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医务人员遇见艾滋病患者......
遇见,一个让人满怀想象的词。
席慕蓉在《一棵开花的树》中写道,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为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
张爱玲在《爱》中写道,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于千万年时间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
……
但不是所有的遇见都透露出清新文艺,比如医务人员遇见艾滋病患者。
一种使命和一个疾病的对抗
医护和艾滋之间的新闻没有少过。
虽然艾滋病已经进入了抗病毒治疗时代,即使20岁时诊断出HIV阳性的成年人,也能活到80岁出头。但由于传播的滞后性,多数人还停留在“艾滋=死亡”的印象阶段。
这让全社会对于艾滋病人的歧视和误解,近年来有增不减,包括医务人员。
医生,也是人,也有他要守护的家人。
曾有一项针对两家三甲医院183名医务人员的调查显示,将近60%的医务人员不愿意为艾滋病患者提供医疗服务,43.72%的医务人员表示在门诊遇到艾滋病患者还是会排斥。
一位来自河北的医生这样说“我绝对愿意救治每一位病人。我一向认真对待经手的每一个患者。但我同时希望自己的安全和健康得到100%的保证,起码不会因为工作受到损害,甚至是危及生命。”
张大夫曾这样描述自己第一次为艾滋病患者手术后的情景。
“手术很顺利地结束了,袖口上、腹部接触台面的手术服上留下了血迹,我明明知道其实防渗透的手术衣并不会让病人的血渗到自己的身上,但我还是心存不安,蘸了酒精棉,擦拭手、手腕……走出手术间,在例行下班前冲澡时,我特地延长时间,多冲了会儿澡,仔细查看自己身上有没有破损。”
恐惧,来自不了解。
实际上,因为HIV病毒比较脆弱,在体外存活时间也就5到10分钟左右,最长不超过15分钟。
但是,医生的职业暴露却是真实存在的。
丁香园曾开展过一次调查,发现在2065个医生中,有88%的医生在不知情、未采取保护措施的情况下为HIV感染者开展手术,并有13%的医生被针刺伤。
染艾风险和恐艾情绪的纠缠
发生职业暴露无疑是医生最不愿面对的事情。
但一旦发生职业暴露,还有阻断药物可以挽回形势。
这些副作用极大的药物需要连续服用28天,并且还需连续监测半年到1年才能确认是否有被感染,期间医生需要承受的心理压力难以想象。
韩宁是北京地坛医院的一位医生,在工作中常年与HIV感染者相伴。
1999年,韩宁为一名艾滋病感染者进行腰部穿刺操作,过程中不慎划伤了手指,鲜血瞬时流出。
在服用阻断药物的1个月里,韩宁忍受着药物带来的恶心和头晕等副作用上班。他没有为此请过一天假,也不曾跟周围朋友谈起这件事,一个人默默承受着心理压力。“说不怕是不可能的,但正是因为了解艾滋病防治和阻断治疗的知识,才没有过分紧张。”在此前健康界的采访中,韩宁说到。
截至目前,全球还没有一起医生职业暴露后及时接受阻断治疗,仍然被感染HIV的报告。
虽然如此,向家人隐瞒,依然是医务人员的更多选择。
尤其是在发生职业暴露,但并未确诊阴性前,多数医生会像韩宁一样,独自承受压力。
在社会普遍的“恐艾”情绪蔓延下,医者的使命与生存的要求纠缠,谁又能要求更多?
自我保护与普遍防护的原则
其实,不管医生是否愿意,对医生而言,很有可能他的下一位患者就是艾滋病患者。
因为,尽管很多医院在术前都要进行必要的血液检查,但在挽救生命的危急时刻,医生们通常没有更多的选择。
因为,为了接受治疗,不少艾滋患者会在入院时隐瞒自己的病情。
因为,HIV存在窗口期,即使患者已经携带HIV病毒,也会在2~12周后才显示阳性。
所以,医务人员应树立标准预防的理念,无论术前病毒检测结果如何,均不应对防护方案造成影响,而应视所有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
这也是WHO所强调的。
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普遍性防护原则:
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不要把用过的器具传递给别人。
在进行侵袭性操作时,一定要保证足够的光线,尽可能减少创口出血。
千万不要向用过的一次性注射器针头上盖针头套。不要用手毁坏用过的注射器。
在创口缝合时,要特别注意减少意外刺伤。
把用过的注射器直接放到专门的桶(盒)中,统一处理。
勿将锐利废弃物同其它废弃物混在一起。
勿将锐利废弃物放在儿童可以接触到的地方。
医务人员发生艾滋病毒职业暴露后的处理措施:
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
如有伤口,应当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
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当用消毒液,如:75%乙醇或者0.5%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被暴露的粘膜,应当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根据情况选择服用药物预防HIV感染的发生。如需要服用抗病毒药物,服药时限是越快越好,一般在1小时内服药的预防性效果最好。
好的体制与医患关系的塑造
但是,人毕竟是脆弱的。
在保护医务安全上,制度建设不能忽略。
“可以学学国外是怎么管理的,尤其是欧美发达国家,他们在这方面有近30年的经验。”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感染内科主任李太生说。
如前所述,一些发达国家在手术前,不查感染指标,而是默认病人有感染性疾病,统一按照感染级别来处理。但国内医院一般很难落实普遍防护原则。
在澳洲的医疗系统中,手术室使用的是双层显影手术手套 (底层为强韧的彩色厚手套,表层为淡色的轻薄的触感手套,一旦穿孔会形成显影层提醒医务人员更换手套),防喷溅面罩、一次性手术衣都是标准配置。
另外,任何机构一旦查出HIV感染者,澳洲的医保系统会根据医保号码向所有医疗机构提供预警,确保不论病人在哪里就医,相关医疗人员都能知晓。
如果病人需要做手术,则会启动一些预案,例如一般会将其手术安排在当天手术的最后一台进行,以避免患者间的交叉感染;手术室和器械清理都有各自更高等级的消毒标准。
澳洲的一位医生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这一套系统让他很放心,也让他对给艾滋病患者手术没有任何心理负担。
同时,李太生还呼吁建立明确的法律,规定职业暴露感染艾滋病后应该如何赔偿,基层医院治疗艾滋病的医务人员待遇应该如何制定……“国家要有这个政策,比如医务人员真的感染了,算什么?算工伤吗?”
问题还有不少。
但可以确定的是,只有建立了好的系统,才能塑造更好的医患关系,才能让医生放心大胆的去救该救的命。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