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认证 退出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锐观察| 巨头进军医疗 阿里腾讯哪家强?

2018-07-27 16:55 量宝 / 健康界

阿里腾讯医疗布局相似,背后确有不同的商业逻辑,其区别不在阿里,却在腾讯。

截止7月27日,阿里巴巴在2018年共投资52起,资金逾1000亿元,腾讯2018年上半年对外投资81起,资金1200亿元。对于两家公司,医疗健康投资都是其中不可忽视的版块。

正确的战略投资可以把原有业务带到不可思议的高度,对于今天的阿里和腾讯,对外扩张的背后,是两家公司的未来发展方向和想象力。具体到医疗健康业务,阿里和腾讯的扩张同时具有这两种特征—— “协同”和“探索”。

两家公司在医疗健康业务上,均有引人注目的布局:如腾讯布局的“智慧医院”、“智慧药店”、商业健康险、医疗AI、医疗云等业务;阿里所布局的医药电商、产品追溯、“未来医院”、医疗云、医疗AI等业务。两家超级巨头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布局表面具有非常高的相似性。然而,他们背后的逻辑却有着很大差异。

阿里:搭建平台、盘活资源

2015年,阿里赴美上市前,马云提出“Double H”战略 ——Health&Happiness,阿里未来的战略核心围绕“健康”和“快乐”,“健康”犹在快乐之前。上市前,在阿里体系内担当发动机的版块是电商、支付、云等,而医疗健康和娱乐业务则在未来承担重任。

可见,医疗健康在阿里的战略宏图中的重要地位。

2014年1月,阿里联手云锋基金,对港股中信21世纪进行总额1.7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0.37亿人民币)的战略投资,收购后者54.3%的股份,组建了医疗版块的“旗舰平台”阿里健康,更好地承接集团的医疗健康业务布局。

阿里健康主要是做了两件事:一是将与医药电商相关的业务持续注入,包括天猫医药馆的代运营、蓝帽子保健业务以及近期并入的医疗器械电商业务;二是在淘宝和支付宝等平台提供服务的入口,实现资源的打通和转化。

效果很明显,阿里健康的收入持续增高,从2015财年的3042万元激增至2018财年的24.42亿元,今年医疗器械电商业务的并入,后续收入增长将更为强劲。

在阿里健康的平台基础上,阿里系其它公司在医疗健康业务布局上承担了延伸的价值,包括支付宝、阿里云、淘宝、天猫和钉钉等。这些公司本身有丰富的技术优势和用户资源,能够很好地延伸到医疗健康领域,并形成协同效应。

而对于一些有进入门槛、投资周期较长,或者资产规模较重的领域,阿里选择了以投资的方式进入,阿里系资本也成为了医疗健康领域投资的重要力量。阿里系资本在医疗健康领域进行了丰富布局,国内外标的均有,涉及医药、基因、医疗信息化、医药零售、消费医疗、保险、体检、医疗大数据等领域,明星项目包括百胜医疗(意大利)、华大基因、白云山、众安保险、爱康国宾等。

阿里系资本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布局尚难总结出核心逻辑,参投项目的战略考量居多,赛道也比较丰富,伺阿里医疗布局成型,一些优质资源亦可注入阿里医疗布局版块,形成全链条、全流程的医疗健康布局。比如爱康国宾的体检服务可以导入“阿里医务室”,卫宁健康医疗信息化能力与资源可以与“未来医院”、医疗支付业务产生协同。 

腾讯:一切围绕连接

腾讯一直秉承着“连接一切”的理念,凭借微信,QQ强大的用户群,在医疗布局中有着巨大的竞争力。以微信为核心,多点布局,充分完成了患者,医生,医疗机构的连接,构建医疗生态闭环。

腾讯的自建业务每个体系都是围绕着连接打造闭环展开。

微信智慧医疗致力于打造从诊疗服务到健康管理的完整生态闭环。以“公众号+微信支付”为基础,打造全流程就诊平台,提供医生、医院、患者之间的连接与服务。整个流程包括分诊及挂号流程,候诊查询服务流程,检查及缴纳费用服务,获取电子报告,缴费取药,离开医院后的医嘱提醒等。同时,微信还能提供医保实时结算。

2016年宣布启动的“腾爱医疗”战略,由智能终端、医生平台、金融医保,以及健康大数据这“四驾马车”所组成。四项业务彼此联动,以此构建互联网+慢性病管理模式闭环。从糖尿病管理为起点,并逐渐推广复制于其他病种。

企鹅医生是由腾讯、基汇资本、医联、红杉资本合资成立的医疗服务机构,由腾讯控股,布局线下诊所,致力于通过互联网共享的创新方式,打造“预防检测+治疗+康复管理”的服务闭环。

其业务主要分为三方面:(1)自建诊所;(2)构建优质的诊所联盟,与诊所合作,向其提供系统,做诊所管理,成为诊所联盟的一部分;(3)为健康服务创造入口。共享诊所,创造用户健康数据获取入口,以及通过共享检测设备的铺设为用户提供最便捷的健康服务获取入口。

就连腾讯的AI医疗产品腾讯觅影,也是为连接而生。腾讯集团移动互联网事业群副总裁陈广域介绍,基于腾讯整体医疗产品整体的连接定位,腾讯的AI医疗产品主要围绕在“医生的医疗服务”、“患者的就诊服务”两个方向展开。

基于连接无处不在的思路,腾讯在医疗投资可以用“疯狂”来形容,通过投资合作,腾讯再次巩固了医疗布局的城墙。通过取长补短,腾讯构建了一个连接医院、医生、患者三者的闭环:微医(挂号网),好大夫在线代表着线上看病的场景、丁香园代表着医生学术交流的场景、医联代表着医生社交的场景、卓健代表着医院互联网化的场景。

“轻”“重”打法对比

通过腾讯和阿里在医疗领域的业务布局,可以看出阿里和腾讯的逻辑差异:腾讯相对“轻”,阿里相对“重”。轻、重的差别在于资金投入、运营成本、服务方式等方面。

就根本而言,这些差异源于两者不同的产品逻辑和商业模式。腾讯以“连接”为核心战略,核心业务是社交和游戏;阿里以“平台”为核心战略,核心业务是电商平台和支付。所以在商业本质上,两家是有不同的,腾讯注重的是流量,而阿里做的是生意。

在医疗领域,腾讯希望做一个“连接”者而不是亲自下场去做,比如微信“智慧医院”、“智慧药店”,工具属性更强。

而阿里的关键词是“运营”,其以贸易平台立身,在B2C消费领域大放异彩,所强调的一直是运营能力。包括“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这句话,本身也是强调对B端的运营。

所以,阿里的自有医疗业务更“重”,因为它需要有一个中间媒介来提升医疗系统的运营效率,这样才能服务B端,吸引C端。打个简单的比方就是,阿里自有的医疗业务可以类比为“菜鸟物流”,作为整个交易系统的中间层存在,能够提升效率,盘活系统。

而腾讯投资的逻辑是“押赛道”。在“互联网+医疗”每一个细分赛道,腾讯都会投资若干家公司。比如同样是挂号问诊起家的微医、好大夫在线,医美平台新氧、更美,以及医疗AI公司晶泰科技和体素科技。

腾讯目前参投的医疗投资已能实现“闭环”,不过腾讯似乎并没有急于谋求参投企业的协同。另外,腾讯会对参投公司持续孵化,晶泰科技、妙手医生、医联Medlinker等,均获得了腾讯多轮投资。

对于腾讯的医疗布局,很多人的迷惑在于,腾讯自己做和投资的差别在哪儿?什么业务自己做,什么业务选择投资?自己做觅影和智慧医院又是出于什么考虑?又是如何做的?

“我们来的比较晚,其实没有想清楚腾讯在医疗领域可以做什么。”陈广域说,“现在想清楚了,腾讯做什么?人工智能、大数据、支付模式,腾讯应该去做目前看不到商业价值和机会的事情,因为腾讯有足够的时间等待这个领域的成熟和成长。”

阿里及云锋基金所布局的赛道,同样非常丰富,包括医药电商、医疗AI、寻医问诊、生物医药等领域。自2010年云锋基金成立以来,其在医疗健康领域的投资收购成绩亦颇为亮眼。

一位投资人分析,腾讯负责投资的人大多投行背景,行事作风更偏向财务投资人。“阿里与腾讯的区别不在阿里,而在腾讯,微信生态,买什么都可能有战略价值。”

“腾讯是一家流量公司,即依靠流量来生存的公司。相比业务本质,它更在意怎样能实现流量价值最大化。做个不太恰当的比喻,高速公路上跑拖拉机,跑自行车,对它没有任何区别,反正核心是有车要跑。”阿里战略投资部总监谢鹰说,“阿里是生意本质。商业公司是有上下游产业链的,所以我们希望做更多的融合和协同,选择更合适的伙伴去做一件事。”

从两家企业医疗布局未来走向看,腾讯开放性更强,原因在于腾讯已经“投行化”,它更看重行业未来的成长性,并提前布局;而阿里的布局是围绕产业链的某一环节进行逐步丰富,并希望占据该“入口”,实现整体资源的盘活。

目前看,腾讯、阿里在医疗领域并未正面交锋,即使是相似度较高的“未来医院”和“智慧医院”,以及医疗AI业务,也还远未达到短兵相接的程度。而医疗健康行业的庞大市场,为腾讯、阿里这样既有资金,又有技术沉淀和产业资源优势的企业提供了非常宽广的施展舞台,二者或在竞争中推动了医疗产业的发展。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阿里腾讯,巨头,医疗,智慧医院,腾讯,布局,投资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发表

相关推荐

赞+1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海报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领取解决方案 您还可以去留言您想解决的问题
去留言
立即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