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204人死亡185人,为何病人还愿进这家医院?

2018
11/12

+
分享
评论
兰岚(整理) / 健康界
A-
A+
上海有这么一间“死亡病房”,这儿只收留晚期的癌症患者,他们在这里平静地告别尘世。

人,应该怎样离开这个世界?

在影片《遗愿清单》里,两位罹患癌症的老人用剩余不多的时间游历全世界,在巴黎吃早餐,去香港吃午餐,到长城飙摩托,开飞机去金字塔和泰姬陵…… 当死亡来临的那一刻,他们闭上了双眼,却敞开了心扉。

我们今天带来的是故事的另外一个版本——

在上海有这么一间特殊的病房,有人叫它“死亡病房”。这儿是“从人间通往天堂的驿站”,只收留晚期的癌症患者。弥留之际,患者进入这间特殊病房,在这里平静而有尊严地告别尘世。影片拍摄耗时3年,记录的就是这个病房40多位临终者的故事,它的名字叫——《生命里》。

关注微信公众号“天下好医”可获完整版纪录片

在这里,医院为患者提供“舒缓疗护”。舒缓治疗又称安宁护理,是给临终患者提供包括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的全面照料,使他们的症状得到控制,生命质量得以提高。

在这里,医护人员,除了治病,就是陪伴病人聊天,和一个濒临死亡的人,一起回忆他们生命里的美好和重要的事情,而不是让他们在病榻上痛苦地死去,身上插满各种冰冷器械。

在这里,护士会拿小乌龟的“瞎眼”和病人开玩笑,死亡不是一件需要极度悲伤或无法释怀的事情。他们用心陪伴病人走到人生的最后一程。

在这里,医护人员会尽量帮助患者完成人生中的最后心愿,让他们不留遗憾地离开。

记忆

“未知生,焉知死?”儒家文化避谈生死。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死亡”一直是大忌。住在这家医院附近的人觉得那里晦气,纷纷在窗户上挂上大大小小的镜子。他们说,“死人的晦气”可以被镜子反射回去。

死亡是每个生命体的最终目的地。有人坦然接受,早早选好了遗照,挂在床前,那是她最美的一张照片。有人则始终没有勇气面对。

李银河曾隔空回信给逝去的王小波。她说:“从宏观视角看,生命是不可能有意义的;但是从微观视角,可以自赋意义。你生前,我们讨论过这个问题,你当时写道:‘我会老,也会死,可是我不怕。在任何事物消亡之前,我们先要让它存在啊!’”

是的,生命的最后,人们常常被无力感所包裹,但这个世界上有一样东西是病痛无法摧毁的,那便是埋藏在心底的记忆。

生命里,你最终记得什么?

可能是一种久违的味道,可能是一位思念许久的亲人,可能是一段懵懂青涩的初恋时光。

得了胃癌的汪明昌爷爷在住进医院前就已安排好了后事。当被问及当初他和妻子是谁先追谁的时候,他立刻激动地说:“我追她。我追她。”脸上泛起了青春岁月里才有的红晕。那些暖暖的记忆,最终变成了治愈他病痛的糖果。

“那时候我在厂里,她在车间,我去车间检查工作的时候,就经常借口去她那儿转一转……”

身患乳腺癌的老人鲁胜兰看起来和普通老太太没有什么区别,谈起往事像是在拉家常。年轻的时候,她曾被派去新疆下乡,告别双亲后坐上了命运的火车,背井离乡,不知道流了多少眼泪。到了最后,她最想念的却是新疆的瓜。“年轻时候在新疆吃的瓜果实在是好吃啊,特别是哈密瓜,吃起来像是呜呜呜吹口琴一样吹过去。”

英国南安普顿大学心理学教授斯蒂基特认为,回忆对于一个人的存在感十分关键:“它唤起了珍贵的记忆,让我们相信个人存在的价值,觉得生命是有意义的。研究表明,那些经常沉入怀旧情绪的人更能面对死亡。”

陪伴

在《最好的告别》一书中,阿图·葛文根说,“患者最害怕的并不是死亡,而是那之前的种种状况——丧失听力、记忆力,失去最好的朋友和固有的生活方式。” 令人恐惧的不是死亡本身,而是死亡带走的人的体验。

生命里,谁陪伴你走到了最后?

罹患肿瘤晚期的陈晓军,入院时气色还算不错。他的亲人寸步不离地守候在病床前,每隔一、两天就为他剃胡须。然而,在短短的25天里,那个渴望看着女儿出嫁,期望“能动、不要痛”的陈晓军在外表上经历了惊人的变化。生命,长不过如此,短也不过如此。在亲人们的温暖陪伴下,他最终闭上了双眼。

音乐一直伴随乐观豁达的汪明昌爷爷走到了最后。在时光的尽头,社工们围绕在老爷爷的病床前,做他的忠实“粉丝”,听他用最爱的葫芦丝吹一首曲子。

那些俯下身子听老人说话的亲人、护士、社工和志愿者们,拉着患者的手,一遍遍地重复老人没听清的话…… 他们这些最简单不过的动作,却在最绝望冰冷的黑夜里,安抚着患者敏感而孤独的心。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孤岛,失去了陪伴,也失去了生存的意义。

心愿

生命里,还有什么未了的心愿?

在这间病房里,一位常常哭泣的老奶奶引起了护士的注意,为了让她安心在医院疗养,这位

护士帮她录制了视频,把视频带给她的老伴,并为她带回了爱人的照片。老奶奶这才哭着说:安心了。

患了卵巢癌的朱慧芳,只想在临死之前和自己的女儿见一面,他们已经断绝往来很多年了。但无论医院的护士和病人家属如何努力,始终联系不上她女儿。最终,老人带着遗憾离世。

六癌并发的沈和敏希望捐献眼角膜帮助不幸的人,同时也让自己的生命得以换一种方式延续。但是直到去世,她的心愿始终没有达成。

吴留生老奶奶的心愿是回到魂牵梦绕的故乡嘉兴,她已有20多年没有回去了。虽然嘉兴离上海非常近,但她的身体已无法支撑她再出门。为完成母亲心愿,年过花甲的儿子回到嘉兴,带回了故乡老宅的视频,播放给病榻上的老母亲看。

人间唯一公平的事,就是每个人只能活一次,用自己的方式活完一生,不留遗憾地离开,是很酷的。

正如《遗愿清单》结尾,影片的画外音中所说的:“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我到现在都无法下结论。但我至少可以这么说:他在离世时闭上了双眼,却敞开了心灵。”

告别

纪录片《生命里》告诉我们:生死皆是大事,有尊严地来,就应该有尊严地走。我们可以改变许多事,唯有生命老去的进程无法改变。每个人终将面对人生的终点。

美国存在主义心理学大师、心理治疗学家欧文亚隆这样说:“直视死亡如同直视骄阳,会给你带来痛楚,但在深入地思考每个人终将会面对的死亡之痛后,你会获得内心的和谐、平静。”

网友阿珍姑娘评论:他们在临走的时候,都会记起曾经美好的事。我们充满期待地来到这个世界上,被教导要学习、要长大、要往前跑,可是没有人来教,要怎么离开这个世界。让病人有尊严、安宁舒适渡过之后的时间,尽可能地达成他们的心愿。

凉风暖酒表示:从青年往中年走的路上需要考虑很多东西,读懂了遗憾才算是读懂了人生的一大半,生和死的话题怎么读也读不完,很多时候以为自己真的已经做好了准备,但到了真正面临的时候,才发现一切远远不够。

在这个临终关怀的病房里,导演的镜头以平静的姿态记录了患者最后的时光,做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淡然,收敛了悲戚,却蕴含了无声的张力。路的尽头,终于有了一束光。

一个人能够有尊严地死去,或许才是对生命最大的尊重。

纪录片有一位王爷爷,经过反复的抢救、维持,活得十分痛苦。被抢救回来时,他对老伴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我恨你”。

面对患者的选择,作为他们最亲密的人,我们应该如何做呢?《奇葩说》有一道辩题——“痛苦的绝症病人想要放弃自己的生命,我该不该鼓励他撑下去”。相信看过的大家都对这个辩题印象比较深刻。

蔡康永讲述的一个故事成为了该辩题的最好回应。他的舞蹈家好朋友在面临死亡前跟亲密的人道别:“我拜托你们把人生当做是一场party,你们要继续在里面玩耍,可是,我要先告辞。我是一个好客人,所以,我告别一个party的时候,不希望全场的人都因为我而放下酒杯,关掉音乐,穿上外套站起来,一副你走了我们也都不要玩了的景象。我希望你们好好给我一个温暖的拥抱,然后,我走的时候你们可以继续玩。如果我听到你们继续玩乐得开心,我在门背后听到你们的笑声也会很高兴。”

于是,大家就按照她的要求把葬礼办成了一个开心的告别式,按照舞蹈家要求穿上彩色的衣服,故意装作很快乐的样子。因为她是一名舞蹈家,所以她有很漂亮的画面,可以跟观众一鞠躬说:“老娘先走了”。直到播放这些画面集锦的时蔡康永终于撑不住。而在讲述这段时,蔡康永更是多次哽咽:“死神可以剥夺你的生命,但不能剥夺你的尊严和温暖。所以我们练习告别是练习这件事情,而不是一直留对方,因为留不住。”

终点

医院的墙壁,聆听了比教堂更多的祷告。

正如阿图·葛文德在《最好的告别》一书所写的:“当病人在死亡边缘挣扎时,现代医学没法阻止生命走向终点,但医生可以成为他们走向死亡的‘摆渡人’,为他们点亮一盏灯。”

在2017年播出的医疗剧《急诊科医生》中,主演张嘉译也在片尾的“医疗小常识”中宣讲过“安宁治疗”。“在生命终末期,很多治疗对于患者生活质量,或者延长生存时间,已经没有任何意义,反而会造成创伤,会让患者非常痛苦。过去,我们只能用止痛药来尽量减轻患者痛苦,现在我们知道了还可以陪伴和倾听。同时我们也会关注到家属,想办法让家属感到不遗憾,并且在亲人离去后能够继续自己的生活。”

“在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临终关怀已经形成了一套成熟的模式,而在我国,‘临终关怀’服务尚处在起步的探索阶段。比起起步晚,‘临终关怀’面临的最大挑战还是社会偏见。希望每一位观众都可以享受当下每一天的生活,也可以直面自己人生最后的旅程。”《生命里》总制片人蔡懿鸣说。

太多人在关心优生,“优死”这条路,任重而道远。

《最好的告别》一书中提到:当我们无法准确预知死亡时间,我们的每一个冲动都是战斗,于是死的时候血管里留着化疗药物,喉头插着管子,肉里还有新的缝线。像很多人一样,我原本以为善终治疗会加快病人的死亡速度,因为病人放弃了医院的治疗。但是多项研究发现,情况不是这样的。研究人员跟踪了联邦医疗保险的4493名晚期癌症和末期充血性心脏病患者。研究人员发现,对于有些病人,临终服务似乎还延长了他们的存活时间。胰腺癌症患者平均多活三周,肺癌患者多活6周,充血性心力衰竭者则是3个月。其中的教训具有禅意:只有不去挣扎着活得更长,才能活得更久。与激进的治疗措施相比,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能得到一些安慰与平静,未尝不是一种好的选择。

参考资料:

《豆瓣8.8,这话题太敏感,娱乐八卦泛滥的时代,越显得珍贵》(乌鸦电影)

《91岁的父亲病重,我是否该放弃治疗选择临终关怀?》(天下好医)

《最好的告别》,阿图·葛文德,浙江人民出版社

《摄像机拍下了死亡的全过程》第十放映室(可乐臂膀)

《护士和社工眼中的“临终关怀” ——生命里第二话中的参与视角》(宸心宸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本文为健康界原创,任何机构或个人未经授权均不得转载和使用,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关键词:
医院,病人,死亡,患者,护士,生命,病房

人点赞

收藏

人收藏

打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我有话说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评论

为你推荐

相关文章

推荐课程


社群

  • 第九季擂台赛官方群 加入
  • 手术室精益管理联盟 加入
  • 健康界VIP专属优惠 加入
  • 健康界药学专业社群 加入
  • 医健企业伴飞计划 加入

精彩视频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5秒后自动关闭

您已认证成功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忽略 去看看
×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
打赏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领取解决方案 您还可以去留言您想解决的问题
去留言
立即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