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认证 退出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回到汶川那一年 我们这样救援 | 汶川十年

原创 2018-05-12 14:39 秦晓英 / 健康界

十年间,中国应急医疗救援体系不断完善。如果回到2008年5月12日那天,医疗救援队或许能够打一场更漂亮的战役!

在上海有一个“名不副实”的奥运火炬手,他从参与过火炬传递,他就是上海东方医院院长刘中民。十年前,当北京奥运会火炬在上海传递时,作为火炬手的他却在和死神展开“争夺战”,全力参与四川抗震救灾。

10年前的情景,让参与那场救援的刘中民记忆犹新。

2008年5月18日,第二批上海医疗救援队,由刘中民带队,奔赴灾区。他们被安排到重灾区德阳抗震救灾临时医院,随即开始了争分夺秒地抢救伤员,同时,还要及时将伤员和家属转移到安全地带。震后的德阳时有大雨,漏雨的防震棚无法入睡,队员们只能挤坐在干燥处,背靠背地从深夜至第二天早晨。

当地仍有余震,这个破败的临时场所晃了几下,对于此,刘中民印象模糊,他记忆最深的,是抵达当晚,那一轮圆月照进屋里。

然而,那时的四川,再美的月色也无法使人们的视线长期停留。

六七天不刷牙、十几天不洗澡不换衣服;背着药箱、翻山越岭救治伤员;每天经历几十次余震,悄悄写下遗书揣在胸前……这或许是每个亲历汶川地震的医疗人员真实写照。

创造 三大奇迹

据统计,汶川地震发生后的24小时内,我国医疗卫生系统派出1424名医疗人员。陆续调派25071名医疗、防疫等专业人员和医疗专家,共计21次专列、99架包机向20个省(区、市)58个城市的375家医院紧急转运地震伤员10015名,安置陪护家属9099人,并派出医务人员5000余人沿途护送伤员。

对此,原四川省卫生厅厅长沈骥说,“汶川地震创造了三个奇迹:第一,最小死亡率、最低致残率的奇迹;第二,2周时间,紧急转运1万伤员,20个省,300多家医院,创造了中外历史上非战争状态下最大规模伤员转移的壮举;第三,成功实现重灾后无大疫。”

这一切,得益于抗震救灾前线的每位参与者。

救援 国民一心

原卫生部派出的卫生防疫和卫生监督人员,与当地防疫人员一起,建立“分片包干”责任制。在地震发生后,医疗人员始终把医疗康复贯穿于地震伤员抢救及治疗中,尽可能降低地震伤员的伤残程度。地震发生第七天,原四川省卫生厅派出了首批医疗康复专家赴地震灾区开展工作。三天后,中国残联派出首批国家康复医疗队50人赴成都、德阳和绵阳市等地,参与地震伤员的早期医疗康复工作,建立地震伤员医疗康复网络,成立各级地震伤员医疗康复技术专家指导组,帮助各医疗机构对地震伤员进行规范的医疗康复。

特别的,在地震发生后不久,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四川省人民医院和地震灾区医疗康复机构就已经拿出500多万元添置康复设备,满足地震伤员医疗康复需要。

除了医疗人员,汶川地震后,国内涌现出很多民间救援队。参与救援的成都新青年山地救援队理事长彭勃发现,他们虽有山地救援经验,但没有地震救援能力,只能和队员做转移安置、心理救助的工作。他表示,汶川成为一个救援起点,他们开始不断学习救援技术及国内外的经验。

国际 野战医院

汶川地震不仅牵动国人的心,在救援中,还穿梭着国外医疗队的身影。

地震发生后,俄罗斯、日本、意大利、德国、古巴、英国、法国、美国、巴基斯坦和印度尼西亚医疗队等十几支医疗队来到中国。这些医疗队队员一共有350多人,在中国四川、甘肃两省开展诊治活动,诊治患者和伤员一共有24000多人,开展手术600台。

虽然他们跟患者之间的语言不通,但是通过肢体的动作,比如说拍拍病人的肩膀、头部,大家互相握手,非常默契的微笑等,双方十分顺畅地配合完成治疗任务。

德国的医疗队带来了能够满足25万人日常需要的移动式的综合医院,俄罗斯医疗队建立一个由十五个矩形的账篷组成的包含监察室、储藏室、病房等的野战医院,在救援中发挥了很大作用。

经验 促进我国医学救援发展

 “汶川特大地震在带来艰难险阻的同时,也促进了紧急医学救援管理和专业的发展,是紧急医学救援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国家卫生健康委卫生应急办公室主任许树强介绍,“在汶川医学救援中,我们总结出‘前后方、军警地一体化’等经验启示,为今后几年紧急医学救援能力的快速提升奠定了基础。”不仅如此,围绕现场检伤分类救治、伤员快速安全转移和医院批量收治;落实“四集中”救治,集中资源、集中专家、集中伤员、集中救治……都是汶川特大地震10年来紧急医学救援的经验。

刘中民率领东方医院在实践中培养了一支经验丰富的急诊队伍,2010年成为上海市卫生应急医疗队,2012年成为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2016年,这支救援队获批成为我国第一个通过世卫组织认证的国际应急医疗队。无独有偶,近日,由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牵头筹建的中国四川国际应急医疗队正式通过世界卫生组织专家认证,成为全球第一支最高级别的非军方国际应急医疗队。

展望 建立立体救援体系

中国医学救援协会会长李宗浩在接受健康界采访时表示,医学救援是新兴的对于人民生命安全、身体健康至关重要的行业与学科,而应对常态下的急救急诊和突发灾害事故的救援,这项事业还应从战略高度与技术层面充分认识。

目前,我国医学救援不仅仅局限于平面救援,覆盖海、陆、空的立体救援体系已经建立。推动医学救援产业创新能力与应急产业融合,应该建立针对医学救援行业与学术发展的研究体系。

李宗浩强调,目前,医学救援应该更加关注护理工作的重要性。首都医科大学护理学院副院长杨芳宇同样表示,以往,医疗救援团队以医生为主,实践表明,很多医疗救援对象往往缺乏有效的护理而影响康复效果。如今,护理人员已经成长为医学救援中的支柱力量。

在总结国内外灾害教育的成功经验后,中国工程院院士谢和平认为,有效的灾害教育应该具有实用性、针对性强,内容覆盖面广、主题多样、职责分明、方式多样化人性化、法律支持体系完善等特征。“这也应是未来努力的方向。”

整理自东方网、四川日报、金羊网、中国广播网、国际在线、经济日报等。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汶川十年,救援,医疗队,伤员,地震,医学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发表

相关推荐

赞+1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海报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领取解决方案 您还可以去留言您想解决的问题
去留言
立即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