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无到有 灾难医学的生与思 | 汶川十年
十年前,汶川地震灾难救援中暴露出的问题:专业救援队伍建设、现场救援力量配备、抢救手段及物资准备等的严重缺失和匮乏……让人们意识到灾难医学研究已迫在眉睫。
十年后,国内已拥有两支通过世界卫生组织认证评估的国际应急医疗队(WHO-EMT),成为应对突发事件的重要“战备”。
十年间,灾难医学经历了什么样的蜕变?未来十年,灾难医学又将路向何方?
警醒
急救所强调的“速度”,会在灾难面前被掣肘。
2008年5月18日,汶川地震发生后第6天,上海市东方医院院长刘中民率抗震救灾医疗队飞抵汶川。“我们估计地震会造成很多挤压伤,需要大量肾脏专家。”于是,与刘中民同行的还有来自上海23家大医院的近30名肾脏科医生。但到了现场,却找不到对症的患者。在疑惑中,刘中民放眼四望,他发现与他一样抱着满腔热血来到灾区的医生,不只有对伤患需求判断失误的现象,面对断水断电、缺乏医疗硬件设施的情况下而不知所措,甚至有些医生没有掌握检伤分类技术,造成重伤员不能得到及时转运……
另一边,煤矿医院的医生,因随身携带行军锅、发电机等设备,到达现场后迅速投入到医疗救援中,“他们了解矿难救援的知识与步骤,”这令刘中民意识到,“时间固然重要,但灾难现场医学救援的秩序与效率更重要。”
正如医生在做手术前,需要学习、考试和实习,而面对灾难,医生也必须有医学知识的积累和对灾难救援行动的训练。但彼时,灾难医学尚未被列入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建立科学系统的灾难医学理论已迫在眉睫,“连灾难医学的教材都没有,医生们如何掌握灾难救援?”刘中民急在心上。
探路
从汶川地震救援归来后的第四个月,刘中民再添新职务——同济大学医学院系主任。临床系的学生,将通过两学期64学时的理论和实践课,系统性学习灾难医学。
一切从零开始。“当时仅有的20位老师大多来自急诊创伤专业,对灾难救援的知识并没有太多了解。”上海市东方医院教学办公室主任罗轶玮回忆道。但作为交叉学科,灾难医学不仅涉及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还与灾难学、管理学、心理学、气象学和地质学等外部学科密切相关。
为提高师资力量,刘中民邀请国家地震局、国际救援队专家前来授课;为补充教材,他还参与主编了中国第一版《灾难医学》,除强调救援技术外,更强调对学科前沿的探索。
值得一提的是,与宏观理论体系完善同步推行的,还有灾难医学的实践。罗轶玮介绍,同济大学医学院每学期会安排一周时间,带领学生深入灾难实训基地,培训地震现场逃生、急救、野外生存训练和灭火等各种技能。
与此同时,为给中国灾难医学的发展,打下人才储备基础,2011年12月,中华医学会灾难医学分会正式成立。学会陆续组建地震、水灾和爆炸等多个学组,并在20余个省市建立了二级分会,使灾难医学的概念逐渐明晰——“始于灾前,重于灾中,延于灾后”:在灾难来之前,做好专业队伍建设;在受灾现场,把生命损失降到最低;做好灾后重建、防病防疫等工作。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