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做东北地区医疗服务改善“领跑者”

2018
09/26

+
分享
评论
刘文阳 / 健康界
A-
A+
标杆医院之旅走进吉大一院,深入剖析这家东北名院“改善医疗服务”的探索实践。

公立医院改革,一直在路上。和很多地区一样,我国东北地区面临着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农村医疗卫生水平尤为薄弱等问题。而一直以来,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下称吉大一院)这家“东北名院”立足吉林、着眼东北,通过改善医疗环境、优化服务流程、加强医患沟通、加强学科建设等措施,以及加强“医联体”建设,推进“分级诊疗”等战略举措,为满足东北地区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做出了贡献。

近日,标杆医院学习之旅走进吉大一院,深入剖析其改善医疗服务的探索实践。

01

将吉林省“卒中地图”扩大至基层

杨弋 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副院长

众所周知,卒中是一种发病率、致残率、死亡率、复发率都很高的疾病。近些年来在我国,其发病率呈直线上升趋势,其中约70%为缺血性脑卒中。而在以往的吉林,问题尤为严峻。

杨弋介绍:“2015以前,吉林省脑血管病发病率及高危人群比例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全省仅5家医院可以进行溶栓治疗,每年rTPA溶栓不足100例。”除此之外,地区间医疗资源配置不均衡;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卒中诊疗规范和行业标准不健全;卒中远程医疗体系尚未建立;民众脑卒中防治意识薄弱及脑卒中防治知识缺乏等问题都很突出。

2015年,吉大一院开始在卒中上“发力”,致力于加强自身建设打造国家高级卒中中心,打造一流的急诊救治平台和绿色通道流程,打造检验、影像、溶栓、取栓四位一体的缺血性脑卒中急诊救治平台。

不久之后,成立吉林省脑卒中防治联盟。联盟的成立,使吉林省各医疗机构摆脱“单打独斗”“孤军奋战”的局面。也进一步完善了脑血管病防治网络建设,加快了吉林省脑卒中防治一体化建设进程(医疗、培训、质控),调动了基层医疗机构的积极性,促进了吉林省脑卒中防治事业的共同发展。

经过3年多的探索发展,吉大一院卒中中心已经颇具地位,吉林省卒中防治网络规模逐渐壮大。然而,杨弋还是有很多“忧心”。

“目前,吉林省卒中急救地图定点医院的数量是39家,但是,尚无法满足全省2700万人口的就诊需求。其中,农村人口比例高,离具备溶栓/取栓能力的医院较远。”杨弋说,接下来将建立远程卒中救治体系,借助智慧医疗协助基层医院进行溶栓治疗及协助转诊,在二级医院以上医疗机构均建立卒中中心,进一步提高溶栓率以及降低卒中致残率死亡率。

02

从“联体”到“联心”

赵 莹  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医联体办公室主任

在大医改的背景下,加强医联体建设是医院责无旁贷的使命和责任。然而难就难在,“医联体,联‘体’难连‘心’”。说起医联体,赵莹开宗明义地说。

尽管众说纷纭,吉大一院坚持三个最基本的原则:通过建实体“联体”,通过做实事“联质”,通过见实效“联心”。通过创新型的举措,不断地提高医疗同质化、管理同质化、服务同质化的水平,推进区域医联体的发展。

九年来,吉大一院医联体合作医院已由初期的15家,发展成覆盖吉林、内蒙、贵州等省份的43个县市的105家医院和1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促进优质医疗资源联动,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做出了贡献。

03

五年完成日间手术3000例

李艳华 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日间观察病房护士长

始建于2013年的吉大一院日间手术中心,现手术接诊流程已经趋于完善:科室设有预约中心,患者经专业医护人员初筛和风险评估确定可行日间手术后,由科室人员为其预约手术时间,入院后患者的术前检查化验、用药方案、手术接诊、术后观察治疗及办理出院均可通过日间手术绿色通道快速办理。

5年来,吉大一院日间手术病房入院人数逐年递增,如今共完成手术3000余例,多的时候每月能做300多例;80%日间手术患者保证在24小时内出院;同级手术患者平均住院费下降32%;日间手术患者0死亡、0事故、0纠纷,患者出院满意度大幅提高。

随着医院日间手术模式不断推进和完善,越来越多患者接受日间手术,越来越多医生爱做日间手术。李艳华介绍,接下来,会更加努力发展日间手术,继续“探索日间新模式,安全持续严控制,加速康复保质量,精细管理创新思”,真正做到医院、患者、医保三方共赢。

04

“五精四度”护理管理经

 赵晓甦 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护理部主任

吉大一院护理部有一套自己著名的“管理经”,简称“五精四度”。“五精”是指精实管理、精细服务、精深专业、精准技术、精心文化,“四度”包括专业有深度、技术有精度、服务有温度、管理有效度。这也是打造一支优秀团队的“秘诀”所在。

“我们倡导护理人员‘做有温度的护士、行最温暖的护理、施最温情的服务’,希望护士在服务患者的同时,得到自身职业价值的最大化体现。”赵晓甦说。

正是对这套“护理管理经”的践行,护理部为医院打造了一支技术力量雄厚、职业道德优良、梯队建设合理的阳光的学习型护理队伍。2011-2017年,医院住院患者满意度平均达97%,护士满意度达90%以上。

“五精四度”核心文化理念增强了吉大一院护理人的自豪感和荣誉感,护理部也在逐步走向由绩效激励向自觉拥护的“终极目标”。在这样的氛围下,2010年以来,医院护士平均离职率不到1%。

05

拓展药学服务内涵

宋燕青 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药学部主任

传统药师,是以保障患者用药安全为主要职责,以“药物为中心”的发药型人才。如今,药师被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2018-2020年)》中明确要求:以签约服务为依托,拓展药学服务新领域。 因此,吉大一院积极探索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型药师的转型,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经济药物以及药学服务。

吉大一院“加速药师转型,拓展药学服务”实践分为医院药学服务全覆盖,拓展医院药学服务新领域,开展个性化合理用药指导,以签约服务方式为患者提供用药指导,借助信息化手段向广大公众宣传合理用药几个版块。

转型为服务型药师,就要深化专科临床药师效能。宋燕青介绍,在日常工作基础之上,医院加增了临床药师会诊服务、基因检测用药建议、细菌培养报告解读、医院多学科MDT 等服务。

而探索全科临床药师床旁药学照护新模式,就要先进行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医院为此开展了全科临床药师人才选拔及培养机制,制定了全科临床药师培养方案,开展理论考核选拔。截至目前,共计开展全科临床药师理论知识培训139堂。

医院还组建了“药学科普志愿者”,进行院内、院外的科普,深入到社区进行科普宣教及用药咨询服务。同时,紧跟时代步伐,采用抖音微视频平台,发布科普视频,借助新兴媒体向广大公众发布药学科普知识……

一系列的探索与改革之下,成效初显。患者用药依从性、认可度明显提高,药师自我价值更加彰显。

06

门诊“三个一”工程

徐 静  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门诊部主任

门诊工作,琐碎平凡,然而门诊服务质量,关乎患者最直观的就医感受。徐静介绍,吉大一院门诊优化流程、改善服务的工作核心是打造“三个一”工程:完善一套不断优化的就诊流程、建立一支服务型的分导诊团队、培养一群有温度的门诊医疗人。

在吉大一院,为满足患者期待,开设了各种“特色门诊”:吉林省唯一一家“合理用药咨询室”,为患者提供一对一用药知识咨询,从而节约了患者在窗口的时间;“癌痛门诊”,规范麻卡及麻醉药品管理,免费为长春市周边的癌症、晚期、疼痛、贫困患者提供居家镇痛治疗、心理舒缓、灵性照顾等服务;2017年成立的东北地区第一家“精准医学门诊”和“司法鉴定门诊”,至今已检测数百名患者,百姓提供遗传病、产前及优生优育、药物、肿瘤基因检测、司法鉴定等方面的咨询和检测。

除此之外,针对患者需求量大的科室,开通全科医生“随机门诊”“下午门诊”,使有需求的患者能及时挂号就医。若出诊医生数量未能满足当日患者需求,立即联系相关科室增派出诊医生。

07

MDT走到“制度化”阶段

魏 锋 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医务部主任

MDT是对现代医学发展的要求,是“以病人为中心”理念的实践。在吉大一院,最初收治肿瘤患者,拿捏不好时常常邀请外科、病理科、放射线科等科室会诊。形成了多学科协作组的雏形,奠定了肿瘤MDT的基础。2007年正式拉开肿瘤多学科协作治疗工作的序幕。通过临床实践中探索,查阅文献,国内外知名肿瘤诊疗机构参观学习,确定了肿瘤多学科协作诊疗之路!

从初级阶段到实质性阶段,如今,已经到了制度化阶段。医院行政领导给了MDT充分的肯定和引导,并加以制度化提供空间、时间和政策上的保障,使之得到巩固和发展。     

如今,医院在建立 14 个肿瘤MDT协作组的同时,还组建了 6 个非肿瘤疾病的协作组。MDT诊室位于门诊7层,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内设多个MDT诊室、休息室、采血室、收款处等。一站式服务简化了门诊患者MDT就诊流程,方便基层医院患者转诊。

08

社工服务,彰显医疗服务情怀

刘 芳  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社会工作部主任

新医改呼唤医学回归人文,回归本质。医务社会工作,其在人文关怀方面可发挥重要作用。

一直以来,吉大一院的医务社会工作以专业精神为引领,以“五精”管理为轴心,持续地落实、推进、完善各项工作,并不断开拓新的服务外延——通过“医校合作”模式、“3+1”精准救助模式、“特殊病种专项救助”模式等,探索本土化医务社会工作模式,满足患者社会心理需求。

跨专业团队合作是全人医疗服务的重要形式。医院采取医、患、家属、社工“四方联动”的模式,提倡重视病人及家属的观点及需要,鼓励和支持服务对象与团队成员的沟通,从而在整合医学的理念下关注病人的生理、心理、社会、灵性多个层面的需求。构建以病人为中心的医、药、护、技、社多学科诊疗模式。

出色的本土化医务社会工作模式得到了国内同仁的关注与认可。吉大一院“蓝马甲”志愿者曾被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共同关注》栏目报道,志愿者被称为医患关系的“润滑剂”。2014年10月,李克强总理在给吉林大学白求恩志愿者协会的回信中对“蓝马甲”志愿者“在临床医疗中创新方式服务患者”的举动予以了高度评价。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本文为健康界原创,任何机构或个人未经授权均不得转载和使用,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关键词:
东北地区,领跑者,医疗,吉大一院,患者,医院,门诊

人点赞

收藏

人收藏

打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我有话说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评论

为你推荐

相关文章

推荐课程


社群

  • 医生交流群 加入
  • 医院运营群 加入
  • 医技交流群 加入
  • 护士交流群 加入
  • 大健康行业交流群 加入

精彩视频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剩余5
×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
打赏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