含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1项);以通讯作者在 Radiology 和 JAMA Psychiatry 等发表相关 SCI 论文逾150 篇; 先后获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 CMB 杰出教授奖、吴阶平医药创新奖、ISMRM Senior Fellow 奖等。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