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秋裤是对降温起码的尊重 霜降健康攻略请收好
10月23日19时22分,我国迎来霜降节气。俗话说,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从此时到立冬,往往是北方一年之中气温下降速度最快的时段。
霜降时节,枫树、黄栌等树木的叶子已经变成红黄色,漫山遍野,如火似锦,正是登山看红叶的好时节。除了欣赏美景,这一份健康功略也请收好。

1.柿子虽好,可不要贪多
霜降时节,柿树叶几乎落光,柿子也完全成熟,红彤彤实在诱人。然而每年各地都有因为吃柿子生病去医院的患者,最严重的还需开腹……
医生表示,空腹吃柿子易引起肠梗阻,柿子含有较多的果胶、鞣酸,与胃酸发生化学反应生成难以溶解的凝胶块,易形成胃结石。空腹吃柿子,大量的柿胶酚和红鞣质收敛剂与胃酸凝结成硬块,形成“柿石”。
此外,老年人胃肠道蠕动功能较差,很容易患“柿石”。需要特别提醒的是,并不是所有的人吃了柿子就会引发“柿石”,适量才是硬道理。为避免胃柿石的发生,建议不要吃生柿子,不要吃柿子的皮,每次吃柿子不能吃得过多,空腹时更不宜吃柿子。

2.爱美可以,但你问过脚踝的感受吗?
近年来露脚踝似乎成为一种时尚,上上边穿得很厚实,下边穿得短透露,尤其是脚脖子,经常是露在外面。有时候明明是长裤,还要卷起裤管,露出一截脚踝。
然而,医生提醒:脚踝是人体非常重要的承重部位,这里皮下脂肪较少,并且分布着淋巴管、血管、神经等。一旦脚踝受凉,容易引发关节炎和风湿痛,甚至会使免疫力下降引发其他疾病。这些疾病发病往往具有延后性,等到发觉再治疗,很难完全恢复。

3. “春捂秋冻”到底咋回事?
“春捂秋冻”是我们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但为什么要这样做,还得听听专家怎么说。
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王玉英表示,春天慢慢地减衣服,是为了不降低机体的抵抗力。秋天慢慢地增加衣服,可以提高机体的抵抗力。
那么问题又来了:“春捂”要怎么捂?“秋冻”又冻到什么时候?
王玉英表示,15℃是个温度分割线。如果春天到了15℃以上,并且维持两周时间,这时我们就可以脱掉冬天衣服,换上春季的衣服。秋天呢,如果气温降到15℃以下,两周以上,我们便可以穿上秋冬的衣服了。
穿衣服要尽量做到上薄下厚,也就是足部、腿部要保暖。肚脐不能露,脚、关节这些都是不能露的!
专家还提醒,春秋换季时候,穿衣服应该一层层地递减或递增。在昼夜温差超过8-10摄氏度的时候,也要适当增减衣物。而且,有一类人群,只适合“春捂”,并不适合 “秋冻”。
老年人、小孩,体质虚弱的人,包括冠心病病人,天气寒冷后,血管收缩,供血就会减少,患者可能会突发心梗等疾病,这是大忌。另外,糖尿病患者、胃十二指肠溃疡的病人,也都不适合“秋冻”。

4.把秋衣秋裤都穿上,是对降温起码的尊重
“赶快把秋裤穿上,不然老了得‘老寒腿’。”这往往是妈妈们给出的降温信号,但是“老寒腿”真的是冻出来的吗?
其实,所谓“老寒腿”是膝关节软骨的一种退行性疾病,年龄越大越容易发病,包括骨性关节炎、骨质增生、骨刺等多种骨病,都能算“老寒腿”。
软骨是富含水分和蛋白质,并且有弹性的特殊组织。正常人在走、跑、跳的时候,它会变形,让两个骨头之间的接触面积更大。
人上了年纪,软骨就会老化、变薄,关节液减少,关节僵硬。膝关节损伤后不容易恢复,如果刺激了骨骼周围的滑膜,滑膜就会充血、水肿、渗出、积水,这是产生腿痛的重要原因。
因此,“老寒腿”并不是冻出来的,但“老寒腿”往往会非常怕冷。所以做好腿部保暖依然非常重要。专家提醒,除做好保暖外,还可通过做一些腿部按摩、少做负重活动、选对鞋、老年人学会用拐等方式来预防“老寒腿”。
此外还有一部分“老寒腿”是因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PAD)。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来临,PAD患病率不断上升,如未及时诊断和及时治疗,将可能导致截肢甚至死亡。中国目前大约有2000万名PDA患者,70岁以下人群发病率为3%~10%,70岁以上人群为15%~20%。该病患者大部分为男性,多在老年人群中发病。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早期常表现为发凉、麻木,腿部肌肉会出现痉挛,俗称抽筋。由于该病早期症状不典型,很容易与其他病混淆,所以常会被病人误认为是老年人缺钙或是腰椎病,误诊误治,延误病情。因此,出现以上这些症状的病人,应到正规医院的血管外科检查确诊。

如何找到治疗“老寒腿”最合适的医院,关注将于11月17日发布的新一期中国医院排行榜,就能找到你身边最好的血管外科医院。【点击查看去年榜单】
本文综编自人民日报、生命时报、新华社、健康报、新浪网等媒体内容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