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307到685 基药目录变化前后暗藏玄机
据8月30日央视新闻联播报道,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完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保障群众基本用药需求、减轻药费负担。值得一提的是,基药目录此次调整后总品种将扩充至685种。
近十年间,基药目录先后3次调整,从307到520再到685,不仅仅是单纯的数字变化,更蕴藏玄机。
始于“瘦身”的307
基药概念最早由世界卫生组织(下称WHO)在1977年提出,指满足大部分人口卫生保健需要的药物。1979年4月,我国积极响应并参与WHO基药行动计划,在原卫生部、原国家医药管理总局的组织下,成立了“国家基本药物遴选小组”,开始着手国家基药的制定工作。
根据屡次更迭的遴选,在新医改前,我国先后颁布了7版国家基药目录,分别在1996年、1998年、2000年、2002年与2004年颁布的4版药物目录中,遴选的基药超过2000种。
而当时,WHO确定的基药数目大约在310种左右,多数国家也只有200-300种,就足以满足临床将近80%的患者需要。根据国内外有关专家的调研结果显示,我国也只需300-400种。因此,社会各方一致认为这种国家基药目录不利于指导医疗机构合理用药,难以提高用药效益。
于是,“307”应运而生。2009年8月18日,原卫生部等九部委联合颁布《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配备使用部分(2009版)》《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管理办法(暂行)》《关于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意见》三份文件,标志着我国基本药物制度重建工作正式开启。
继而,调整后的2009版《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瘦身”为307种,业界简称307目录,其对建立基本药物供应保障体系、规范基本药物使用、提高居民用药可及性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但主要适用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由于遴选过程不完善,307目录存在不合理等问题。例如,“临床首选”原则即主要表现在治疗某种疾病的代表性基本药物只有一种,而文件中存在多种作用机制相同的药品。“使用方便”原则是对药物的依从性提出要求,但高度概括的“使用方便”无法给药物遴选提供确切的指导,致使一些依从性相对更好的药物没有进入到目录中去。
为了满足患者需求,一些省市开展了放开大规模增补的做法。最先亮相的是江苏省增补方案,增补292种基层医疗使用的基本药物,使江苏的基本药物达599种,并从同年12月起,全部配备和使用基药目录药品,不再使用其他药品。
307到520 如何遴选成焦点
2012年,原卫生部发布《国家基本药物目录(2012年版)》,分为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中成药、中药饮片三个部分,共计520种,业界简称520目录,于2013年5月1日起施行。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