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疱疹可能是阿尔兹海默病的致病因素
近30年来,主流学界一直坚持认为:β淀粉样蛋白是导致阿尔兹海默症的元凶。但是,6月21日发表在《cell》旗下的《Neuron》期刊上一篇研究,公布了阿尔兹海默病研究史上最颠覆性的发现:病毒感染可能是阿尔兹海默病的潜在致病原因。
“微生物感染说”咸鱼翻身
自从百余年前发现阿尔兹海默病后,人们对其病因学的研究从未间断过。这期间,微生物感染学说虽然很早就被专家提出,但是从未被主流学界所关注。
直至2016年3月8日,30 多名一直致力于阿尔兹海默病领域的科学家、医生联合在《Journal of Alzheimer’s Disease》期刊发表一篇述评,强调尽管有数百名人体试验作为强力证据,证明了感染在阿尔兹海默病的病因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这一潜在作用可能的治疗意义很大程度上被忽视了,原因就在于感染致阿尔兹海默病的说法并不被主流学界所认同。
但是几天前来自《Neuron》的一篇论文向整个阿尔兹海默病学界甚至向全世界发布了一个令人不可思议的结论:病毒感染是阿尔兹海默病的潜在致病原因。
这一次的研究结论还真有一点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意味。主要负责人Joel T. Dudley教授本来是想通过大数据的方式,来找到治疗阿尔兹海默病的新药,但没想到的是,研究最终发现的竟然发现的是可能致病的病毒。
在本次研究中,科学家团队分析的大脑样本量多达944例,其中一部分患有阿尔兹海默病,一部分患有其他神经类疾病,还有一部分是健康人的大脑。科学家分别重点分析了两种群体的DNA和RNA,结果发现两种人群基因表达的明显区别主要体现在是否有过病毒感染。
随着Dudley教授及其团队进一步深入的甄别相关病毒种类的时候,疱疹病毒中6A和7的含量与阿尔兹海默病患者大脑呈正相关。这两种病毒一般在引起皮疹和炎症之后都会进入休眠状态,之后可能因为各种原因被重新激活。而从另一项专门研究病毒与阿尔兹海默病关系的研究中,我们看到一种关系性结论:ApoE4是最有可能增加患上阿尔兹海默病的基因,而拥有该基因的人被疱疹6A病毒感染的几率更高。
这项研究并不能证明病毒会直接导致阿尔兹海默病,但是病毒会启动一种免疫反应,这种免疫反应会增加一类淀粉样蛋白的积累,也就是阿尔兹海默病的病症斑块。从宏观的角度来看这些病毒或许就是驱动阿尔兹海默病形成系统的重要参与者。从既往的一些研究中我们也可以发现,疱疹可能不是引发大脑免疫反应的唯一感染因素,细菌、寄生虫以及其他卫生也可能会引发相关免疫反应。
仅仅依据目前的研究结果,尚不能够证明病毒与阿尔兹海默病之间的直接关系。相关研究的后续结论以及与其相关的研究将会在近期陆续发表出来。这些都或将改写曾经一度被大部分阿尔兹海默病专家拒绝的病毒理论的现状。
“蛋白阵营”也有新进展
一直霸据主流学界的蛋白学说,虽说在行进的路上屡遭挫折,但也收获不断。
目前,在蛋白阵营中两股主流学说:β-淀粉样蛋白和Tau蛋白是阿尔兹海默病的致病机理。近期在《Science Translationgal Medicine》期刊的一篇文章指出:相对比Aβ42、Tau蛋白沉淀才是在发病初期造成记忆衰退、痴呆等症状的重要原因。此项研究将两大学说推动展开以Tau蛋白为靶向的研究方向。
而现在世界公认阿尔兹海默病诊断标志物中,Aβ42与Tau蛋白联合诊断伴有轻度认知障碍的阿尔兹海默病的患者灵敏度高达95%,特异性可达83%,Tau联合Aβ42/P-tau18其灵敏度可达95%,特异性可达87%。
在NIA-AA2018的要点更新中,也相应的对生物标志物进行了探究。脑脊液中P-Tau是阿尔兹海默病特异性的,而总-Tau可以在脑外伤、脑卒中等情况中出现升高,因此只能反映神经受损情况,并不能作为特异性的指标来看待。CSF Aβ42下降是与淀粉样斑块形成最密切相关的病理状态的生物标志物,同时,CSF P-tau反应病理性Tau沉积优于Tau-PET。
目前,由蛋白出发的研究虽然在阿尔兹海默病领域内未有更进一步的结论,但在泛神经领域内还是收获颇丰。待Dudley教授及其团队的进一步研究结论发布后,不知道主流学界是否会受此影响改变阿尔兹海默病今后的整体研究方向,我们拭目以待。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