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心医院连续第四次通过JCI认证 副院长董军有话说
挂掉董军的电话,有两种情绪让健康界印象深刻:一种是董军的平静,一种是评审专家的激动。
2018年8月7日,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下称泰心医院)收到了JCI总部发来的评审报告,这是该院连续第四次通过这一国际金标准认证。同时拿到的,还有三个CCPC国际单病种认证项目。其中,冠脉搭桥术为首次通过认证。泰心医院由此成为国际上首个通过冠脉搭桥术CCPC国际单病种认证的医院。
获此殊荣,泰心医院副院长董军却为何如此平静?评审专家又为什么情绪激动?
泰心医院院长刘晓程(右)与评审专家合影
“标准”要看得见、摸得着
在评审结束的总结会上,董军谈了四个对比。
一、煎熬与享受。虽然筹备、参评的过程对于全院员工会有些煎熬,但是全身心地投入和取得进步,一定会带来快乐和享受。
二、考试与学习。与其说评审是一次考试,不如说是一次学习。评审过程就是专家面对面、手把手的“最佳培训”,这种经历极其难得。
三、坏事与好事。每一场评审下来,总会有或大或小的问题,碰到失分的时候,医护人员会感到很委屈,很难过,“但是我想告诉他们的是,不用难过,因为这是一件好事”。重要的是知道自己哪里不懂或存在不足,去改进,这才是最有价值的。拿到好成绩也不必过于兴奋,因为离满分还有差距,“你以为你懂了,其实你没有”。
四、终点与起点。通过JCI认证不是终点,而是起点,“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我们永远在路上” 。
董军的讲话充满思辩,却无一不是经历过后的深刻领悟。
泰心医院副院长董军:JCI指南、标准是可以看到、触摸到的
此次通过JCI认证,让董军感受最深的是,对标准、指南的理解更加深入了。
“国内做一个临床路径,更多考虑的是标准化,很少思考把它转化为行动。”董军说,“这次我们感觉到指南、标准是要分解为行为的,是可以看到、触摸到的。”
她举例,JCI标准里关于吸烟的内容,只是简单的一句话,很容易被忽视。但是标准里提到吸烟和致病因素有关,这样就不能只是常规做筛查、患者教育。“我们可以做到,但不一定能做好”。另一个例子是外科心脏康复,现在泰心医院对外科住院患者提供全程的康复诊疗服务,研究数据显示,康复可以使外科手术患者的术后平均住院天数缩短6.1%,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下降38.2%,出院时的身体活动能力提高18.3%。大大提高了手术的质量与预后效果,以及出院患者的身体状况,改善了生活质量。
评审专家在总结会上发言
标准分解为行为只是开始,行为还要有衡量指标,即要找到对标。对标分为外部指标和内部指标,前者是指国际范围内或者第三方的指标,后者是指医院内各个科室的指标。比如做AMI(急性心肌梗塞),各个科室的D2B时间就可以相互对标。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