痒与痛 是兄弟还是情敌?
我们经常注意到,旁边的人在打哈欠,你也经常会跟着打哈欠!
旁边的人在笑,你也会下意识的笑一下!
如果旁边的人在挠痒痒,你是否也会莫名的感到发痒,情不自禁地挠一下呢?
英国科学家做了一个实验,他们向志愿者展示了挠痒痒的视频片段。果然,受试者看过视频之后表示觉得很痒,而且大多数受试者在实验期间至少挠了一次痒。
科学家将这种行为称为“社会性传染行为”,其实不光人类有这种行为,在小鼠中也会存在。
负责这一研究的华盛顿大学痒觉研究中心主任陈宙峰说,“我们第一次证明了痒的传染性在小鼠身上也可以发生,并且有一个固定的分子神经通路在决定这一传染性行为。这些发现可能有助于我们理解控制传染性社会行为的神经通路。”2017年3月份,该研究成果刊登在Science上。
陈宙峰之所以做有关痒的研究,是因为一个世纪以来,很多科学家都认为痒和痛是同一种生理反应。他们认为痒不过是痛的轻微表现形式罢了,并不相信有特异的痒基因或神经细胞的存在。
直到2007年,陈宙峰在Science上发文称找到了中枢神经系统中的痒基因——GRPR基因,将痒和痛区分开来,才算是终结了这次旷日持久的争论。
GRPR基因是世界上首个被发现的痒基因,具有划时代意义。而且,痒基因的发现可能为那些严重皮肤干痒或其它疾病引起的瘙痒患者提供新的治疗方法。
说完痒,我们再来说一下疼痛。
不知大家有没有发觉?其实我们感受疼痛、忍耐疼痛的反应各不相同,因为不同人的疼痛基因是有差异的。
越来越多研究表明,有几十种基因和变体决定我们的疼痛敏感度、鸦片类药物等镇痛剂减轻疼痛的程度、甚至我们罹患慢性疼痛的风险。其中,SCN9A基因是通过激活或沉默钠通道来控制身体对疼痛反应的主要参与者,但它是否会放大或减轻疼痛,取决于个体携带的突变。
有研究表明,高达60%的疼痛差异取决于遗传因素,这意味着疼痛敏感性通过正常的遗传继承在家庭中传递,就像身高、肤色一样。
感受不到疼痛是否就是一件好事呢?
No!
如果对疼痛不敏感,就意味着他们感受不到预示着其他疾病的胸痛、腹部疼痛等,因此,在发觉问题之前,他们必须要时刻警惕一些严重伤害或致命疾病,否则悲剧就有可能发生!
一个有六口之家的意大利家庭,他们就有着异于常人的“本领”,即使身体灼伤或骨折,也感觉不到疼痛,最多也只有短暂的刺痛感。只有就医拍X片时才发现,其实短暂刺痛处已骨折。因此,科学家还以她们的姓氏命名这种感觉不到疼痛的症状为“马尔西利综合征”。分析这些人的基因编码后,研究人员发现是他们体内的ZFHX2基因变异。
有大量疾病在中晚期产生持续的疼痛,令患者苦不堪言。如果这种基因变异的机制研究清楚,或许会为治疗慢性疼痛揭开新的篇章。
痒与痛,是感受生命存在的重要指标,研究它们的发生与传递机制,既充满趣味又意义非凡。相信将来一定会涌现出更多关于痒与痛的更激动人心的发现,来造福患者!
综编自知识分子、科技日报、果壳、X一MOL资讯、骨今中外、中国生物技术网、科学画报等媒体报道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